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香自苦寒来
——著名戏剧家李永丰艺术人生的背后
文/刘艳芹
有人说,他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爱心大使;有人说,他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有人说,他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也有人说,他是一个伸张正义、敢为百姓说话的委员、代表……而我想说,他是一个用爱和善良作缆绳、用执着和努力做桅杆的摇橹人,也是一个用初心做底色、深知使命在肩的追梦人。

集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固安县戏剧家协会主席、固安县政协常委、固安县人民法院执法监督员、固安县文明监督员等众多身份和职务于一身的李永丰,人们对他的了解或许只局限在这些头衔、以及他成名之后的光环,而他背后的故事和经历却鲜为人知。李永丰,1962年出生于固安县公主府村,因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由奶奶一手带大,造成了他独特的性格和思维模式。奶奶出身于有身份和名望的大家,虽没上过学,但三字经和百家姓能背过半。奶奶也爱干净,总是将家里家外收拾得妥当有序,所以那时的下乡工作组多住在他家。不仅如此,奶奶为人热情,善良正直,经常帮助邻里乡亲,但对唯一的孙子——李永丰的要求却极为严苛。有一次,李永丰随奶奶去磨房推磨,遇上为生产队喂牲口的老大爷也去推磨,李永丰顺手问大爷要了一小把黑豆,回家后即遭到了奶奶的严厉训斥。奶奶打他,多是在晚上,等他钻到被里准备睡觉时,奶奶才会把他一天犯下的错误如数抖落出来,待他认可后才会打。奶奶从不许他随便吃别人家的饭,喝别人家的水,更别说拿人家的东西。源于单亲家庭和来自奶奶的家教,让李永丰从小形成了洁身自好的品性,直到现在,李永丰依然铭记奶奶的家训,每天三省其身,不是自己的,不取毫厘。

李永丰的艺术情结也许是与生俱来的,他的表演天赋在孩提时期就已经暂露头角。小学一年级时,他被老师指定为班长,为班级喊队。他从小爱好文艺,他说他第一次看到《秦香莲》后就想哭,今天看了明天还想看。读初二的时候,老师把李永丰叫到办公室打快板,说山东快书,从那儿以后,一发而不可收,不仅打快板,唱样板戏,他还参加了学校的鼓乐队,成为公主府中学文艺队的一员,之后,学校只要有大型文艺演出,就要他上台表演,直到高中毕业。
确切地说,李永丰在高中毕业前半年就辍学了。16岁的他,趁着两个月的麦假时间,去了县农机局的食堂学做饭。因为过去农机局的工作组在公主府村下乡,他本想凭这重关系留在农机局,结果事与愿违。还好,他学厨的师傅帮他找到了柳泉粮库,当时一个月工资仅仅12块钱,扣除8块钱伙食费,一个月下来就只剩下4块钱,后来每月涨到18元、36元、42元……直到1979年自卫反击战时,李永丰还在柳泉工作,那时和他一起做饭的老人家隔三差五地回家,到了晚上,粮库的大院里常常只剩下李永丰和一条狗看家。1979年下半年,李永丰离开柳泉粮库,调到固安县城关供销社收购站,做起了临时工。这期间,他错过了人生的两次机会:一是去石家庄学习厨师,因为临时工的身份没能去成;另外一个是参军,尽管当时17岁且是独生子的他不符合征兵条件(18周岁以上,非独生子女),但带兵的领导一眼就相中了他,并承诺到部队后让他当警卫员,可奶奶说啥都不让他去,没有原因,就是舍不得自己一手带大的孙子离开自己。最终,李永丰拗不过奶奶,选择留了下来,在城关供销社一干就是几年,直到1984年村子分地,李永丰才回到了老家。

那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回家后的李永丰没有满足于单纯种地的现状,而是开启了自己的创业生涯。他先是花了1300元买来一辆小拖车为别人拉脚,当时村子里种棉花的多,他每天起早贪黑,帮别人把棉花送到棉站。挣到了一点小钱后,他又卖掉拖车,向别人借了一些钱,买了手扶拖拉机,从翟圈村往棉麻公司拉沙子、卸洋灰,一袋一袋地背到大库,多的时候,一天能背21吨,手心都是血痂。冬天,他去山上拉灰,因拖拉机需要预热,凌晨两点半就要起床,穿戴好皮衣皮帽大靴。一车3000斤灰,装卸都是他自己,寒冷的山风里,他却流着白毛汗,对于身体和气候的强烈反差,他没有抱怨,而是一天天地坚持了下来。那时,来去两天能挣27块钱,扣除吃饭、油费等,最后也只剩下10块左右,当时的他才只有22岁。再后来,他又把手扶拖拉机卖掉,换上四轮拖拉机,拉砖、蜂窝煤、化肥等,这些全靠苦力支撑的活计,让他比单纯种地多了一些微薄的收入。

随着农村各种富民政策屡屡出台,李永丰抓住机会脱贫致富。他卖掉之前的四轮拖拉机,买了一辆“一二一”,替别人娶亲接亲挣红包,之后又开始倒菜。他每天下午从周边的菜农手里收菜,晚上运到北京大钟寺市场去卖,夜里就在车旁打地摊睡觉,为防蚊虫叮咬,他常常在脚上套塑料袋,睡不着的时候,就打开车上的收音机,每次放《宝莲灯》时,他就跟着一起唱,正是凭《宝莲灯》中的选段《十五年前登此峰》,他唱红了大江南北。李永丰凭借着超人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实现了人生的一次次突破和超越,后来他在家乡开批发站,在县城开饭店、宾馆等,一一尝遍了生活的苦和甜。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悲悯情怀以及乐于助人的善行和善举。有一次,在一个大风天里,他开车从曲沟出发往固安方向行走,路过彭村一带时,遇见一个女子抱着小孩站在路边,也许是黄昏的缘故,他没有看清女子的年龄,出于本能,本已开过去的车,突然被他一脚踩刹,倒了回去。停在女子跟前,他才看清原来是个十五六岁的女孩,正在路边的站牌下等车,怀里抱着的应该是她的妹妹。问她去哪儿,她说去外河,李永丰二话不讲,打开车门,让姐妹俩上了车,直接绕道开往外河。女孩以为上的是出租车,啥也不说就掏出了两元钱放在车上,李永丰坚决不要,执意让女孩收了回去,一直到了村口,看着女孩进了家门才离开。李永丰的善良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有一次,在城关派出所工作的儿子随所长一行慰问一个重度烧伤的孩子,当时,看着孩子被烧伤的惨状,小伙子难过极了,立刻从口袋里掏出3000元现金给了这个不幸的家庭,回家后,他问父亲自己做得对不对,李永丰当即表态说非常支持儿子这么做,平时少抽几包烟、少喝几瓶酒就有了。他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孩子积极向善,懂得了感恩和回馈。

“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部戏曲频道《过把瘾》栏目2006年27期延长参与奖”“河北省首届河北梆子票友大赛二等奖”“第一届固安县道德模范”“2018年度廊坊市戏剧家协会先进个人”“2018年度‘助人为乐好人’”“廊坊电视台《欢乐船》节目‘戏迷擂台竞赛’今日之星”“2019年度‘祖国您好’原创小戏、小品选拔赛中现代戏《儿媳相亲》被廊坊市文联、廊坊市戏剧家协会授予‘最佳剧目奖’”“2020年固安县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展现创业风采 建功美丽固安’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5年度燕赵文化之星”“《世纪协和医院杯》票友电视大奖赛(河北梆子组)一等奖”“廊坊市农村文化先进个人”“首届廊坊人民广播电台戏迷票友大赛河北梆子组最佳演唱奖”“群众文化活动热心人”“首届中国戏曲红梅奖青少年演唱大赛河北赛区选拔赛二等奖”“第六届京津廊京剧交流选拔赛优秀个人组织奖”“固安县突出贡献人才”“固安县人民法院廉政执法监督员”“首届中国戏曲红梅奖青少年演唱大赛廊坊赛区业余组二等奖”“首届京津廊‘黄金佳杯’戏曲大奖赛特等风尚奖”“‘戏苑乡音’戏迷打擂擂主”“第二届津.京.冀河北梆子票友大赛十佳票友”“2015年度固安最美文化工作者”。近期,李永丰在疫情期间创作的河北梆子现代戏《儿媳相亲》,被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百年风华 红色旋律”暨河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录选。一路走来,李永丰凭借不懈的努力,一次次摘得人生和艺术舞台上的桂冠。有人说,他是真正的赢家,一点也不为过,他在戏曲舞台上赢得了观众的一次次喝彩,也赢得了人生舞台上的阵阵掌声,而成就他的正是他从小承袭、恪守的古朴、良好的家风、正直不阿的个性和永不言弃的人生信条。
写于2021年5月18日

作者简介:刘艳芹(发表署名),笔名如烟,河北廊坊人,擅长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的写作;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院士;多篇作品发表在《作家文摘》《北京文学》《诗选刊》《参花》《中国诗歌网》《当代先锋文学》《诗天子》《河北文学之声》《廊坊文学》等全国各地期刊和公众平台,著有诗文集《陌上春几行》和诗集《忽如故人来》。散文集《一剪风烟》正在出版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