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人捧露盘·月季花 魏传良 一园春,三径俏,四时娇。斗严寒、分外妖娆。奇光异彩,摇红飞白向君抛。笑桃欺李,妒梅菊,品傲孤高。 风萧萧,雨细细,露冷冷,雪飘飘。香横溢、淡抹轻描。红晕明亮,花中皇后美名标。问卿惊艳,放浪吟,扶醉今朝。 临江仙·矿山赞歌 孙守英 清洁能源增魅,闪光煤矿添娇。腾飞企业看今朝。俊才风彩展,勇士献奇招。 金虎降临家园,木牛告别今宵。煤田百里弄新潮。长淮传捷报,明月戏洞箫。 浪淘沙.尘世难言 王德良 春水碧于天,鸟在云边。涟漪天镜破重圆。杨柳丝垂花竞放,春意盎然。 快艇似风旋,游客心闲。钓翁打坐悟心禅。动静刚柔仁者寿,尘世难言。 【临江仙】游瘦西湖 潘家凯 人道广陵春色好,烟花三月追游。一湖碧水映新柔。赏心留步,瞥粉黛修眸。 遥看青天衔白塔,五亭桥上人稠。江山如画眼中收。怎奈短暂,当再下扬州。 

乡间如比绚丽 田 珍(陕西) 黄的那么黄 绿的那么绿 随白墙黛瓦入画 每种都干净纯粹 吊桥跟春风共振 河柳于明媚中扭摆腰肢 倾心为四月煽情布局 淡化天空虚无 鸡鸣狗吠,炊烟袅袅 田园风光已开启 似曾相识的情节再次上演 只等熟悉的脚步声前来  绿的浮想 卜桂平 想到绿 就想到生命; 绿是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根, 没有绿的诞生, 就没有生命的繁衍! 想到绿又想到花; 绿是花的依托, 是花的支柱, 没有绿的支撑衬托, 花就失去美丽的光环! 想到绿就又想到长城; 长城那是中国人的魂啊! 游子天下行, 梦魂系长城! 更因为那长城的绿是军装的绿, 想到那绿, 就想到真诚、信赖、和平、温馨......! 那绿是老百姓心中的盾! 

自 嘲 褚福君 未死谁知万事空,许身报国水流东。 爱情树上无甜果,诗赋途中一把风。 注:一把风,喻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闲 思(新韵) 陈良传 年迈才疏莫自羞,扁舟未必次飞舟。 若将愚见评君好,能有高人笑我咻? 灵地藏龙还卧虎,仙巢栖鹊又居鸠。 和谐本是寻常事,好比天天上下楼。 春 眺 陈廷玲 把盏话晴晖,春光入翠微。 山随新草绿,雨送夕阳归。 花木轻轻发,村烟袅袅飞。 桑榆逢盛世,万象正芳菲。 采风骑蒙古马忆怀(新韵) 庄来喜(大庆) 科尔沁游骑骏骢,若临疆场赞无停。 昂头震怒追倭寇,载主冲杀戮匪兵。 驰骋扬蹄欧亚踏,凯旋擂鼓纛旗升。 硝烟散去雄心在,转战耕田志未穷。 依韵奉和胡焕亮老师 《赞寒门学子韦仁龙》 孙登先 父母双亡无主张,红尘独自瘦身伤。 书山登路存高远,逆水行舟启长航。 九载寒窗何惧苦,满腔热血即为香。 冷酸半碗眸含泪,砥砺琢磨成栋梁。 书法吟 丁家九 颜柳翩翩邀月舞,神交王氏序兰亭。 扫撩横捺伏山势,折撇提勾成凤形。 草隶行云遒劲骨,篆书洗砚苦寒龄。 勤磨刻砺锋芒露,四库文房鉴藏经。 淮南挺住 王金波 任尔瘟虫祸,桃开自满坡。 楚天风雨后,淮水舜山哦! 初 夏 李连富 庭前庭后皆新绿,时有鸟啼悦耳音。 入夏欣逢凉爽雨,滋生茁壮长诗心。 看沪上封控居家种菜有感 李国富 疫情封控遥无期,居家闲坐也着急。 沪上人家争种菜,啧啧称赞有娇妻。 疫情之春 方守庆 何妖扰乱路人稀,山道空传百鸟啼。 涧谷蔷薇花烂漫,任由风雨碾尘泥。 
祝贺神舟十三号胜利归来 丁 娟 驭驾神舟上九天,英雄胜利笑容牵。 东风浩荡红旗舞,宇宙苍茫硕果鲜。 为有中华强国梦,还留史册动情篇。 今朝喜事当铭记,不尽风光在这边。 赞振兴社区抗疫并致杨艳书记 孙国崑 书记牵头助检查,全员上阵戮凶邪。 随时绕室宣防好,逐处迎人劝御嘉, 恶疠幽灵侵美境,白衣卫士布琼霞。 同心勠力歼灾疫,瘟灭人安绽彩花。 映山红 杨东市 芳菲朵朵艳姿彤,潇洒枝枝态不同。 野外云涯霞一片,林间石缝灿当空。 歌声缓过青楼月,香霭潜来紫陌风。 每忆童年常学唱,遍开岭上映山红。 和石尔先生诗 王殿方 1 行云流水长街旋,歌曲几度咏唱难。 安享春风扑玉面,和诗期许到君前。 2 临水老街灯火灿,暗藏月下戏鱼鸳。 法国名著茶花女,爱恨交织不忍观。 绝句两首 李富华 赞医护工作者 春光灿烂百花香,医护人员尽显芳。 检测核酸忙昼夜,逆行天使谱华章。 贺神舟十三号凯旋 神舟载任太空行,笑脸旋归大地迎。 探秘苍穹圆梦想,龙腾华夏世人惊。 抗疫古训 王庆玲 二两琼浆亦妙方,疫魔遇见立逃亡。 劝君日饮三五口,绿码狂骉无用缰。 青岛樱花节感怀 程 光 三月芳菲春事晚,青城漫见雪莹莹。 千娇献媚才人赋,一梦方知玉女迎。 翁妪扶将争亮影,东西看尽醉风情。 湾风吹皱浮山浪,樱伴愁思待凯声。 贺神舟英雄归来 李文庆 展翅翱翔建伟功,须眉巾帼斗苍穹。 银河作伴星惊喜,玉宇为邻月表崇。 旷世高科堪逐日,划时巨擘正飞虹。 神舟探秘平安抵,筑梦辉煌兴味中。 我爱大别山上映山红 丁景玉(不老松)合肥 白马山尖美杜鹃,滿眸绿紫映篮天。 深林峻岭祥光照,幽谷清泉瀑布悬。 碧血忠魂长卧此,丹心侠骨义刚坚。 著名红色旅游地,英烈丰碑高伫前。 江淮春 缪宏新 风息云飘雨放晴,湖沿翠柳焕光明。 远山雾绕桃红乱,近岭炊烟草绿平。 身入秦淮仙境地,笙歌鼓乐耳边鸣。 江淮谁道春来早,紫燕廊前诉衷情。 无 题 胡焕亮 倍珍羽翼数年月,谨小谦恭视誉称。 廉洁半生低调逊,俭勤一贯曲恭兢。 难持恒念起贪欲,滥发余威释歹能。 财色利名无止境,节操不保辱亲朋。  
可爱的“孬种”班长 张元铮 上初小时,我们班的班长,无论是老师“钦定”的,还是民主选举的,都没干上一学期,就靠边稍息了。原因很简单:不是打架斗殴、欺侮弱小;就是上课走神,做小动作;“己不正岂能正人”。班长天天换,个个不合格。就像北洋军阀时期的大总统,今天袁世凯、明天黎元洪、后天又是徐世昌…,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是“兔子尾巴一不长”。 到了四年级(一九五八年),我们班从外地转来一个男生,身体胖胖的,圆圆的,大大的脑袋,大大的脸盘。操着一口浓浓的北方乡音,同学们都喊他“侉孩”。 我们班的学生,家庭背景差异极大:有市长家的子女,也有收破烂家的孩子。富家子弟到了一块就开始攀比:先报爸爸的官衔,比谁爸爸的官大,坐什么车;再夸富,比谁家有钱。诸如:我爸爸是什么、什么官;坐的是什么车;我家有什么、什么东西:(自行车、手表、照相机等),我有什么东西,等等。每每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直至拳脚相向。 别看侉孩刚来不久,夸起富来却当仁不让:“我爸爸是药材公司经理:上班坐的是吉普车,爸爸有个大罗马(手表),姐姐有个上海表”,同学们一齐问道:“那你呢”,侉孩理直气壮地说:“我有一个小孬种(方言:小闹钟)”。“哈哈,小孬种,小孬种”,从此,同学们不再喊他侉孩,见面只叫他“小孬种”了。 这“小孬种”学习成绩不咋地,脑子却很好使,而且官欲特大,整天觊觎着班长的位子,他“很会”做“群众工作”,每天上学时,书包里总是装的鼓鼓囊囊的:甘草呀、桂皮呀、胖大海呀,还有花花绿绿的咳嗽糖浆的商标纸。(反正是“自家地里”收的,又不要本钱,何乐不为。)每个同学一份,时间长了,“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到了选举班长时,他的选票果然最多,以压倒优势当上了班长。 自打“小孬种”当上班长后,再也没有同学敢当面喊他的绰号,只是背地里仍喊他“孬种班长”。“任职”期间,“小孬种”深知此官得来不易,因此倍加珍惜,他班里工作抢着干,脏活累活带头干,从来不“孬种”。还时时不忘带一些“自家地里收的”发给同学们,笼络人心。见到老师,也是彬彬有礼,言听计从。此招果然奏效,他深得人心,稳坐班长宝座,再无一人“谋朝篡位”。 那一年,正是国家提出“全民动员,大办钢铁”,“赶英超美”的大跃进年代。全国各地、城乡、街道、机关、学校齐上阵,土法上马,大炼钢铁。只见到处都是高炉林立、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通宵达旦。我们学校也矗立起了几座小高炉,老师要求我们回家找烧柴、旧铁锅等小高炉用的燃料和原料。第二天,同学们有的带了一捆劈柴,有的拿着一口铁锅,就数“小孬种”带的最多,他是用架车拉来的:几口大铁锅、破菜刀、旧铁锨、秃锄头….还有一大捆劈柴。足足有上百斤。老师见了大喜,拍着“小孬种”的肩膀,一个劲地说:“你真是个好学生,帮了我大忙了,我们班的任务超额完成了”。后来才知道,老师布置任务后,他仿佛领了“圣旨”,回到家里就和爸爸软磨硬缠、打滚耍赖,不达目的,不去上学。他爸就他一个宝贝儿子,平时宠惯了,迫不得已爸爸动员了公司职工,才凑上来的。 老师们和高年级大同学炉上炉下忙着炼“钢”,(其实,因土法上马,温度不够,没有专业技术,炼出来的都是铁釉子,哪里是钢?)我们的“孬种”班长,也不甘寂寞,组织我们给第一线的大哥哥、大姐姐送饭、送水、递毛巾。还充当“啦啦队”:指挥我们唱歌鼓舞士气:他象模象样的打着拍子,我们则扯着嗓子大声地唱:“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赶上那个英国用不了十五年,咳呼咳呼咳呼,十五年,十五年,咳,咳,十五年…。”入夜,站在高处,只见大小高炉,炉火熊熊,映红了半个天。好像一堆堆篝火,又仿佛是一个个点燃了的烽火台,壮观极了。 除了大炼钢铁,我们还有一个雷打不动的活动,就是“大打一场‘消灭四害’的人民战争”,每次上报“战果”:交老鼠尾巴和苍蝇、蛹,我们班的数量都是遥遥领先,“小孬种”在这场“战争”中真可谓是“戴着乌纱帽弹棉花一—有弓(功)之臣”啊!他带领我们,没早没黑的在田野里挖鼠洞,捉老鼠,他胆大、心细、爱动脑筋、会找鼠洞,不知他是在哪里学会的捉鼠技术:什么“水淹法呀、烟薰法呀、堵后门法呀,总之,只要发现鼠洞,他千方百计也要把老鼠挖出来。因此,每次都比我们逮的多。成为全校的捉鼠能手。 到了星期天,他组织我们到酒厂去挖蛹(苍蝇幼虫)那酒糟堆经过发酵,加上天气炎热,气味特别难闻,同学们都捂着鼻子远远的站着,不愿向前,“小孬种”却把袖子卷的高高的,冒着刺鼻的气味,冲上酒糟堆用小铲子挖蛹,不一会儿就挖了一大罐头瓶。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再也不好意思袖手旁观,纷纷上去挖蛹,我们在除四害的运动中,始终都是小秃摘帽子——头一名(明),为此“小孬种”多次受到学校,教育局的表彰。我们也跟着沾光”:大会、小会表扬;墙报、黑板报宣传;学校里的高音喇叭广播。确实风光了一阵子。在学校里只要一提到“小孬种”,人们就会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侉孩,好样的”! 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同学们都来到操场集合,就是我们班老师拖堂,还没下课。其他班的一个有名的调皮学生,人称“打架大王”的同学,在教室门口大声喊:“小孬种,运动会就要开了,你们这些缩头乌龟还不快出来,孬种、孬种,孬种”,他这一喊不大要紧,全班同学一片哗然,接着轰堂大笑。“小孬种”的脸由白变红,由红变紫,“士可杀,不可辱”!他大吼一声,仿佛是一头被激怒的公牛,不由分说,猛的从教室里窜了出去,发了疯似的,对着喊他的同学一头顶过去,那同学猝不及防,仰面朝天倒在地上,“小孬种”一点儿也不“孬种”,上前一顿拳打脚踢,任凭老师怎样制止,也无济于事,后来还是体育老师来了,才把他们拉开。可怜那位昔日的“打架大王”,早已面目皆非,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了。 “小孬种”也因这次“壮举”而丟了班长这顶“乌纱帽”。削职为民,再也没有“东山再起”。 若干年过去了,有一次在街上,忽然听见有人喊我,回头一看,正是“小孬种”,他坐在北京吉普里,探出脑袋:朝我招手,我连忙跑了过去,“老班长,好多年没见了,你现在干么?”“我给首长开车。”(当时,小车司机还是一个非常令人羡慕的职业)“你现在还好吧”,他紧握着我的手说道。接着是寒暄、叙旧、恋恋不舍地告辞。 可打那次见面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过“小孬种”,我想,凭着他的“能耐”,总不能老是给首长开车,而应该是一个坐车的人了吧。 
青龙寺的由来 胡焕亮 青龙寺,在不计其数的名寺古刹中,可谓名不见经传。可在淮南西部,也算得上小有名气。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这里也是香客云集,钟磬齐鸣,梵音绕梁,盛况空前。 青龙寺,又名殷家小庙子,坐落于凤台县城东三公里,八公山余脉华山北麓。说来天工造物,确实鬼斧神工。从黑龙潭向东绵延几十里的八公山脉,景观名胜,比比皆是。在此处,华山向北突出一角,从高处俯瞰,酷似鹰头,辅以两侧宛如展开的翼翅之山势,俨然是一只迎风翱翔的雄鹰。当地人发音“殷”“鹰”不分,于是,其中的暗合,便颇具几分神秘色彩。 自古名山有佳泉,青龙寺内有一古泉,名曰“龙垢泉”,寺下咫尺之遥有远近闻名的“洪家泉”。二泉皆为解渴消烦之上品。 据考证,青龙寺始建于唐末后周时期,后周为了统一长江以北辽阔疆域,于显德三年至显德五年三次发兵攻打南唐,这里和周边一样,兵匪四起,战火不断,寺庙几经严重破坏。后来历朝历代均有修复,并有得道高僧主持。后周名将赵匡胤兵困南唐的故事就发生在附近。因此,他曾多次游览此寺,瞻仰观音、华佗等神像,故有赵匡胤夜梦青龙之传说。 话说某日,赵匡胤因久困南唐,救兵迟迟未到,心生烦闷,带了随从游览至此,夜宿古寺。斋饭后,与主持小聊一会儿,不期哈欠连连,顿生困意,就在禅房内和衣而卧。刚刚入眠,就觉得恍恍惚惚,来都一座小山脚下,但见绿树红花,潺潺流水,百鸟齐鸣。沿着一条小溪,朔流直上,寻得一眼清泉。只见那泉水滚滚翻涌,如汁似液,饮之如甘露,吮之似琼浆。经打听,方知是远近闻名的“洪家泉”。他走近清泉,正欲宽衣解带,好好享用清泉,不料一声巨响,恰似半空惊雷,在场的人莫不惊骇。但见一缕青烟从那泉眼喷射而出,青烟扭动翻滚,眨眼间幻化成一条青龙,对准赵匡胤面门直扑而下。情急中,赵匡胤侧步闪身,一手护住面门,一手遮挡前胸,抬起右脚,朝那青龙腰间踹去。这一脚力道十足,只踹得那青龙长吟一声,匍匐在地。赵匡胤伸手抓起青龙,正欲发力甩出,不曾想那青龙瞬间变成了一件从未见过的兵器:一长一短两截铁棍用几个铁环和两个铁箍连在一起。赵匡胤拿起沉甸甸的棍子耍了几下,棍梢甩动起来呼呼生风,令人眼花缭乱。 随从们看到赵匡胤睡觉时呼吸急促,手舞脚动,忙上前探视,并赶紧叫醒他。此刻方知是梦,不过他手里却奇迹般的紧紧攥着一条兵器。这就是后来跟随赵匡胤屡立战功,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盘龙棍”。 自此,赵匡胤夜梦青龙的消息不胫而走。 据当地百姓口耳相传,此处最早是殷姓祠堂,周围以殷姓居多,这里是他们供奉祖先灵位、每逢大事族众会聚的地方。可是后来,因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未发迹时,曾在这里避过难,然后仇家报复,对这一带的百姓疯狂杀戮,以致殷姓居民余者甚少。 据查,公元1343年,朱元璋老家濠州发生旱灾,次春又发生严重蝗灾,紧接着发生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及大哥先后去世,正如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还不会念经、做佛事,但是没有办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听人说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经过此处时,曾在青龙寺避过难,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接济与帮助。后来朱元璋登基大业,大兴庙宇,有晓月和尚主持维修,兴旺空前。明正德二年(1507),庙宇修葺一新,以晓月和尚为首三僧主持该寺,拥有山场420亩,庙地20余亩。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立窑烧火来此,观其地形如鹰,故有“香鹰一百里,立窑七十二”之说。 时至清代,乾隆下江南曾路径此地,赐金修复。道光年间,战火四起,青龙寺再遭劫难。僧侣将寺内神像移至资寿寺(黑龙潭上)避乱。直到咸丰七年(1847),由浩清和尚主持,地方名士集资,庙宇方恢复以往的香火盛世。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地群众自愿募化,增其旧制,扩建大殿兰房十余间,寺内寺外焕然一新。有道是“千里善男烧香至,万家信女求神应”。每逢旧历二月十九日,来自四邻八乡的锣鼓队、花鼓灯、轮番登场,大戏连台。商贾、艺人络绎不绝,拎红灯、抱娃娃的习俗延续不断。会期三天热闹非凡。 沧海桑田,数度轮回。但愿青龙寺乘着空前盛世,香火持久延续,日臻兴旺。

编辑 璞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