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试教育下的反思
文/张雪风
疫情期间学生在家上网课,作为教师的我也只好居家为学生上网课,小区邻家几个学生家长向我诉苦说,这几天孩子上网课苦,家长也跟着陪罪,而孩子们学的一塌糊涂,问这不懂哪也不懂,真愁人啊!
现在学生苦是不争的事实,主要症结并不在学业负担过重,我认为而是大部分学生辛辛苦苦十多年却没学到有用的知识,白白浪费了青春。

由于应试教育,私学横生,学校以考试为指挥棒,家长唯分数论学校教育好坏,教师在教学方面才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
以前教就是教,学就是学,也就是师也,传道,授业,解惑。老师认认真真地教书本上的课文,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在课后也愿意阅读纸质书籍。再看看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真是不忍直视。弄得给理料一样除了做题还是做题。
由于中考已经不再考课内的现代文,老师们对教材中那些名家名篇的处理往往及其简单,甚至完全置之不理,这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那老师们都教些什么呢?直接一点说,考什么就教什么。
要是能好好教也行,最可怕的是教也已尽量从简,更多的是练习,是刷题,考什么就练什么,考哪些题型就反反复复地刷那些题型,直到学生会做为止。
比如,考古诗文的默写,那就先让学生把书本上的古诗文背熟,接着默写,最后再不断地刷题。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了解,领略古诗词的美,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又如,考课内文言文的阅读,考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那就让学生把注解和译文全都背熟,为了落实到位,当然不能只是背熟而已,肯定还得反复练习,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为什么学文言文,学习文言文什么内涵,教材内几篇文言文只是让学生背诵的吗?不知甚解,人云亦云。
对于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也统统依套路行事。
考虑到评卷的现实状况,现在“文科理教”的邪路在教学上越走越远,如果学生在答题时不按套路出牌,那就意味着得不到理想的分数,甚至得零分,这是老师们无法接受的现实,也是学生和家长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如此一来,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成为了奢谈,语文纯粹为考试而教。
也难怪有人会说,现在的很多初中语文课,连教学常规都没有了,只有浓浓的应试味。
现在语文只是为上公开课、比赛课,为了做做样子,大家才会去考虑素质教育的因素,至于平时的课嘛,都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教,只要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即可。
一切为了考试而教而学,语文的学习就成了常常把作业抄抄写写,为考试而考试学生不胜其烦,自然不会太有兴致进行课外阅读。
高中的语文教学会好一些吗?就我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只会更糟糕,不会更好。高中的语文教学同样陷入了应试的泥沼,到头来,不少学生虽然能考出不错的成绩,但基本的语文素养却非常薄弱。
即使是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生,他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很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他们的底子没打好,虽然到了大学可能会恶补一番,但为时已晚。
语文如此,数学又怎么样呢?
众所周知,题海战术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不二法门,学生变成刷题机器。同样付出十几年的学业苦,那些能考上大学的学子还算是幸运儿,他们起码能收获一张通行四方的文凭,而那些连普高都考不上、只能读职高的孩子才真叫可怜,他们收获的往往只是沉重的挫败感和父母的大失所望。

关于教育,也是每个教育者常常思考的问题。如何考?如何教?如何评价?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想方设法把教育教学引入到正确的轨道,各种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否则,即使学生不再为课外补课所累,即使学生的学业负担真能减下来,那也于事无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