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小常识
本文选自《百度》

律诗写作九忌
律诗与绝句均属于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是从诗体上区分,并非时代概念。近体诗滥觞于南齐永明年间,史称“永明体”。近体诗大兴于唐,对于字数、押韵、对仗、平仄均有严格规定,讲究格律,故又称格律诗。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排律)。律诗定型于初唐时期,盛唐以后,大盛于世。《全唐诗》有4.89万余首,仅七言律诗就有9000余首,约占总数1/5。律诗是一种十分精致的文学架构,它有中国式的平衡对称美,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和谐。整体架构又具有整齐中见差异,参差中见整齐的美。它利用音、形、义的配合,构成了多维性的对称和变化。正如胡应麟所说:律诗是“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徵羽,互合以成声。”(《诗薮》)我们学习写作律诗要掌握其基本规律,练好基本功。徐道:“八句诗,何以名律也?一为法律之律,有一定之法,不可不遵也;一为律吕之律,有一定之音,不可不合也。”(《而庵说唐诗》)故而,写律诗要遵守基本规则,勿违犯禁忌。
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
“立意”就是确定主题。王夫之:“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姜村诗话》)诗歌立意贵集中、创新、深远、真挚。古人云:“意多乱文”。一首诗意绪纷乱,等于无意。比如宋《西昆酬唱集)中的《泪》
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
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北宋西昆派追求形式美,堆砌词藻典故。此篇将八种不同的悲苦之泪并列排出——思妇、弃妇、征夫、纤夫、皇后、壮士、悲秋、伤春等多以典故出之,犹如散珠一片,漫散浮泛。虽然诗中有意象,但立意不明。
在当前律诗创作中,也有注意了诗歌的形象性,忽略立意的现象,如一首写农村的诗歌:
街宽路净早脱贫,院绿楼红景物新。
万木冲天分左右,千花铺地扮冬春。
九龙照壁招商驻,四座牌坊待客临。
合作医疗民受惠,儿童无有辍学人。
此诗并列八种现象——街路宽、院楼新、万木冲天、千花铺地、照壁招商、牌坊待客、合作医疗,儿童上学。这种种景观犹如珠,并排并列,不分主次,形成“意多而散”而不足。
二忌,少形象、缺意象、多政治术语。
诗是形象的语言艺术,它不同于政论,必须有诗味,有意境。林纾说:“意境者,文之母也。”(《春觉斋论文应知八则》)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有情有景产生意象。意境,则是比意象高越一级的美学范畴。只讲道理,有了“意”,但没有“象”,就谈不上诗味,更难表现“意境”了。如一位诗友写永葆先进的诗:
军休干部党性坚,理想信念志不偏。
三个代表知行践,两个务必永承传。
遵章守纪廉政倡,求真务实伟业镌。
老骥壮心葆先进,盛世修身谱新篇。
此诗内容健康,有真情,但缺少诗“象”,因此,虽然押了韵,仍少诗味。
三忌,失粘、失对、出律。
律诗的平仄格律,是运用汉语中的四声交换、对应规律,在音调上起到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的作用。律诗应严守平仄格律的粘对规律。有些诗友写诗注意内容,忽视格律要求,造成失粘失对,多处出律,应特别注意。
四忌,对仗不工,偏枯。
对仗(对偶)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已存在了,它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对仗是律诗中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
它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要使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诗友们写律诗时,对仗不工不严的情况较多:
①词性不同。如:
“烈士热血征途洒,三山倾覆九州红。”“热血”与“倾覆”一是名词一是动词词性不同,不符合对仗要求。如:“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 “逛”是动词,“不”是副词词性不同。“超市”名词,“惜钞”动宾词组,词性不同。
②平仄未相反。如:“披荆斩棘奔四化,国强民富业绩宏。”(新声)此联上句“披荆斩棘”是平平仄仄,下句“国强民富”是平平平仄,未能相反。“奔”是双音字。
③对仗出现偏枯。何谓偏枯?指对偶句中的两物对一物,或以一意对两意,或种事物对属事物,显得不工整。如“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杜甫)“骏骨”为一物,“熊罴”为两物。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橘柚”为两物,“梧桐”为一物。“往昔悲唱阳关曲。今日欢歌西部篇”“阳关”是属类,“西部”是种类,“西部”包括“阳关”,故是偏枯。
五忌,合掌、四平头。
1、何谓合掌:指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律诗字少意丰,必须惜墨如金,以有限的字词表达更多的情景意蕴。故“合掌”乃作诗之大忌。 合掌有三种情况:
其一,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冒春荣《葚原诗说》云:“对法不可合掌。如李宗嗣‘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皆、尽’合掌。”其它同义字如“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等等常会构成合掌。如:“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其二,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如“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怀先哲、忆昔贤”合掌。“古迹高昌遗址破,交河故地旧城残”“遗址破,旧城残”合掌。“不尽沙丘一抹绿,无边瀚海水盈潭”“沙丘、瀚海”合掌。
其三,“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曰:“两句不可一意”。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梅圣俞《和王禹玉内翰):“力锤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纪昀曰:“二句亦合掌”。(《瀛奎律髓))今人犯“事异义同”的“合掌”颇多,如:“抗日军民驱虎豹,歼敌劲旅战熊罴。”“每借浮云遮丽日,常生迷雾蔽晴天。”“千山披素裹,万壑挂银装。”
2、何谓四平头?即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字起头。如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间二联: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纪昀曰:“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沈德潜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唐诗别裁集》)如:赵昌父《梅花》中间两联:“
未至/腊时须访问,已过/春月尚跻攀。
直从/开后至落后,不问/山间与水间。
两联各句开头“未至、已过、直从、不问”均为偏正词组的副词语,亦为“四平头”。如一诗中间两联:
冬日炉前能取暖,夏天树下可乘凉。
春来花绽院中艳,秋至果熟树上香。
两联中各句开头“冬日、夏天、春来、秋至”均以季节词开头,是为“四平头”:
总之,变化多可以扩展诗意,丰富内涵,增强诗的表现力。
六忌,音步应谐不谐,应变不变。
何谓音步:指词或词组间因表达语意而拖长语音形成的间隔。它具有节奏美。齐梁以后,随诗歌律化的深入,音乐感的加强,五言诗与七言诗音步均有甲式与乙式。五言(甲)二I一I二,(乙)二,I二I一。七言(甲)二I二I一I二I,(乙)二I二I二I一I。要求二联之内音步相同,两联的音步上下要相异。如: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I松间I照,清泉I石上I流。
竹喧I归I浣女,莲动I下I渔舟。
杜甫《蜀相》:
映阶I碧草I自I春色,隔叶I黄鹂I空I好音。
三顾I频烦I天下I计,两朝I开济I老臣I心。
对于音步问题,写诗者时有忽略,出现应同不同,应异不异的现象。如:
“奥运I圆I夕梦,
神州I百业I盈。”
“披荆I斩棘I奔I四化,
国强I民富I业绩I宏。”
“时逢I端午I日,
晓发I木兰I舟。
白莲I千秋I涌,
沧波I一脉I流。”后两联均为2、2、1音步。
七忌,出韵。
诗歌押韵,早在先秦以前就已存在,基本定式是偶句句尾押韵,称韵脚。 此与外国诗歌不同,日本、古希腊诗歌不押韵,欧洲十七世纪以后,诗歌创作才盛行押韵。押韵不仅产生音乐美,而且对诗的内涵也产生积极影响。袁枚说:“欲作佳诗,先选好韵。”(《随园诗话》)唐以后写律诗,用《平水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用同一韵部的韵,首句如为平收时,必须入韵,可押邻韵。(编者按:如用新声韵,则不再押邻韵。
因古韵部分得细,新韵已归纳为14韵,故不宜再押邻韵。) 今人写律诗,中华诗词学会提倡用新声新韵,也可用平水韵,允许双轨制。但一首诗中不能混用。用新声韵写律诗,也必须在二、四、六、八句句尾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如为平声收,亦应押平声韵。有些诗友写律诗,忽略这些要求,造成“出韵”现象。如有首《庆祝建党85周年》的诗,其中第二、四、六、八句是:“创立巩固新政权,开放引资促发展。独立自主办航天,
和谐创新永向前。”“权、天、前”是平声,“展”是仄声,出韵了。
八忌,诗中词语多处犯复,或犯题。
梁章钜《退庵随笔》云:“作近体诗前后复字须避”。诗要求词语精炼而意丰,诗友们写诗时往往忽略。如“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高档商品来买俏,大把银钱尽情销。”“不惜钞”与“大把银钱尽情销”意思重复。如:《甘肃行》:
驼铃阵阵走祁连,座座碉搂立漠间。
旧日阳关沙场在。今朝烽燧已无烟。
雄关远望昆仑雪,石窟仍偎半月泉。
大漠流沙难锁住,春风已度玉门关。
此诗立意不错,但犯复多处,“阳关、雄关、玉门关”“立漠、大漠、流沙”等。 诗中犯题的亦常见,如诗题《登峨眉山》首句写“峨眉峰耸入霄端”,诗题《月牙泉》,首句写“鸣沙山下月牙泉”,诗题《紫云游》第三句写“紫云岭上游”,
诗题《晚耘轩内唱新歌》,末句写“晚耘轩内唱新歌”。(编者按:所谓犯题宜注意。古人用首句或诗中句作题甚多,仅为有别于它诗,似与题意无关。)
九忌,章法欠周。
何谓章法?亦称结构。律诗的结构,有两方面含义:
(1)外在结构,指诗之材料安排的规范,比如开头、结尾,中间两联对仗。它按句式的规划排列,属于结构的外部要求。
(2)内在结构,指感情的萌发、深化、结束,有人把它的进展过程,简称为起、承、转、合。在创作中处理结构问题,就是如何把外部范式和内在的感情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表现主旨,起承转合是诗歌抒情的进展过程(内部结构)常与律诗的外部结构一致,因此将章法简括为“起承转合”是有道理的,但不能死定为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这一模式,因为诗人创作时,抒情进展过程并不一定与外部结构一致。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主旨是寄托高洁情怀,抒发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首联,起,就题而起,写出山居的季节、时间、特点。颔联,承,紧承首联写山中秋季新雨后的夜景——清新、幽静、明净,景中有情,寄托了高洁情怀。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承上,依然写景。但两联对仗有变化。
其一,颔联,是自然,静景;颈联侧重写人与自然的活动,是动景。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两联又互为补充,清泉、苍松、翠竹、青莲、明月,都是诗人高洁情怀的写照。
其二,音步有变化,颔联是二、二、一式,颈联是二、一、二式,形成节奏旋律美,没有“截腰”之病,为尾联的转合作好铺垫。尾联,亦转亦合。化《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典,反用之。以抒发隐逸之情。
由此可见,起承转合是律诗创作时感情萌发、深化、结束的进展过程,与外部结构相一致,但定而不死。有些诗友写诗忽略了起承转合,而是平铺直叙,八句并列,没有主次,缺少深入与结束。
如《春归》:
清澈天空伴暖阳,春光明媚染家乡。
青松枝顶出新绿,垂柳周冠露浅黄。
紫燕寻宅巢穴筑,游鱼破浪觅食香。
草坪展体抬头展,花卉伸腰笑脸扬。
此诗写春回大地的景象,有色彩、有形象,有动有静,用拟人法生动感人,但因八句并列,没有深入、结束,使人有未作完之感。
填词押韵
读《分春馆词话》,讲到填词的押韵方式,朱庸斋先生说:
词之用韵远较诗为复杂。
如何复杂呢?朱先生用225个字,将填词的12种押韵形式,说得清楚明白:
有平声一韵到底者,如《少年游》;有仄声一韵到底者,如《卜算子》;有平声韵转换仄声韵者,如《河渎神》;有仄声韵转换平声韵者,如《清平乐》;有平声韵通叶同部仄声韵者,如《西江月》;有同部平仄声参错互叶者,如《戚氏》;有以平声韵为主叶别部仄声韵者,如《相见欢》;有一字、二字短韵者,如《十六字令》《满庭芳》;有句中韵者,如《木兰花慢》;有同一调可全用平声韵或全用仄声韵者,如《满江红》;有用叠韵者,如《钗头凤》;有全首押一个韵即同字押韵者,如北宋黄庭坚之《瑞鹤仙》“环滁皆山也”;有全首韵位一律用些字,而韵在些字之上,一如《诗经》、《楚词》之“兮”字上叶韵者,如辛弃疾之《水龙吟·吟瓢泉》。
如果还有不太明白的朋友,可以继续读下去。
老街将上面一段话,分成了12个小段,每段作为题目。将朱先生的12个押韵方式,分别结合实例说明一下。
一、有平声一韵到底者,如《少年游》
周邦彦《少年游》:
南都石黛扫晴【山】,衣薄耐朝【寒】。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而今丽日明如洗,南陌暖雕【鞍】。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
平声一韵到底者,即通篇都是平声韵。这种押韵方式的词牌,叫平韵格。这首词有五个韵脚,都是平韵:山、寒、看、鞍、安。
其中看,是平仄两读而且意义相同的字。这里做平声。
少年游在《钦定词谱》中有15体,其中14体是平声韵。宋元词中,仅有晁补之补之一首是仄韵,因此被朱庸斋忽略不计。
二、有仄声一韵到底者,如《卜算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有七体,全部押仄韵。这种词牌称为仄韵格。这个例子比用少年游举例平韵格要严谨些。
苏轼这首词是卜算子的整体,押4仄韵:静、影、省、冷。
三、有平声韵转换仄声韵者,如《河渎神》
晚唐诗人,花间派词人代表温庭筠,有《河渎神·孤庙对寒潮》:
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谢娘惆怅倚兰【桡】,泪流玉箸千【条】。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回首两情萧【索】,离魂何处飘【泊】?
这首词八句,句句押韵。前四句押平声韵:潮、萧、桡、条;后四句转为押仄声韵:乐、郭、索、泊。这首词的四个仄声韵脚都是入声字。
四、有仄声韵转换平声韵者,如《清平乐》
北宋晏几道有《清平乐·波纹碧皱》:
波纹碧【皱】,曲水清明【后】。折得疏梅香满【袖】,暗喜春红依【旧】。
归来紫陌东【头】,金钗换酒消【愁】。柳影深深细路,花梢小小层【楼】。
这首词八句押7个韵,前四句押仄韵,4个韵脚:皱、后、袖、旧;后四句转为押平声韵,3个韵脚:头、愁、楼
《河渎神》、《清平乐》这两类词牌,都被称为平仄韵转换格。
五、有平声韵通叶同部仄声韵者,如《西江月》
这种又称为:平仄韵通叶格。如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种词牌押韵比较特别,平声韵为主、仄声韵为辅,平仄韵脚在同一个韵部。这种叫做叶xié韵。
用普通话发音来解释可能更好理解,这六个字韵母相同,都是ang。其中,凉、廊、妨、光,是平声(一声和二声),上、望是仄声(三声和四声)。
六、有同部平仄声参错互叶者,如《戚氏》
我们看一下柳永的《戚氏》: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名利,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这个词牌,其实也是平仄韵通叶格。和《西江月》不同处,在于这个词牌“参错互叶”,所谓参错,即平完了仄,仄完了平。
可以看出,《戚氏》平声韵伪职,叶仄韵在中间:限、绊。前面和后面都有平声韵脚。
七、有以平声韵为主叶别部仄声韵者,如《相见欢》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
这个词牌也是平仄韵格,平韵为主,仄韵为辅,但是仄韵与平韵不是一个韵部。两个仄韵自己是一个韵部:断、乱。
八、有一字、二字短韵者,如《满庭芳》
一个押韵的,如《《十六字令》,以张孝祥这首为例:
【归】,猎猎薰风飐绣【旗】,拦教住,重举送行【杯】。
单调十六字,四句三平韵,第一句就一个字,这个字也是韵脚。
二字短韵,指二字句押韵,宋代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下阙换头处:年【年】,二字句押韵。
不过,满庭芳7体,并非所有满庭芳都是这样。
九、有句中韵者,如《木兰花慢》
沈义父《乐府指迷》指出:
“词中多有句中韵,人多不晓。不唯读之可听,而歌时最要叶韵应拍,不可以为闲字而不押。”
宋代柳永的《木兰花慢 》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紺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杜文澜《憩园词话》卷一中提到:
宋词暗藏短韵,最易忽略。如《惜红衣》换头二字,《木兰花慢》前后段第六七句平平二字,《霜叶飞》起句第四字,皆应藏暗韵。”《憩园词话》
《木兰花慢 》的句中韵在上阙第六句:倾【城】,下阙第七句:欢【情】。
十、有同一调可全用平声韵或全用仄声韵者,如《满江红》
《满江红》有14体,大部分押仄声韵,如柳永的《满江红·暮雨初收》: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宋代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通篇押平韵: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这段话的意思是,同一个词牌,但是有通篇押平声韵的词体,也有通篇押仄声韵的词体。其实第一个例子《少年游》也是这种。
十一、有用叠韵者,如《钗头凤》
陆游 (宋)《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词中叠韵处,词谱会有提示。这首词上下阕结尾处叠韵:错,错,错!莫,莫,莫!
十二、有全首押一个韵即同字押韵者
即整首词只押一个字。这一段举了2个例子,3首词,分别押只押“也、些 字:
如北宋黄庭坚之《瑞鹤仙》“环滁皆山也”。有全首韵位一律用“”些字,而韵在些字之上,一如《诗经》、《楚词》之“兮”字上叶韵者。如辛弃疾之《水龙吟·吟瓢泉》。《分春馆词话》
这种即常说的独韵诗,诗词中通首用同一字作韵脚,也称福唐体、独木桥体。但是这两种有不同之处。
1、只押也字
黄庭坚 (宋)《瑞鹤仙》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通篇只押一个字:也。同时,这首也是隐括词,檃栝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2、只押些字?
辛弃疾的《水龙吟·吟瓢泉》至少有三首。朱庸斋先生说的是下面这首。
《水龙吟·再题瓢泉》序言:
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皆为之釂。
词云:
听兮清佩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钦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愧于独处无聊些!冬糟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芬芳,龙团凤片,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予之乐,乐陶陶些!
其实这首词押并不是“些”,而是“些”前面的这个字:瑶、豪、蒿、猱、涛、高、聊、醪、膏、陶。
这就是《分春馆词话》中所说的“韵位一律用些字,而韵在些字之上”。
结束语
以上总结的12种,并没有完全囊括所有的方式。还有如《虞美人》、《菩萨蛮》的平仄韵方式。李煜《虞美人》词云: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组韵,相互不必叶韵,也不分主次。上下阕都是两仄转两平: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以上13种,基本就是填词时常见的押韵方式了。

押韵
该怎么正确押韵,需要重点避开哪些雷区呢?下面我们将其归纳总结过来,相信大家看后就会明白。
一、不可平仄混押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基础的要领了,只是因为好多初学者刚接触写近体诗,所以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
所谓平仄混押,就是指在一首诗中,处于韵脚的几个韵字存在平仄混用的情况,有的是平声,有的是仄声。
比如:第二句押平声,而第四句又押了仄声。
正统的格律诗是只押平声韵的,而且除了首句以外,其他偶句都需要押韵。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在杜甫与白居易的这两首诗中,一首首句不入韵,一首首句入韵,但所押的韵字都是平声。
好多朋友认为押韵只是将韵母相同的字用在韵脚处即可;这对于一般的诗歌来说,可以采用,但对于格律诗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
所以,大家要记住:格律诗只押平韵,不可以平仄混押。
二、不可出韵
出韵很好理解,它指一首诗所押的韵字并不在同一个韵部内。
这点虽然好理解,但操作起来的时候,有些朋友就会不知不觉地“出韵”了。
尤其是初学者在运用平水韵的过程中,会把不同韵部的韵字给押到一起。
而避免出现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
1、杜绝将古今音混用。如果把古今音混用在一首诗中,那么出韵的几率是非常大的。
比如:在平平平仄仄这一格式中,在第四个或者第五个字的位置上用了入声字,其他句子没有用到特殊字,平仄上没问题。
那么这首诗或许就会被以平水韵的标准来对待,而这时候,如果韵字却不符合平水韵,比如有的押到今音中来了,那么这首诗也会被按照“出韵”对待。
来看个示例:
闲题
泉声凉出竹,平平平仄仄,
花气半熏襟。平仄仄平平。
高卧人酣醉,平仄平平仄,
席前云做宾。仄平平仄平。
“出、竹”皆为入声字,被合理用在仄音位置。但是,韵字“襟”“宾”按照今音来说,在同一韵部,但按照平水韵来说,则不在同一韵部,所以其中一个韵字就出韵了。
(“襟”在十二侵部,“宾”在十一真步。)
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我们能够
熟练掌握平水韵的;而对于平水韵,就看大家自己的意愿了,掌握或者不想掌握都在于自己。所以,明确观点、正确引导、让学习者能到位认识是我的责任。
至于为什么要掌握平水韵,也已讲过好多遍,所以这里就不啰嗦了。
2、标准自己的发音,多查工具书。这个说来简单,有时候对于部分朋友也还是有点儿难度的。有人表示自己的发音不标准,来问该怎么办?
这方面也没啥捷径可走,我们只有在平时多注意,在写作的时候通过借助工具书,来矫正自己的发音,这样坚持下来,困难也就克服了。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播音员,存在发音不标准的现象是很正常的。
平水韵与普通话之间有较大的区别,所以在运用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下,不要踩到雷区了。
三、不可凑韵
凑韵的情况还是很普遍的,许多创作者会为押韵而押韵,这样不仅让诗掉了档次,也给那些攻击格律诗的人创造了条件;所以大家要认真创作,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
所谓凑韵就是指为了表面符合押韵,胡乱找个韵字过来凑数。但是,找来的这个韵字却并不能够很融洽地与诗句融合,在内容、意义上造成“脱节”,成为一个与诗毫无关联的字。
例如:
春来花怒柳条青,
曲径深深云蔼听。
第二句的“听”虽然押了韵,但完全与句意不搭,乱凑过来让人读后不知所云。
平仄与押韵这些都是格式,而格式又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我们不能为了格式去不顾内容;在遵循格式的基础上打磨内容,能够出好的内容才是我们写诗的初衷。
四、不可窜韵
造成窜韵的原因,一般由于许多朋友只认字形,而不顾字意与读音所导致的。
比如:
弹,作动词读为平声tan,做名词读为仄声dan;
荷,作名词“荷花”时读为平声he,做动词“负担”时为读为仄声。
类似这样的字,它们的读音不一样,意义不一样,韵部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只认着字形去押韵,而是需要根据意义进行选择,不然就可能会窜韵。
五、不可重韵
老生常谈,重韵即把已经押过的韵字,或者意思相同的字拿来再押一遍,这也是不可行的,谁这样做谁就是想告诉大家自己没入门。
比如:“听”与“聆”意思差不多,“芳”与“香”意思差不多,我们写诗的时候,只要押过一个,另一个就不要再拿来押了。这样不仅形式上会很显得“凑”,还会浪费字眼二造成意义重复。
错误押法:
香,
芳。
六、不可倒韵
这也是“为押韵而押韵”的一种表现,即为了入韵,把一些结构固定的词语颠倒字眼使用;其中,连绵词是被乱拆、乱颠倒频率最高的一类词。
例如:
芭蕉,不可为押“芭”字而将其颠倒为“蕉芭”;
萧瑟,不可为押“萧”字,而将其颠倒为“瑟萧”。
错误格式示例:
桥,
瑟萧。
七、不可古今音混押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我们作为诗词创作者,一定要明白并遵循这一原则。
何为古今混押,很好理解,就是将古音和今音混合运用在一首诗的韵字处;其实在前面第一点中我们已经讲过了,这里把例子挪下来:
闲题
泉声凉出竹,
花气半熏襟。
高卧人酣醉,
席前云做宾。
其中“襟、宾”就属于典型的古今音混押。
我们写一首诗,要么用平水韵,要么用中华新韵,二者只能选其中一个,不能将两种音混用在一起。这样做会直接导致平仄押韵上的基础错误,所以我们必须牢记在心。

八病
七言诗歌没有八病之说。“八病”是针对五言诗而言的,指作五言诗时,在运用四声方面所产生的毛病。
【“八病”基本信息】
八病 ,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据《文镜秘府论》所述:
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
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
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
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
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
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组之字。
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
【“八病”的诠释】
八病:指作五言诗时,在运用四声方面所产生的毛病。
1.平头:五言诗的第一、二字不能与第六、七字(下句第一、二字)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平头的毛病。如:
芳时淑气清,
提壶台上倾。
芳时、提壶同是平音字,这就是平头。
2.上尾:五言诗的第五字(出句最后一字)与第十字(对句最后一字)不能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如乐府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草、柳都是上声,犯了上尾的毛病。
3.蜂腰:顾名思义是两头大,中间小。指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不能相同;或第二字与第五字不能同是浊音声母而第三字是清音声母,不然就犯了蜂腰的毛病。如:《饮马长城窟》:“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从、方都是平声字,我、鲤又都是浊音字,中间的双则是清音,读起来两头重,中间轻,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
4.鹤膝:对于这一条各文献说法不一,拣录两条:其一:五言诗的第五字与第十五字的声调不能相同。其二是与蜂腰第二点正好相反。这一点,《杜诗祥注》中有简略的说明,不详尽。
5.大韵:指五言诗两句之内不能有与韵脚同一韵部的字。如:汉乐府: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与垆同韵部,则是犯了大韵的毛病。
6.小韵:五言诗两句各句之间不能有同属一个韵部的字。如: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树与露,连与泉同韵部,则是犯了小韵的毛病。
7.旁纽:对于这一条不甚了解,只能将《诗话》中的大意写下来,用原例,且不知出处:指五言诗中两句各字不能同声母。比如: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鱼与月的声母同属古音疑纽,这就犯了旁纽的毛病(另外兽走同韵,犯小韵)。
8.正纽:五言诗两句内不能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比如:梁简文帝诗、轻霞落暮锦,流火散秋金。锦与金声母韵母相同,只调不同,这就是正纽的毛病(流与秋小韵)。
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的“近体诗”。永明体,也就成为近体诗形成的前奏,成为人为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八病”利弊】
沈约此说,在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 对仗 诗律术语。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相对。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对仗,或尾联用对仗;首联对仗的较少见。绝句不用对仗,但时有作偶句者。 工对 诗律术语。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歌词,虚词对虚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严格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工对。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宽对 诗律术语。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 借对 诗律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乙义或丙义构成工对,便称借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除了借义,还有一种借对是借音,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流水对 诗律术语。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水顺流而下,故称。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合掌 诗病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诗家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