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仰 的 灯 塔》
一纪念李大钊牺牲95周年
文/王文建 武汉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
有一座编号为0001的绞刑架
它记录着一段令人揪心的历史
镌刻着一个伟大悲壮的人生
1927年4月28日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就在这座绞刑架上罹难。
李大钊牺牲已经95年
今天,我们追寻着历史的脚步
在他那燃烧生命的灰烬中,找寻着信仰的力量
在他那怒放生命的火花中,寻找着先驱的足迹。
我们想,从现实中和书本中,找到一个答案:
为什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和经济学教授,有优厚的俸禄,却不图安逸生活,携笔从戎,义无反顾的传播马列主义。
为什么,李大钊面对敌人许下高官厚禄的利诱,毫不动心,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毫不动摇,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直面生死。
要想得到这个答案,就得从李大钊的人生轨迹中去寻找:
1889年10月29日这一天
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有一个遗腹子降生,不幸的是,一岁后母亲也撒手人寰,孤苦伶仃的孩子,由祖伯父收养
这个凄苦的男孩儿就是李大钊。
后来,李大钊说自己是:“在襁褓中即失悎恃,既无兄弟,又鲜姊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教养成人。”
李大钊生在穷苦家庭,成长在深受帝国主义凌辱,反动军阀统治的黑暗年代
祖伯父李如珍非常疼爱他,教他识字读书,教他做人的道理,使他成长为一名有担当的励志青年。
1913年的冬天
李大钊在亲友的资助下,怀着忧国忧民的抱负,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学习
在那里,李大钊阅读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河上肇、辛德秋水的著作,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列主义学说,埋下了启蒙的种子。
在日本留学期间
日本向北洋政府提出亡国的21条
李大钊积极参加中日留学总会组织的爱国斗争,成为知名的爱国青年
在斗争实践中
李大钊,对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有了新的认知。
1916年5月的一天
一艘从日本开往天津的轮船上
站立着一个立志救国,英姿勃发的青年
他目光沉重,凝视着祖国的方向
他沉思着
苦难的祖国何日才能看到自由的花朵,朗朗的晴空
他,归心切切,胸中激情涌动
这个青年就是李大钊。
李大钊从日本完成学业回国后
立即投身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他要在实践中,寻找救国兴邦的真理。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
传来了马克思主义
拉开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帷幕
28岁的李大钊为追求真理
潜心研究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
在不断的探索中感知到
俄国十月革命,是马列主义的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阶级开展斗争取得的胜利
李大钊逐步地认识到,
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选择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经济学教授
他参与陈独秀举办的《新青年》,共同创办《每周评论》,在进步青年和学生中宣传马列主义
在此以后
李大钊首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最早把马列主义的火种引入中国
接着又在《新青年》发表了《我的马克主义观》
此后,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开始在整个中国燎原
在一系列追求真理的实践中
李大钊成为真正读懂马列主义,用马列主义分析中国问题的人
从此,走上了传播马列主义的道路。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是李大钊人生的座右铭
为把民族救亡的使命扛在肩上
他鼓励,鞭策进步青年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写文章,做演讲
办刊物,入课堂
从1918年5月到1921年7月
共发表各种宣传马克思主义,歌颂十月革命的论文,宣讲,杂文,讲议140余篇,平均每6天发表一篇。
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
呼唤着一个时代的觉醒
点亮了一盏盏理想的明灯
毛泽东在他的启蒙下笃志前行。
光辉的真理,激扬的文字
闪耀着马列主义思想的火花
传播马列主义第一人
是党,给予李大钊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最高荣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他搏动风云,播下了思想的种子
为党的孕育,做好了理论准备
1920年3月
李大钊在北大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
下半年,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
李大钊和陈独秀分别在
北京和上海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孕育党的时机已经成熟
经李大钊,陈独秀商议
中国共产党
一个响亮的名字
诞生在,他们的情怀里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成为共产党的不朽佳话。
1921年7月23日
当嘉兴南湖那艘红船上
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李大钊
成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一直在北方领导党的工作
始终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勇往奋进以赴之”
“殚精瘁力以成之”
“断头流血以从之“。
五卅运动暴发,他在北京组织五万人的声援大游行
李大钊
高举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旗帜
早已成为奉系军阀的心腹大患
面对军阀的通缉,他毫不惧退,仍坚守在北京领导党的工作。
1927年4月6日
天空乌云密布
这一天,李大钊
在苏联大使馆遭奉系军阀逮捕
一同逮捕的还有他的妻女和60多人。
在狱中的22天
李大钊被敌人威逼利诱,施以多种酷刑,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甚至被残忍地拔去指甲。他始终铁骨铮铮,大义凛然,英勇抗争
李大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他在《牺牲》一文中写道:“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1927年4月28号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个日子
这一天,在蒋介石“速行处决,以免后患”的电令催促下
奉系军阀决定对李大钊和多名革命人士施以绞刑
临刑前,李大钊一袭长袍,态度从容,第一个步上绞刑台,做了平生最后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必然在中国得到光辉的胜利。”
随后,慷慨赴义
这一年,李大钊38岁。
党失先驱,国失栋梁。
山河呜咽,天地悲哀
李大钊牺牲后
家无自己的房舍一间
留给妻儿的财产只有一元钱
有位记者走进他租住的房子
含泪写下这样一段话:
“家中空无家具,即有已破烂。
子女服侍朴实,可知其平日治家之简约矣”
他生前每月有240块大洋的收入
三个月的薪水就可以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
他却十年搬家七次,租住八个地方
他甘守清贫,扶危济困
倾囊资助党的活动经费
可他的夫人赵纫兰却常常为生计发愁,北大校长蔡元培说:“李大钊知有主义,不知有家”,不得不让会计直接把生活费交给赵纫兰,以防李家断炊。
更令人悲痛的是
李大钊牺牲后,北大同仁出资购买了棺木,李大钊的遗体入殓后,受反动军阀的阻扰,棺木停厝在妙光阁街浙寺内长达6年,未能安葬
直到1933年4月22日,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自知时日不多,恳求北大校长蒋梦麟安葬李大钊
4月23日,北大为李大钊举行公祭,参加公祭的有社会各界人士700多人
最终,李大钊的出殡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大游行
人们高喊口号,宣泄着6年来的悲愤
送葬队伍高举着巨大的挽联,上联是“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根”;下联是“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惧”;横批是“李大钊先烈精神不死”。
送葬经过缸瓦市时,有位同志在李大钊的灵柩上,覆盖了一面鲜红的党旗
军警特务以“妨碍治安”的罪名,捣毁路祭,开枪伤人,40多名青年被捕
送葬的队伍被冲散又集结,李大钊的棺木在众人英勇抗争护送下,直至傍晚才送到墓地,由北大同仁扶灵下葬,先烈的英灵才得以安息。
李大钊
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拉开了帷幕
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点燃了照耀中国革命前进的灯塔。
正如他当年所说:
“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
历史的烽烟从未停下脚步
李大钊当年撒下的红花种子
巳在这片被鲜血浸染的土地上,破土而出
今天,我们伟大的党
已经有9,000万颗红色的种子
撒遍中华大地,生根开花。
今天,我们伟大的党
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
绽放出更加绚丽,更加夺目的光彩!
202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