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老师的身影 先生的意义
—在王振铎老师八十寿辰研讨会上的发言
李频
(惊悉恩师振铎先生于2022年4月18日上午在开封因病去世,心痛不已。特寻出七年前参加先生八十寿辰研讨会上的发言稿,表示深切的悼念和追忆。)

王振铎(2020.8周穗芳摄于开封)
好多好多年前就和一位学兄料想过今天的活动。几个月前,振铎老师告知了今天的会议,还吩咐我发言。在年过五十之后,依然有老师布置作业,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我是王老师招的第一届编辑学硕士研究生,时在一九八六年。从师求学近三十年,书信交往三十余年,想写好今天的答卷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是以群体记忆的方式在回忆、书写一段独特的历史,尽管是以给老先生祝寿的名义。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者之一,我想我未必就是那段历史合适的发声者,因为见证,难免有观察和认知的局限。因此我今天更乐意将今天的发言看作个人的读书汇报,但愿这作业交得不算太迟。
今天的汇报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一、王振铎老师是谁?二、王老师做了什么?三、王老师的作为是怎么做出来的?四、王振铎老师于后学的意义。
王老师是谁?这样的问题在今天这样的场合看似不敬,实际是严肃认真的。我的思考答案是,王老师是中国历史新时期社会转型引致的编辑出版转型后,最早敏锐呼应并组织团队、建设编辑出版学科的学人。这是我对王老师艰难行走几十年后的基本定位。这其中的历史逻辑是从社会转型到编辑出版转型,再到王老师的个人学术转型。
他个人的学术转型既是对社会转型、编辑出版转型的回应,又是我等后学沐浴师恩后足以追溯、应该追溯的起点。类似这样的起点及意义我总以为是被忽略的。从“文革”后期到八十年代,那是何等的思想激荡、文化复苏、时代跨越。在时间维度上,王老师学术转型重在八十年代,勾连转型之前的七十年代,联系之后的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我们为今天的老寿星庆幸,进而为我们自己庆幸。在学术关系上,从王老师所在的群体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延展到全国文科学报界,再到全国编辑出版学界。层级的扩大意味着先生影响的浸润与深入。这样纵横交织的观察视角与方法才更有利于认识王老师和他所在的群体,和他所处时代的关联。以这样的视角和方法,我们才能抬头仰望,王老师们是八十年代之子。因此,我们都应该感恩八十年代,致敬八十年代。
王老师做了什么?各个人的回答、各个时段的回答自然会有所不同。王老师自己是清楚以致作为矢志追求的目标,那就是建立、建设普通编辑学。这当然备受争议,也当然令人瞩目。迷恋于工业文明的出版行业者未必以为然。数字技术严酷地分解出版业态,充分地解放每一个有意于出版传播的个体之后,我们才蓦然回首,认识到王老师理论追求的内涵与意义,那就是超越出版的历史发展阶段,超越出版的行业及其业态,进而赋予编辑理论以更大空间、更长时间的价值。这种“先见”之明,使王老师自登场不久就站到了理论的制高点上,成为一座景观,一种象征。他人、后人从这一景观象征中看到了什么,那是见仁见智的事。景观只是存在,象征已经铸就。

几年前,我因为想重拾编辑出版理论研究,便重读了先生的代表性著述。我发现,其滔滔雄辩我以前忽略了,其汪洋恣肆我也未必深知其味。我似乎发现了一个我以前未曾发现的王老师。在字里行间进一步寻觅追问,我似乎略有所得或者说另有所得:王老师的理论,是悟出来的,并不完全是论出来的。王老师的问学之道在悟论并举。希望这被认同为事实陈述,而不是价值判断。
王老师之悟以他的阅读、他的经验为基础,悟而初成体系,可见他人难及的悟之深之广、之深广处的衔接关联。
王老师之论在首创某些概念,首创某些命题。概念界定之周详与否,命题推论之是否确认成立,他人、后人自然见仁见智,但都难以无视那些概念、命题的先导意义。比如王老师提出一个命题:编辑学是中国特色的传播学,这三个概念的内外关联所唤醒的理论内涵何其深广、意义何其重大。不耗费三年五载未必能论证解释清楚。每每念及于此,我总慨叹先生所以是先生,后学所以是后学。
王老师治编辑学,基于他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的编辑经验和丰富庞杂的人文阅读,悟论并举。这样的治学之道是契合编辑出版学这样人文特征鲜明的社会科学属性的。惜我这样的后学悟性迟钝,解释乏力,因而永远只是在追赶先生的路上。

仙鹤飞翔
当今社会信息泛滥,知识供不应求,思想奇缺。众多青年学子流连于移动互联所构筑的虚拟世界,有经历而无经验,多浏览而少沉思,忙于转发而疏于改写,撰文论事则滔滔话语收不住观点尚在“云端”中,这就更显先生悟论并举的示范意义。我等后学要学习效仿先生的有很多方面,最关紧要者,在我看来,首先是悟论并举。
(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四日上午写就,五月十二日改毕)
(本文源于“出版频话”)
作者简介

李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曾先后任职于河南省电化教育馆、河南日报社新闻研究所、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现代出版》副主编,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编辑出版理论、期刊史论、出版专业阅读理论等。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出版:人学絮语》等著作10余部。主持项目“新中国出版微观史论”、“中国期刊产业化集团化研究”等10余项。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