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四十九
作者/康金印 主播:李鸣
2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聪明人喜欢水,仁厚的人喜欢山;聪明人活跃,仁厚的人宁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厚的人长寿。”
点评:本章指出智者、仁者所达到的不同境界及智者、仁者各自的好处。智和仁,都是人生希望达到的目标。孔子以山水比喻他们所达到的境界,使人容易明白。大意是:因为水缘理而行,随势变化,周流无滞,智者之智似水;因山安固厚重,生育万物。无私奉献,像仁者之德。因为智者思维敏捷,反应快,如江水奔流不息;仁者安于义理,处事冷静,如山宁静。智者兴趣广泛,总是快乐;仁者心态平和,烦恼少,寿命长。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已成为颂扬人操守的格言。《列子·汤问》中伯牙所奏“高山流水”之曲,已成君子之德的象征。大约就因这些,台湾专家毛子水认为孔子以此“指示一种修养方法”。读本章后,请到山水间去陶冶情操吧!
22.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先生说:“齐国一改变他的政教,能达到鲁国的状态;鲁国一改变他的政教,能合于先王周公之道。”
点评:本章表明孔子希望变革齐鲁政教,推动两国发展。为何只提齐鲁呢?因为鲁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的封国,齐是辅佐周武王的功臣姜尚的封国,这两国都是圣王教化过的地方,比其他诸侯国基础好。孔子认为齐国的文化基础不错,向好的方向变一下,就达到鲁国水准,鲁国文化再提高一下,就达到先王之道。孔子希望两国变革,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但最终他得到的是遗憾。齐国比鲁国推行新制走得远,离孔子所期望的目标距离更大。
23,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先生说:“上圆下方的酒器变成全圆的了,这还算是觚吗?可叹的觚啊,觚啊!”可叹的觚啊!
点评:本章写孔子对酒器变革的不满。实质上他所要表达的是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名实不副的不满。这是孔子复周礼思想的顽固表现。鲁迅曾创作出“九斤老太”,看到什么变革他都不顺眼。今人学习本章,应注意不受这种“今不如昔”思想影响,才能紧跟形势。
24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宰我问:“仁者,有人告诉他说'井里有被淹的人’,他会跟着跳下井救人吗?”先生说:“为什么这样呢?君子可以去救人,不可以不考虑安全措施就跳到井里去,可以欺侮他,不可以用迷惑愚弄的方法往死里害他"。
点评:本章通过回答宰我救人之问,显示孔子既仁且智。有人问“有人落井,是否去救”的问题,只给两个选项。选“去救”,如救不了,两人都死,不智不仁;选“不救”,见死不救,又非仁者所为。孔子抛开“两难”不选,来个反问“为什么要这样呢?”接着自己说看法:去救,但要先选安全救法,不急着跳下水。通过此,孔子还总结出处理突发事件的原则:不能不考虑结果,更不能诳骗人入险境,不能用割肉补疮两无益的方法救人。这些原则,对今天也应有实用加值。施救,不能搞瞎指挥。施救中搞瞎指挥的人,往往不是为救人而是为掩盖造成事故的责任,或为了避免承担救助不力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