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人师司马光
文/朱双顶
公元1068年,在北宋的国内,出现了奇观的一幕:京城及全国各地,都为一位老人画上像,以此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才用餐。这位老人就是宋哲宗时的当朝宰相司马光,这一年,他以68岁的病躯在宰相之位,走完了自己的人生,终于在最后时刻,完成了废除新法的夙愿,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带遗憾地走了。死后被葬于高陵,宋哲宗赐碑名“忠清粹德”。灵柩被送往夏县时,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声盖过车水马龙声。到安葬时,更是哭声震天,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可谓空前。他有何德何能,让举国上下为他去世这样悲哀?
道难是为他著成传世之作《资治通鉴》吗?非也。他确非常不易的花了十九年的时间,主持编纂了后来被称之为与《史记》齐名、有着“史学双璧”的《资治通鉴》,临死之前的两年还进行了最后的校定,自称“臣之精力,尽于此书”,确实是毕其生为一书,从发凡起例,到删削定稿,无不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其撰史之功堪比司马迁,甚至是活着之时,更是超过司马迁。完稿之后,即得到了宋神宗的高度赞誉与嘉奖,降诏奖渝司马光:“博学多闻,贯穿古今,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书,褒贬去取,有所据依。”并依据“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内涵,将此书定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为书写序。而司马迁写完《史记》之后是束之高阁,死后多年才被其外甥公布于世。
尽管《资治通鉴》成名于司马光活着之时,被后人评为“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说是“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此书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目的,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的一千三百多的史事,囊括了十六朝。但它并非仅是一部单纯叙述历史事件的书,而是有很强的政治功用的,以司马光当时之用意,主要是写给君臣看的,意在鉴治。所以有后人的“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之说。可见书的传播主要是在统治者及学者之间。尤为要考虑到的是,司马光死前两年才定稿,是很难在他活着时即得到广泛传播的。这样看来,他去世时,在民间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自愿为他举行祭祀,并非因为他写成《资治通鉴》这本书。
难道是为反对变法之事吗?也是也不是。司马光虽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最为彻底与坚决,但在变法问题上开始之初,也只是政见相左,有在仪政会议上毫不相让的情况,根本的分歧点在,他主张节流,王安石主张开源。所以他对王安石的变法也并不是一概反对,尤其是变法还未显露出弊端时,他也并未公开持反对意见。即使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解和说服。直到“青苗法”颁布施行后,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时,才表现了强烈的不满,提出了公开的反对意见。就是这样,司马光也是本着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态度行事,以“不通财务”、“不司军旅”之由,坚决拒绝宋神宗任他为枢密副使之职,让宋神宗寄希望于司马光帮他挽救危机、实现国家振兴的计划告吹。之后,又为好友范镇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而鸣不平,上疏自请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退居洛阳,不问政事,只以书局自随,一心一意地编撰《资治通鉴》,这一干就是十五年。
司马光作为中国古代士大夫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反对王安石的变法,确在既得利益者和守旧派人员中赢得了很大的声誉,成了反对变法的旗帜性人物,尤其是得到了太皇太后、皇太后及一些元老重臣等守旧派的支持,迫使王安石两度辞职,变法无果而终。尤其是宋神宗去世后,十岁的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起用司马光执政,任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直至为宰相。这时的司马光,才得以大展身手,尽废新法,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赢得了一大批人的欢庆。所以说司马光去世时赢得那么高的声誉,与反对变法是有一定关系的。
是与他的学识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只是有一定的关系。司马光以他的才学,在当时的大臣中名望最高。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侯就已经开始传开。他自小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酷暑,还是严寒,总捧着书不放,有时连吃饭喝水都忘了,到7岁时,不但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中的要意。他不但读书用功,更是聪颖机敏,7岁时“砸缸救友”,让他从小就名动京洛,成了传诵至今的儿童启蒙故事。他的聪颖好学,他的博古通今,让他终成为一代鸿儒,被列为儒家三圣之一(孔子、孟子及他),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他也不负自己的盛誉,是北宋时当代无愧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与教育家。所以,他去世时,这些都给他增添了光彩是无可质疑的。
是他的人格魅力吗?答案也是肯定的,而且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司马光可以说是集中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一切优秀品行,堪称儒家教化下的典范。后人评他: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他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为自诩,自称一生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自己的所作所为从来没有不可告人的。他与王安石虽在变法问题上针锋相对,但对王本身不做落井下石之事;他敢于担责,在好友庞籍任职河东路经略安抚使期间,由于替他人担责而遭贬时,挺身而出,连上三状为其辩白解脱:是“过听臣言,以至于此”,有“发于忠赤,不顾身谋”之心,请求朝廷“独臣罪,以至典刑”,愿以自己代过。他一生对财物和享受看得很淡薄,没有什么爱好,但对学问却没有不精通的。妻子死后,他靠卖掉洛阳的私地来安葬妻子。他身为朝廷重臣,却一生粗茶淡饭,普通衣服,一直到死。他反对朝廷不顾国家实际厚赏群臣的做法,身体力行将宋仁宗去世后赏赐自己的近千缗钱,交给谏院为公使钱。如此等等,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洁身自好成了他做人的一贯准则。
司马光的人品是当时公认的好,他做的事每一件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举动都符合礼节,从小到大到老,从没有说过一句随便的话,人们认为他的诚心是出自天性。当时的人都敬重他,相信他,陕西、洛阳一带的人们都以他为榜样,与他对照要求自己,学习他的好品德,如果有人做了不好的事,就说:“司马君实莫非不知道吗?”可见司马光已成了众人的楷模了。所以说,司马光去世时获得的荣光,是对他这位正人君子的一种社会认可。
上述所有,均不足于支撑起他去世时获取的空前荣耀。应该说,他获取的荣耀最根本的是得益于他一生的爱民思想、主张与作为,是心中有民民有他。
司马光的爱民思想一直扎根于他的血脉之中,他有着天然的爱民倾向。他出生于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皇帝藏书阁)待制(皇帝顾问),为人正直清廉。这对司马光影响很大,儒家民本思想深入他的骨髓。在他一生从政的身涯里,爱民思想一直主导着他,关心人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推进“仁政”,是他的一贯主张,他也为此作出了终身的不懈努力。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开始时只是因政见不同而持异议。但是《青苗法》出台施行后,他看到了地方官吏利用变法盘剥百姓,将受损的利益转嫁到百姓身上时,尤其是《青苗法》中的官吏放贷收息问题,成了官府衙门敛财欺压盘剥百姓的主要手法,让他十分震怒,从此走上了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归路,因此获得了百姓的的支持。
王安石搞的青苗法,其出发点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目的是开源,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改善北宋的“积贫”现象,实现“强兵富国”。青苗法就是改变旧有的那种官府“在丰年适当抬高价格买米,防止谷贱伤农;在荒年适量降低价格卖米平抑物价,拯济百姓”的呆板常平制度,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缓和平民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这是一厢情愿的共赢之法,在实际执行运作中,成了歪嘴和尚念经,青苗法实际上变质为官府转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的苛政。地方官员利用青苗法,名正言顺地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是随意提高利息,加上为了邀功,还额外加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勒索,弄得百姓苦不堪言,是怨声载道。
虽然王安石的变法,使宋王朝一时间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显著成效,巩固了宋王朝的统治。但由于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很大,被一些官吏暗渡陈仓,造成了一些事实上的借机危害百姓的情况发生。所以司马光反对变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点为民请命的意味,在纠正偏差,尤其是废除青苗法,是得到百姓热烈欢迎的。在他的最后执政阶段能够迅速地废除新法,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他去世时,引起民众广泛的祭祀可以说与此是分不开的。
说司马光一生坚持执政爱民也是不为过的。他在宋英宋一朝,任五年谏官中,始终将自己的视野聚焦于关心百姓疾苦、减轻百姓负担上,几乎贯穿于所有的奏章里。在《论财利疏》中明确指出:当今天下最苦的是农民,建议切实采取一些利民措施。在上书《论宴饮状》与《言遗赐札子》中,坚决反对宫中宴饮和赏赐之风,恳请皇上恩赐为民着想,悉罢饮宴和不顾国家实际厚赏群臣。为解决当时的边防组织“义勇”,使百姓“骨肉流离、田园荡尽”之害,给百姓带来无穷苦难的问题,他连上两封《乞罢陕西义勇札子》,之后又连上六疏,并与宰相韩琦辩论。谏言失败后,他连上五状,要求降黜,直到辞去谏官,改任龙图阁直学士。到了宋哲宗初期,他上了“乞开言路札子”,建议“广开言路”,又一次呼吁对贫苦农民不能再加重负担,主张废除新法,对农民施以“仁政”。等到他执政宰相时,他的这些政治主张都得到了实现。他执政到死时,受到举国对他的祭祀,应是对他执政爱民的一种最直接的肯定。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司马光也不例外,正是由于他的反对变法,并最终在他的手上废除新法,对坚持新法之人有一种打压清算的意味,所以在他死后一段时间内,也遭到了反清算,是一贬再贬,但最终还是被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直到清康熙时,还被上升到从祀历代帝王庙。由此可见,司马光的一生是得到封建王朝上层认可的,得到主流意识的肯定的。这里面是不是就有宏扬爱民的民本思想、推行“仁政”的执政倡导呢?
二〇二二年三日三十一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