
怀念父亲
(一)
文/张培兰
我的父亲59岁那年在司法厅工作,曾带团奔扑西藏考察,回来后突发脑梗塞,经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受陇县县委盛情邀请,父亲回陇县小住数日,父亲看遍了千陇的山山水水。75岁时旧病复发,父亲带着对家乡和工作过的陇县、扶风三县深深的眷恋,病逝于西安。人说父爱如山。在父亲离开我们姐妹兄弟的十二年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依然感受着浓浓的父爱。每每忆及,我的心都会真切地感觉到刀割般的疼,清明节那天,身心俱冷,内外寒彻,我跪在父亲的墓前,泪水潸然而下,许多往事浮现在眼前。
父亲出身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兄妹俩人。在他五岁那年祖母病故,祖父忧愁过度,不到一月倒卧病榻,留下三岁的妹妹需要照顾。在那贫穷年代,父亲是多么的不容易啊,长兄为父,要担当抚养妹妹的重任,五岁现在还是个孩子,可父亲已是一家的顶樑柱,父亲开始了十多年的给有钱人打短工的漫长之路。年仅五岁的他给财东家放羊混口饭吃。这样的日子熬了十多年,一直把妹妹养大成人,才有了自己的家和舍……
由于过早的担起家庭重担。父亲没有正式上过一天学堂,只是利用放羊的空隙,偷偷在教室窗外听课,用柴棒在地上写字,默读课文。好几次让地主娃看见就打他,后来地主娃以替他做作业为交换条件,才得到许可。由于爸爸聪明好学,到了14岁就任村上小会计,打算盘打比赛得了一个奖状,别提爷爷有多高兴啦!父亲记忆力特别强,毛笔字写得像花儿一样的美,古诗词从头背到尾,讲话简练、条例清楚,从不拖泥带水,15岁时被吸收为乡镇干部;16岁就任乡长,大人们叫他“娃娃乡长”……他性情豁达、豪爽;平日特别爱看戏,一本古戏词能从头背到尾,许多道理都是从戏中学来的,空闲时间。爱唱几段秦腔,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戏唱得很有韵味,字正腔圆,而且二胡拉的相当得好。我们左右邻舍都爱听,闲下来总是鼓动他吼几声。就在他的晚年,手里拿着收音机,听书学戏,常伴身边,一直到他走完生命的最后里程。
据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宝鸡市、陇县、扶风县组织史资料记载,父亲先后担任陇县东南公社党委书记、陇县县委副书记、副主任;扶风县县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县长、县委书记。
父亲在担任陇县东南公社党委书记期间,大河的水深没入人的大腿,一旦下大雨,农民蹚水过河就有生命危险。河的对面是段方公社,由于中间没桥,马车、架子车就无法通过,农民常常扛着东西趟过河才能去县城。为了让河两岸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他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知识青年、大龄学生大干一百天,发誓建成大河桥。当时有人说:“吹牛,还一百天呢”结果只用了98天,雄伟的东南大河桥横跨两岸,人们欢歌笑语,奔走相告,说好日子来到了,受到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和领导的好评!
父亲在陇县县委工作期间,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一系列重要指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积极开展“两个文明”建设,全县经济建设和各县社会事业取得了新成就
父亲不胖不瘦,墩实健壮,皮肤白皙,容颜端庄,清心寡欲,风度儒雅,开朗健谈。据他的老同事讲,父亲读书看报谈心得体会,往往能举一反三,讲话言简意赅,事理通达,出语流畅,寓意深刻,入木三分,非大家莫能比之。他精神抖擞,朝气勃发,走起路来大步流星,就是在方寸之地也都飒飒有声,虎虎生风,这可能是从小吃苦练就的乐观主义精神在鼓舞着他,干部群众从他身上看到干事创业就应该抢时间,争速度,快字当头,只争朝夕。
儿女:张培芳 张倍旗 张培兰 张锋
2022.4.5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宝鸡市、陇县、扶风县组织史资料记载。
2、乌忠录著《抒闲集》续集三第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