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晨读时,班里的学生列队一个又一个地向我背诵着《木兰诗》一文。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又一张充满朝气的脸,我的耳畔就像在循环播放着同一首美妙动听的音乐!
今天的早读课,我除了在黑板上写下了背诵的篇目之外,和往年春天很多时候一样,我又写下了“春来正是读书时”这几个大字。在书写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背后的孩子们在屏息凝望。瞬间的停顿,我又听到了孩子们更加响亮的读书声。
不大一会,几个擅长背诵的孩子已跃跃欲试。我建议他们背熟一些,再背熟一些。

在开始接受孩子们背诵前,我又大笔一挥,顺势在黑板上写下了“美丽语文,美丽心情”这样八个大字。没有提醒,多数的学生也几乎同时把这八个字抄在了自己的书本上。我凝视,发现有的写在了课本的封皮上,有的写在了课本的扉页上。
“美丽语文,美丽心情”,这是我三十多年来对语文教学的感性认识。我也常常在语文课堂上,把这话送给我的学生们。
今天,坐在我面前的是一群学困的孩子们。他们能够在没有提醒的情况下,及时记下这两句话,让我很是惊讶。我随即问道:“同学们,我们所开设的这门功课,你们更喜欢学哪一科呢?”“语文课!”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立即回应他们道:“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的根,其它几门功课怎能与它相比?!”这次,同学们没有再口头回答,而是报之以响亮的掌声。
接下来,背书的孩子们排成了两条长蛇般的队形,从两个方向依次趋近我面前开始背诵。
“老师,我背完了!”
“很好!”
“老师,我也背完了”
“好,下去接着背诵《黄鹤楼》这首诗”……
在倾响孩子们背书的过程中,我曾两度分神,连有些孩子们的请示声,我也没有及时回答。
我回忆起了自己的初中时代,同样是背诵《木兰诗》,时间已有四十年多了。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现在仍历历在目。
一九八一年,教我们七年级语文的是闫新堂老师,他刚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从田间地头走进教室。他穿着上下一身的白粗布衣裤,读书的声音也似乎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他用旧时的那种唱读的方法给我们示范读书: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总之,读时每一句诗的声音都拉得很长。开改开放之初,那时生活很苦,但显然闫老师是一个乐观之人。他通过唱读,把中国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传递给了我们。从那时起,我开始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闫老师是一长寿者,他活到九十多岁,但至今离开我们也已有好几年了。我怀念闫老师,令我不能忘记的是他唱读《木兰诗》那长而有韵的声音。
我也还记得当年自己背诵《木兰诗》一文的情景。大冬天的早晨,为图有个安静的背书环境,我在校园的一个墙角独自背诵,手脚都冻麻木了,也全然不顾。最终我很流畅地把整首诗背诵给了老师。再想一想,小时候的冬天可真算得上冷。那年的年终考试,我的学习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老师奖给了我一本新华字典,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字典的定价是0.68元。
到了来年的春天,在我家上屋的当屋,心灵手巧的奶奶又像往年一样,在自家的织布机上穿梭引线,为一家人的穿衣而忙碌了。那“垮嗒,垮嗒”响亮而有节奏的机杼声响了整整一个春天。每当放学回家,在大门外老远处,就听到了奶奶织布的声音。奶奶离世至今已整整三十四年了,那时,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她可操碎了心,至今每想起她老人家,身上仍觉温暖,感恩的心情油然而生。在奶奶的机杼声里,我反复背诵这首北朝民歌,进一步加深了对《木兰诗》的记忆和理解!

“老师,我也背完了!”当我还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时,学生的请示声又一次打断了我的思绪。定睛看时,背书的两条长蛇队伍已从我眼前消失,同学们都已坐回了自己的座位。为了遮挡我的心思,我向他们解释道:“我也正在心里面默诵课文呢!”
等快下课了,我说:“同学们,最后我们一起把《木兰诗》“合唱”一遍吧?”随即教室里又响起了震耳欲聋的读书声!
“即使是最低等的动物,皆是生命合唱团的一员。”我们这些学困的孩子们,他们不是低等的动物,相反他有着较一般人更高的智商和情商。只是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因为师长的疏于管理,才出现了学困的问题。
在诵读经典古诗词,传承祖国经典文化的过程中,这些学困的孩子们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告诉并教育孩子们:语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魂。也真心地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常能响起“机杼声”,声声不断,声声入耳,让我们的孩子们能在这“机杼声”中,收获美丽,收获美丽心情。
作者简介:刘志敏,洛阳市宜阳县白杨镇人,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发表网络作品50余篇,创建有微信公众号“乡土文学 白杨礼赞”。现为白杨写作学会副会长,平台主编。

诵读者简介:玉华,本名郝玉华,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爱好广泛,尤喜播音、唱歌、旅游等,用声音传递人间的真善美,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好河山。
(责任编辑: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