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百合实业有限公司高万兵
高万兵,延安安塞人、农民企业家、红色文化传播者,文学、摄影、收藏,爱好者。其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并主编出版了《圣地延安》、《延安旅游指南》等书籍。开发了享誉陕北的“塞上明珠”惠民安置工程。策划制作旅游纪念品、邮政纪念品90余种。
初见高万兵,你不会和一个企业家联想在一起,更不会和一个文化传播者撤在一起,朴素的外表,饱经沧桑的脸庞,不管怎样看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然而,当提到陕北的变化和文化自信、文化传承的话题时,一下子都感觉他本人来了精神,正如他本人所说:“只要提到对陕北的爱和红色文化的传承,我感觉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整个人都来精神了”,从陕北的历史变迁和新时代当地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陕北民歌到窑洞里的故事---”言语之间难掩他激动的心情,从他的眼眸中,明显能够感受到他对那片黄土地的热爱。他骄傲自己是陕北农民的儿子,更骄傲他是陕北人,他希望更多的人关注陕北、走进陕北去了解陕北。

青春永葆的红色记忆
高万兵在认真整理毛主席像章高万兵多年如一日,执着收藏毛泽东同志各种照片1000余幅,像章六万余枚,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捐赠毛泽东同志照片200余幅。同时,热心文物事业,为抢救性恢复当地千年古寺“云台山”作过突出贡献,云台山最后一任传统会长。先后荣获“西部十佳骄子”、“西部十佳风采人物”等荣誉称号。
高万兵的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参加过延安保卫战,火线入党,对毛主席和共产党有着很深的感情,用优良的家风言传身教着五个儿女。在高万兵幼小的心灵里,很早就产生出对毛主席的崇高敬仰和爱戴之情、对人民英雄的敬佩之心。

他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村里来了一批北京知青。当第一次看到他们佩戴在胸前的像章时就羡慕不已。从那天起,他就一直跟在知青后面软磨硬泡,终于如愿得到一枚伟人像章。从那以后,他把凡能得到的各种像章、照片、宣传画,都仔细地用红布包卷好,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收藏从他八岁起就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1988年,他从安塞到延安工作,踏入新的工作岗位,思想和眼界有了新的升华,闲暇之余,他开始重新认识脚下的这片土地。一次次深入革命旧址,翻阅大量文献资料,走访当地老乡,从枣园革命旧址到延安革命纪念馆,从青化砭到四大战役遗址;走访中,一件件英雄事迹和艰苦奋斗的故事都在敲动着他的心弦。1993年12月,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在他的精心组织下和延安的收藏爱好者们成功举办了一次展览。

高万兵在学习调研安塞民间艺术活动,使他深受教育和启发,也对他的收藏工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简单爱好上升到思想升华。紧接着,他又先后到西安、北京、上海等数十个城市的古玩市场搜集、购买各种伟人像章2000多种,共达数万枚,照片1000多幅,其中有不少是稀世珍品。高万兵带着这些收藏品,先后在延安十多所学校巡回展出,又在延安枣园、江苏茅山等地进行展览,深受各地游客的欢迎,参观者达70多万人次。2002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几位专家来延安考察。他们观看高万兵在枣园革命旧址内举办的毛泽东同志照片展览后,对其中不少珍品十分喜爱,从中选出200多幅,计划出资选购。此时的高万兵想的是,既然是为了研究毛泽东同志的需要,就应该无偿捐献。于是,他专程亲自把这批珍贵图片送到北京,捐赠给中央文献研究室。
2006年,他把自己收藏的毛泽东同志照片整理分类、按序编排后出版,受到广大读者和中外游客的喜爱。到目前为止,已收藏6万多枚毛主席像章和1000多幅毛泽东照片。
乡音不改留住乡愁
每年进入农历腊月二十三,延安安塞浓浓的年味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在准备着“年茶饭”,碾米磨面、杀猪宰羊、生豆芽、做豆腐、蒸馍馍、做米酒、炸油糕、买年画忙得不亦乐乎。每到这时,高万兵一家人一样也要忙碌到腊月二十九,最后糊窗纸、贴窗花、挂灯笼,一个像展览馆似的家便布置了出来,其中民俗文化体现得更是丰富多彩、淋漓尽致。他说在正月里最喜欢看秧歌,既看了热闹、又长了知识,最后他也成了秧歌队伍中的一员。高万兵对陕北年俗尤为喜爱。安塞年俗表现出的当地民俗文化比较集中,各种民间传统艺术、美术、舞蹈、饮食、服饰、各类工匠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都能在这段时间集中的表现出来。

年复一年,高万兵亲身经历着陕北年俗的这一切。这些记忆让他欲罢不能。耳濡目染,民俗民风不断在熏陶着他的情操,他深深地爱着生他养他的这个地方。于是,他便有了要创办一个“陕北民俗文化园”的梦,同时完成创办“毛泽东纪念馆”的愿望。因为他一直担心在岁月的流逝中,自己曾经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的一些值得记忆与流传的东西丢失,而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如果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人,那将是一笔多大的损失啊!为此,高万兵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自己要担负起这份责任,要将对故土的眷恋、对黄土地的热爱转化成行动、资料、场所,以便于长久地传承下去。尽管好多人因为不理解而对他嘲笑,尽管需要大笔资金但回报很小甚至没有,但他认准的事儿,哪怕再苦再难也要做好。于是,《陕北文化概论》编出来了,《陕北老民歌》正在搜集整理中,《陕北方言》也正在不断搜集与完善中……高万兵是喝着延河水,吃着小米饭长大的,他身边发生的那么多与陕北人性格特点、人生信条体验有关的活生生的人事物,一桩桩、一件件都对他的人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他的人生信条里,深深地打上了陕北人优秀的烙印。

不忘初心反哺家乡
高万兵在传承文化产业中有着艰难而又辉煌的过去,其不仅给延安文旅事业的发展增添了色彩,而且是延安旅游纪念品市场的领头羊。
在他26岁那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延安清凉山摩崖石刻左侧的诗湾安静得可以听到飞鸟滑翔声。他触摸着身后的石刻雕龙,瞩目远眺着远处的宝塔山,思绪蔓延、感慨万千。曾几何时脚下这片红色的土地和淳朴民俗文化在他心里扎下了深深的根结下了不解的情。从那时起,他就发誓一定要摆脱贫穷,让更多的人记住这里的一切,要把红色文化发扬光大传承。然而,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如何走出第一步?成了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回到家里,高万兵苦思冥想了三天,走遍了延安的大街小巷,却没有找到任何突破口。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老父亲的一番话点醒了他:“发挥自身优势,循序渐进,慢慢来。”高万兵豁然开朗,对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和资源难道不是自己的优势吗?于是他着手把收藏的纪念品设计翻拍,制成精美的相框、相册;回老家安塞找到剪纸能手,把各种藏品剪做成剪纸,十二生肖、龙凤呈祥、丹凤朝阳、陕北娃娃等剪纸艺术品就这样呈现了出来。此外,找当地农民画家绘制陕北农家乐、黄土风情题材的农民画、搜集陕北民歌大王贺玉堂的录音磁带专辑;并挖掘了许多民间艺术系列如泥塑、根雕、石雕等纪念品,在旅游景点展览交流。他还先后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清凉山、枣园、江苏茅山等地举办红色文化图片展览、像章展览、黄土风情民俗展览。在经济状况好转后,高万兵在收藏上开始逐步扩大收集范围,提高收藏水准,进而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

把文化事业转化成文化产业,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高万兵几十年来从事文化活动得出的体会。以举办展览促进文化传承交流,则是他在活动中具体遵循的原则和方法。高万兵一直有个夙愿,那就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发祥地安塞区,创建一个大型的“红色文化纪念馆”和陕北民俗文化园,做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是他最大的梦想。

心系故土着眼民生
2008年,高万兵的延安百合实业有限公司,通过政府在“西洽会”上招商引资负责徐家沟村民的住房安置“塞上明珠”项目开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遭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与阻挠,加之持续不断的暴雨影响,给安置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经济损失。然而,高万兵的百合实业公司并没有被面临的困难压垮,他们多方协调、统筹规划,终于在2014年顺利完成徐家沟160户,528人的安置工作,该项目的完工,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安全住房保障的同时也化解了多年村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如今,矗立在金明街畔的“塞上明珠”,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村民安居乐业,迎着喜庆祥和风,好似在诉说着新时代陕北人民顽强拼搏的故事。
在走访中,一位徐家沟村民激动的告诉笔者,能住在窗明几净的小洋楼我们几代人做梦都没敢想过啊,没想到就这样住上了,我们发自内心的感谢新时代的好政策、感谢政府,感谢心系人民的百合实业公司。曾经我们的破窑洞每遇大雨天心始终都悬在嗓子眼,生怕有个三长两短的,现在已经成为了历史,交通便利了、卫生条件好了、孩子上学也方便了,我们不会忘记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个人。
微风轻轻的吹起高万兵的发髻,露出了一道道皱纹,曲曲弯弯的皱纹好似黄土地上的沟壑,在诉说着陕北人民艰苦奋斗奔小康的故事,他上手指了指远处的“塞上明珠”,用淳朴的陕北话说:“未来还要继续努力,希望打造出更多的明珠”!
图文/东方旭
组稿/尹涛
编审/张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