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五十二
作者:康金印 主播:牧歌
《论语》(七)述而1-4章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先生说:“传述古代文化并未创作,诚信好古,人们私下拿老彭比喻我。”
点评:本章孔子谈自己对古代文化的态度、做法及研究成果。孔子曾刪《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人们尊称经他整理的这六部书为“六经”,称其他解释经义的文字为“传”。孔子把“六经”作为教本。《六经》是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教材。范文澜说:“孔子整理《六经》有三个准绳:一个是‘述而不作’,保持原来的文辞;一个是‘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删去芜杂妄诞的篇章;一个是‘攻(治)乎异端(杂学),斯害也已’(《论语。为政》),排斥一切反中庸之道的议论。所以《六经》从形式说 是叙述旧文,从整理的准绳和经义的阐明说 是创作新意,述与作是不可分的一件事。”(《中国通史》170页)人们用活了八百岁的老彭比喻他,是说他知道很多朝代的事,这是成果大。俗话说“无古不成今”,“述”的功绩也是不容小看的。正因其“述”,他成为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总结者,成为中国文化的启后者。孔子向往尧舜禹时代具有“大同”特点的社会,“向往”又成为他传扬那时期文化的 动力。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先生说:“沉默不语地记住所学知识,努力学习从不知满足,教诲别人从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什么难呢?”
点评:本章孔子自述“默识、不厌、不倦”分别是他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教学态度。它们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至今仍是人们治学的座右铭。
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先生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研讨;听到合道义的事,不能把注意力转移过去赶紧做;存在不好的地方,不能抓紧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
点评:本章孔子谈经常忧虑的四件事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徙、不善不改”。我们从中可见其师德高尚。“所忧”即“所望”,他希望学生加强品德、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为社会服务不可缺少的。孔子是个救世主义者,他所忧的是“人文文化迷失的后果”,“文化的根挖断了 就会陷入万劫不复”,比亡国都可怕。(南怀瑾)
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先生闲住时,容貌舒畅极了,满是和气欢喜的样子。
点评:本章以学生的视觉写孔子闲居时是舒畅欢乐状态,轻松而不放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