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海棠依旧》有感
文/闫辉
《海棠依旧》这部剧,我最喜欢看,先后看了不下六遍。以前也看过同题材的影视剧,诸如《长征》、《东方》、《解放》、《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些影视剧,我空闲的时候,时常观看。
看这样的影视剧,可以了解党史,了解伟人,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情怀,爱国情怀,为民情怀。可以培养自己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
近段时间,我又观看了一遍《海棠依旧》。重温可敬可亲的周总理的丰功伟绩,重温他卓越的智慧才能,重温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的热爱,重温他对毛主席的忠诚与亲密。

记得上学时,学过一篇文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讲的就是周总理小时候的志向。他从小看到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同胞,看到自己的国家被外敌入侵,看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情景。心中的使命感,责任感,油然生起。立志外出求学,又远渡重洋,来到万里之遥的国外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的这份情怀使我不禁对他钦佩。
这部剧主要讲了周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发展而不懈奋斗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事无巨细。为了确保开国大典的绝对安全,他每个细节都要亲自过问,亲自到场查看,这份责任心是我们永远值得学习的。为了尽快打开新中国的外交,提升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他日理万机,昼夜不停地工作。
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解决志愿军的后勤保障问题,他与毛主席及老帅们一直在想办法。亲自动员国内人民炒炒面,尽一切努力确保志愿军不饿着肚子打仗。五十年代,在参加亚非会议前夕,蒋介石派出的特务准备暗杀他,他不顾个人安危,依然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前往印尼。在飞机上,当他得知先行的代表团遇难时,他悲痛成分,下决心一定要开好这个会,与特务们作坚决的斗争。就在他步入会场时,特务也潜伏到了附近,进行刺杀行动。就是在这样危机重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依旧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坚决地向会场从容地走去。他的这种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把生死置之度外,心中唯有祖国和人民的豪情壮志,怎不令人敬佩?
六十年代,河北邢台地震时。周总理第一时间向毛主席报告,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了解情况,查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就在他集合大家讲话时,发现风向对着群众,当即与群众调换方向,让风向对着自己。群众发现这种情况后,立即把总理围在中间,防止风吹着他。他这种为群众着想的举动,展现着他强大的人格魅力。
在国家准备研制核武器时,他亲自担任组长,主抓核武器研究工作,时刻跟踪研究进程。为了加快核武器研发进度,又派聂荣臻元帅到现场坐镇指挥。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了让工作人员能不饿肚子,周总理可谓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日夜不停地工作。在一次回延安老区时,当他看到老百姓还没有解决吃饭问题时,他流着泪对大家说:“是我对不起大家啊,是我这个总理没有当好啊。解放这么多年了,还让你们饿着肚子。”总理这种敢于担当的品格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内和平,毛主席亲赴重庆谈判,周总理陪同。期间,为了毛主席的绝对安全,他亲自寻找住处,部署警卫。据说,为了防止特务破搞坏,总理曾多次为毛主席更换住所。每次毛主席进餐,总理都要亲自先尝,二十分钟过去后,发现无事,才让主席吃。可见,他对毛主席是多么的忠诚,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是多么的负责。晚年的毛主席得了眼病,总理就把自己戴了几十年的老花镜送给了主席。他对主席的感情是如此的令人感动。
周总理对工作不仅一丝不苟,严于律己。他对家人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包括身边的工作人员。他的弟弟周同宇想回老家看看,为父母扫扫墓。总理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影响,怕给地方组织增添麻烦,没有同意弟弟的想法,虽然弟弟一直想不明白。他对待自己的养母八婶母的感情是那么的真挚,在百忙之中,还不忘抽空看望她老人家。老家的亲人来北京看望他时,他既高兴,又兴奋,热情地接待他们,并留他们在家中吃饭。有一次,他的侄女周秉德把带有毛主席签名的笔记本带到了学校里,在同学面前炫耀。总理知道后,耐心地教育她,而不是训斥,让她明白道理。总理这种对亲人要求甚严的高尚风格令人不得不为他点赞。
晚年的总理,身体越来越虚弱。但他把病房当成了办公室,虽然毛主席批准他好好养病,他依旧在没日没夜地工作。他对医院院长吴阶平说:“我的时间不多了,再不抓紧时间为党和人民多做点事,恐怕就没有机会了。”吴院长听后,顿时再也控制不住眼泪,任凭它流下。总理就是这样一位心中时刻装着党和人民的事业的人,哪怕是在身患重病时,也不曾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职责。
周总理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这些话语形容他的一生,也不足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感情。他对党和人民做出的杰出贡献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