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五十
作者:康金印 主播:梦雨
六.雍也25-28章
25.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先生说:“君子广博地学习文献知识,再用礼约束自己,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点评:本章指出广泛地学习,又“约之以礼”,可以防止背叛正道。因为知识技能学握在不同品格的人手中,会做善、恶不同的事,
如炸药可以开山修路,也可以去搞破坏、炸人。知识掌握在识“礼”人手中,才可以为人民服务。另外,有的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越多越张狂,也要用“礼”约束才有益社会。

26.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文:先生接受了南子的召见就会见了她,子路对先生见她非常
不高兴。先生对子路发誓说:“我见那个人如果不合适,天厌恶我,天厌恶我!”
点评:本章说孔子出于尊德重礼而见南子,光明正大。可是南子
只是想借孔子声望抬高自己。李零在其《我读论语》一书中说,1929年山东省立二师学生,上演林语堂所写《子见南子》,曲阜孔子族人认为有辱先祖孔子,曾控告该校校长宋还吾。可见,孔子族人坚信孔子人品端正。文中先生对学生发誓,也可见孔子多么重视维护自己形象。

27.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先生说:“中庸的道理,至高无上啊!人们很少能做得到,
己经太久了。”
点评:本章孔子慨叹“中庸”这一极好的思想方法,常不被应用。针对有人认为“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论语钩沉》 指出“儒家的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仁,不是中庸”。范文澜在 《中国通史》160 页指出:“孔子学说全部贯注着 ‘中立而不倚’的中庸思想。⋯
中庸应用在人伦上,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
顺:君仁,臣忠。中庸应用到政治上,是‘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
(《礼记•缁衣篇》。中庸应用在行为上,是“过犹不及?(《论语 • 先进篇》,‘无可无不可’(《论语。 微子篇》。中庸应用在教育上,是‘求(冉求)也退(性好谦让),故进之;由(仲由)也兼人(性好胜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篇》”。”上述论述所体现出的 “尚中贵和”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这些论述,对今人了解中庸可能有助。总之,要明确,中庸是一种思想方法,“中庸之为德” 中“德”,是指道理,不是品德。中庸是人人都应学的大智慧。

28,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能广泛施恩给百姓,并能救济众人的人,
他怎么样呢?可以称为仁人吗?”先生说:“干啥只称为仁人呢,一定应称圣人!尧舜还把施济百姓看作疾病一样难办的事呢!这仁人啊
就是自己想站得住而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想达到而使别人也能达
到的人。能拿自身的事打比譬,推己及人,可称是行仁的好方法了。”
点评:本章指出 “博施”“济众”式行仁,即使尧舜也难为;在“己欲立”、“己欲达”时能想到、帮他人“立”、“达”,也就不错了。“己欲立”、“己欲达”两句说的是“应该”怎样,后文 《颜渊》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不应该”怎样。二者所表达的都是“恕”道。学习本章贵在先树崇高之志,然后才能“立、达〞成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再好听的名字也左右不了人品,切记美名以立志为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