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不墨 情撒林区
——电视剧《青山不墨》赏析
(乌翠区关工委、老促会)
文/张鸿翔
由王洛勇、李幼斌、颜丹晨等主演的电视剧《青山不墨》,2022年4月6日在央视一套黄金强档开播,并且同步在爱奇艺视频播出。我每天准时坐在电视机旁,认真品味着以马永祥、郑毅、魏建中、华青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区职工、党员干部、来林区的大学生和职工家属敢于应对三年自然灾害的极大生存挑战,完成了由初始方法砍树到专业化木料生产制造的历史时间变化。在思想大解放、胆大提升的自然保护区改革创新阶段,马永祥、魏建中、华青、马保峰、林绍涵等勇于开拓、敢于提升,胆大创出了一条自然保护区发展趋势的新出路,另外发展趋势与维护的锐利分歧也摆在他们面前。在让人心如刀割的自然保护区危困转型发展阶段,林果业公司在“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困局里奋力挣脱,艰辛状况下,马永祥、魏建中、华青、马保峰、林绍涵等在与超采、滥砍盗伐、毁林开垦状况的抗争中,完成了由伐树到森防育林的里程碑式变化,变成维护自然资源的新一代林果业职工。半世纪瞬息万变,三代林果业人烈火涅磐,小兴安岭自然保护区呤唱打动大青山的自主创业、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三部曲。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林区人民史诗,开播以来悄然蹿红,收视率飙升,深受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土生土长的林区人值得品评。
一、《青山不墨》主题鲜明,演员阵容强大,震撼观众。“青山不墨千秋画,碧水无弦万古琴”出自清代林则徐的《林则徐全集》。意思是青葱的山岭,是一幅千年不腐、不着笔墨的山水画卷。碧水虽然没有琴弦,但却亘古至今,奏出悠扬动听的琴声。这个主题富有诗意,尽情抒发人们对青山碧水美丽动人的感慨。
该剧由郭云明、宗元编剧,李文岐导演,演员阵容除王洛勇、李幼斌、颜丹晨外,还汇集于洋、储智博、高强、郝岩等实力派演员。
很明显,《青山不墨》的两个男主王洛勇、李幼斌,都是演技的保证。王洛勇是飞天奖的提名,金鸡奖的最佳男配角,金鹰奖的影帝。按照《青山不墨》的资料,王洛勇早前也曾经出演过不少极具魄力和气场的人物,但在《青山不墨》中,他却变成了一个一心只知道干活,没什么想法的普通劳动者形象。是一位老实、勇敢的人,这样的气质,在热火朝天的林场里,显得格外的有气势给人一种很强的感觉,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工作的热情。
李幼斌眼神犀利,气场十足,除了《亮剑》之外,李幼斌主演的《闯关东》也曾经盛极一时,引发全民追剧热潮。李幼斌饰演的朱开山是曾经闯关东讨生活的那一代人,而这部《青山不墨》中不少的东北林场工人也是自山东到东北。只不过李幼斌这一次没有演绎劳动人民的形象,反倒是在剧中饰演领导,出场便能够感受到他浑身散发的强大气场。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作的女主“华青”的扮演者颜丹晨从事演艺工作多年,拍过《北方大地》、《又是一年三月三》、《李保国》、《不负人民》等多部主旋律影视作品,参与始终在不遗余力,弘扬正能量的道路上前进。是属于认真演戏、踏实做人,凭借演技说话,靠着自己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的不可多得的演技实力派的演员。华青这一角色的曲折经历也激励和引导着当代年轻人要坚定梦想、勇于挑战、有所担当令人动容。
剧组其他演员中,荣获国家“一级演员”职称的有数十人,大多已年过六旬,更有甚者已年近八旬,演技娴熟,经验丰富,精巧的结合,为抢抓观众的眼球奠定坚实的艺术基础。
《青山不墨》剧组选择的群众演员都是60多岁,他们是林业二代,过去的事情有耳闻,八十年代的事情亲力亲为,能够有力地承载这段命运的林业工人。他们最容易找到感觉,他们浑身都散发出开发建设时代的气息。从喊森林号子“咱们工人,哼哈嘿”“有力量,哼哈嘿”,到劳动间歇围拢一起大谈特谈狍子野猪习性,还有长期伐木练就的一副顺风耳,连几百米之外的木头几分钟后“顺山倒”都能分辨出来。这些普通人但又并不普通的英雄群像,充分反映出林业工人铿锵有力的声音,铮铮铁骨的彪悍,就这样烙印在观众心里。
二、场景真实,个性明显,引人入胜,是一幅具有东北特色的风情画面。《青山不墨》在细节上做得很真实,全剧实景拍摄。这给观众以真实的感受,剧情中展现出的林业工人艰苦作业和生活条件,东北原始风光、风土人情,都是最原汁原味、接地气的,画面真实而又震撼。据了解2015年,为达到最佳艺术效果,电视剧《青山不墨》筹备初期,著名导演李文岐、著名表演艺术家王洛勇就来到伊春,与编剧一起带领主创团队曾多次参观马永顺纪念馆、博物馆、资料馆,拜访林业工人,到各地方林业局、林场学习专业林业知识并查阅史献,与一线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切身感受他们的所做、所思、所感。
《青山不墨》一拉开序幕,展示给观众的是林区的开发者从五湖四海聚在一起,虽然山东和东北人较多,但人们普遍对于林区特定的气候环境很不适合,下了火车,不惧冷空气冒着白烟地袭击,服从分派,因为他们饱尝了日寇的凌辱和战争的苦难,今天终于成了林区的主人,满怀报党恩,献青春的激情......
《青山不墨》全剧所有画面实景拍摄。从原始森林到江河沼泽,从悬崖峭壁到深沟险壑,从伐区工棚到林场村落,他们不畏酷暑寒冬,不畏大雨滂沱,不畏蚊虫叮咬,以饱满的热情,忘我的精神,将最真实、震撼、动人的画面呈现给观众。
剧中那茂密的原始森林,红松树参天翳日,犹如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树枝间,落下了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群山被云雾所笼罩使人感觉神秘莫测.....
在大森林长大的我深深地被吸引着,仿佛回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林业局生产一线的生活。冬季里大雪如席,积雪过膝,松树枝被压成一个圆冠型,走在下面一不小心,就会触动树上的积雪“扑棱棱”地砸在你的身上,工人们带着挎带的肥厚的绵手闷子,宽大的狗皮帽子,厚厚的衣裤,再加上厚重的工作服,简直用棉花包裹着,就这样在零下三、四十度特定的寒冷天气,伴随着强劲的西北风,人们被哈出的气结成了冰挂在嘴角睫毛和衣领帽子上,冻得手脚像猫咬似的,采伐工人们鞋与脚粘在一起,被冻伤是常见的事。林子里潜伏着熊、猪、虎、豹等各种动物时常出没,威胁了人们的生命,时有工人被伤害。天不亮就上班,采伐、冰沟集采、归楞作业由于缺乏经验,出现伤亡是难以避免的,往往出现“早晨一起走,晚归少了人。工友对眼冷,泪如雨纷纷”。简易的工棚里是他们的安逸巢,支起的用油桶制作的取暖炉子,发出“吱吱”的叫声,木板床靠狍子皮隔凉增暖,由于工棚封闭不严入睡时要带着棉帽子;夏日里,生产作业的工人们被蚊虫叮咬,多日细雨绵绵,密林里像一个大蒸笼。在思乡的夜晚,大雨滂沱,雷鸣轰天,闪电划破夜空,床上工友私语声,床下水流急;尤其在梅雨到来时,要抓紧时间“流送”,出现了插垛、扎推,作业工人要带着生命危险去处理,“顶排”、“盖锅盖”不知夺取多少人的生命。春秋两季,早晚温差较大,寒风刺骨,水湿半截裤,浑身湿漉漉。交通靠羊肠小道,粮冬储靠河道,物资、书信往来靠“倒背”运送。父辈们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和缺医少药、少蔬菜的条件下,披星戴月,克服重重困难,尤其三年自然灾害,忍痛挨饿,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为新中国的建设和抗美援朝的胜利源源不断地输送木材。他们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表演艺术家王洛勇,无论是扛起沉重的树干,从几层楼高的雪坡滚落,还是大雨中乘木筏“拆垛”,夜晚被蛾子群“围攻”,被狂奔的马在冰上拖拽……每一个镜头都对生活在林业局的人们有亲和力。
剧中让观众看到欢天喜地的劳动场景,生活画面不断触动着林业人的神经。来到大森林里生活的人亲如一家,相互帮衬,女人们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保障男人安心生产,作为“大后方”起早贪黑,任劳任怨。男人们下班回来,忙前忙活,端水洗脚,无微不至。真实再现了林业生产一线工人家庭生活,从中表现出林业妇女勤俭、善良、积极向上的品格。
《青山不墨》中的人物个性非常鲜明。首先是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有浓厚的东北语言的特色,有人物个性。例如:马永祥顶替了大哥王胡子的职位,队中有人说这是“猪八戒啃猪蹄”。形象地比如:“骨肉相残”的意思。再就是人物的行为很有个性。王胡子非常诚实,认为任务指标不可能完成,他做不了队长,书记撤他的职他不闹情绪,结拜兄弟,一起从日本鬼子的枪口下逃出来的马永祥当队长后,王胡子不在背后说风凉话,而是帮助马永祥翻过他王胡子这座大山,建立起马永祥的威望。
采伐任务逐年上调,工人超负荷生产作业,困难多,可是剧中的人物对完成任务没有讨价还价,而是每个人的做法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性。李幼斌这次在《青山不墨》中饰演领导干部于正平一角,是一位尽职尽责、心系林业建设的干部形象。他对上级布置的任务,不讲价,不打折扣。林业局郑局长对任务也不打折扣,他去伐木现场蹲点,去和工人找出提高效率的办法。魏建中是林场的书记,他也不打折扣,他的做法是去找能带工人完成任务的领头人。王洛勇在《青山不墨》中饰演的是男主马永祥。马永祥对国家有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琢磨改进工具,提高效率来完成任务。其他伐木工人,如犟驴子、军师、胡九伶也是个性鲜明,让人过目不忘。后续故事中,华青提出建立红松种子林,提出林区长远发展绿色的建议,魏建中走马上任青川林业局党委书记,在青川林区举起改革的大旗。各种利益碰撞,人物冲突不断,人物性格在不断发展充实。
三、剧情跌宕起伏,血肉相依,激发老林区换发青春活力。随着剧情的发展和明显的人物性格的表现,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不断烘托出《青山不墨》的主旋律——文明生态。
高潮迭起、扣人心悬,开局抛出矛盾,故事层层递进得到有效的艺术处理。
例如:华青来为了保住清堂林,林场书记魏建中问:我觉得你好像变了一个人,不像你刚来的时候那副受委屈的样子。华青回答:你说的没错,我是变了,我觉得我在咱们林场获得了新生,我想用我的新生换来大山的新生,将林区的绿色前途,变成我的个人前途,我要为大山披上绿衣服,这将是我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华青的规划得到了郑毅局长的支持,终于把这片林子确定为红松母树林,一切停伐,而且决定:“把这片林子为青山局重点红松母树林基地”。在文革期间,魏建中被撤销了职务,打成了“走资派”,在马永祥夫妇和工友们的撮合下,与华青即将进行订婚仪式,就在这个关头,得知场革委会主任胡九伶带人砍伐这片母树林的消息,大家急速赶到现场进行阻止,私欲疯狂的九玲子提出了骇人听闻的条件:“只有你嫁给我,才能保住这片林子”。华青咬牙痛哭答应了他的要求,魏建中见状伤心流泪,拼命叫喊华青的名字,含恨离开了东方河......1980年魏建中任青山局党委书记,在改革的困境中,华青为了支持建中的工作,主动说出她与胡九伶为兄妹关系的实情,当年胡九伶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牵连而为之。转变了魏建中对胡九伶的看法,欣然接受华青给他的“家”。
情理融合埋下伏笔。华青提出的保护清堂林规划,打动了伐木劳模马永祥,当马永祥在北京开完全国群英会回来,没有回家,第一个见的人就是华青,对华青介绍全国群英会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的盛况和党中央提出“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号召,坚定了“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信心。马永祥走后,华青庆幸自己又多了一个知己。1987年郑毅等一批领导重返领导岗位,然而郑毅的身体已被摧垮,他在马永祥、华青等人的搀扶下,回到了红松母树林,郑毅颤抖着深情地说:“大青山啊!大青山,做梦都梦见”你那片红松种子林哪!。当郑毅病重住进医院,在弥留之际用手抚摸着红松母树林的画板,嘱咐妻子:“芍药,这片红松种子林长得多好,等我死后就把我埋在这里”。苍白的手慢慢地从画板上滑落下来,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当郑毅尸骨埋在了青山局这片红松母树林时,东方河林场的职工群众悲痛欲绝,与心中钦佩的老领导作最后的告别,人们离去后,马永祥撕心裂肺地痛哭,华青劝道“节哀顺变。”马永祥叫喊:“顺便?郑局长在我心中是棵参天大树呀!”华青说:“其实郑局长在我的心中也是一棵参天大树,可是他走了我心里也难过”。“马大哥,你还记得吗?郑局长走的时候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把砍伐限制住,所以现在他没完成的事情,我们要替他完成,还得完成好了,不然的话,要是有一天我死了,我都会觉得......”马永祥阻止她说“死”字,要死我得先死,可我现在得把老局长没有做完的事做完,我就是死了也没脸去见他。
正是因为当年他参加全国群英会,收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身负“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嘱托,和对心目中那棵参天大树郑毅的许愿,打下了马永祥成就人生事业的伏笔。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加大观众的亲和力。早期林业的开发者年近八旬,虽然生存为数不多,但他们大多数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林二代、三代正处于旺盛期,对剧本的好坏最有说服、判断力。
《青山不墨》塑造的马永祥形象就是林业工人的形象,原型中的马永顺、张子良等也是伊春林业干部、职工群众的典型代表。
劳模是人,有血有肉,有家庭和子女需要他的呵护,可劳模又不同于一般人,光环的荣耀在于他大公无私,肯于奉献。马永祥的大女婿工作多年,想借助岳父的人际关系得以提拔,待业知青的二女儿银凤也想靠父亲和魏书记的关系,落实工作,均被父亲拒绝。林业局决定首先解决劳模儿女的就业问题,二女儿银凤上班的第一天就遭遇了众人的嘲讽,委屈流泪地说:“作马永祥的女儿真难呀!”。《青山不墨》也涉及到从大城市来林区的大学生,例如:东北林业大学毕业生林绍涵在东方河林场当教员,把根扎在黑土地,为教育事业奉献了宝贵的青春,用一腔热情培养出马保峰等第一批林场大学生。客观地映射出当年伊春林区,一批批大学生扎根林区,为林区的发展培养栋梁之才真实情况。随着剧情的发展,青山局的改革透视着伊春林区艰难的改革历程。计件工资、综合工组、集约经营,非统配材的实施等一系列措施,加快了资源枯竭的步伐,整个林区陷入了“两危”的境地。一场缓危解困的战役如火如荼地打响,承恩国家及时实施了“天保工程”,为林区创业发展吹响了号角,“创卫、创文”活动双丰收、棚户区改造,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使林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型地伊春地地道道的成为生态之城,森林覆盖率超过了80%。
“一腔赤诚,不负青山”。电视剧《青山不墨》在思想性、现实性、戏剧性等方面充分展现了以马永顺、孙海军为代表的劳动模范,和以张子良等为代表的广大林业工人和革命干部及一代又一代林业工作者,历经生产建设、改革开放、绿色转型,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画卷。
张子良1934年参加革命,1937年入党。在延安时期,曾担任过中央党校总务处副处长、党中央办公厅供给处处长,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多年,两次获得以毛泽东的名义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名义所授予的特等劳动模范称号。解放后又在全国群英会、东北先进工作者会议,以及东北林业系统劳模会上,多次荣获模范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马永顺(1914年12月-2000年2月10日)是两个时代的英雄。从50年代开始,他就多次荣获黑龙江省和全国的劳动模范,事迹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家喻户晓。退休后,又多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绿化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五百佳"荣誉称号。纪念馆展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温家宝等接见马永顺的照片、题词和称赞马永顺的讲话稿与珍贵资料,充分证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林业老英雄马永顺的关怀和肯定。
孙海军1970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伊春市双丰林业局采木、育林,一干就是几十年,1983年林业局党委任命他为福民经营所主管营林的副所长。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由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按照营林标准,5年保存率达到70%就算好林子,而福民经营所的人工林保存率却接近100%,孙海军创造了高寒地区育林高成活率的奇迹。20多年坚持不懈,累计造林12万亩,他把造林地当作实验场,潜心钻研育林知识和技术规程,创造实施了“均匀造林法、直镐植苗法、整地留树法、落叶补云(杉)法、春秋割条法”等造林办法。福民经营所的人工林造一片、成一片,他的做法被当地人骄傲地称为“孙海军造林法”。如今,福民经营所方圆72平方公里内的66处山坡、100余条沟系都重新披上了绿装。自2001年开始,孙海军带领他的生产工组已间伐了2900立方米松木杆,销售收入达190多万元。2000年国务院授予孙海军“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7月孙海军同志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2003年1月孙海军同志被黑龙江省委授予“廉洁从政”十大标兵称号。
伊春是培育林业英雄的摇篮,又是东北抗联革命老区,留有英烈的足迹,抗联、张子良、马永顺、孙海军精神在闪耀,林业人体内流淌着红色的血液,润藏着红色基因,《青山不墨》的播出引导我们回望历史,敬仰英雄,传承红色基因,凝聚起干事创业的信念,她点燃了新时代伊春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繁荣林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激情。



2022年4月17日

作者简介:张洪祥,曾用名:张鸿翔,男,汉族,笔名:秋毫,曾任黑龙江省伊春市翠峦区统战部、宣传部副部长,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文联主席、民宗局局长,《峦城文学》副总编、《峦城秀》《翠峦区文史资料》《中国县政大词典·翠峦部分》主编。2020年12月初退休,现任乌翠区关工委(老促会)副秘书长、新建社区离退休老干部支部书记,市作协副主席、伊春市文博馆文史研究员、黑龙江省作协会员、中国林学会会员、黑龙江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