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地(小小说)
文/闫辉
幸乐村传出了一个爆炸性新闻:“全村的田地要承包出去。”此消息一出,村里可炸开了锅。有人说:“这下好了,地包出去了,省得种了。”有人说:“地多的高兴了,地少的可倒霉了。”还有人不无担忧地说:“地包出去让外人来种,可别动了咱村的风水啊。”村民们三五成群,议论纷纷,众说不一。
正在外地打工的村民李二孬听说后,连夜坐火车赶了回来。只见他左手插在裤兜里,右手夹着香烟,嘴里自言自语着“坚决不包”的话语。歪着脑袋,迈着他的八字步,气呼呼地正往村室走呢。见了支书,他也不让烟,一屁股坐在村室的椅子上。对着支书就说:“我们家的那二亩三分地坚决不包。”支书逗他说:“大家都包,你家为何不包?”二孬说:“就那么点地,还要给老娘养老呢?包出去了,谁替俺养老娘啊?”支书说:“看你说的,你在外打工一年挣几万块钱,还不够你养老娘?”二孬说:“钱是给儿子娶媳妇的,再说了,俺给娘的钱,她从不舍得花,说是给孙子攒着娶媳妇,还说只花庄稼收成的钱。”支书听了这,顿时也没有了主意。
前几天,村干部带领承包方来看地时,就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了。为了让村民明白包地的好处,村里召开了有承包方、村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鉴于村民的意见很大,承包方决定由原来的一亩地七百五十元提到八百元,合同期也由原来的三年改为五年,结果依旧没有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最后,村干部决定全村人,一家一户来一个代表,投票表决。结果,反对率达87%,支持率达9%,弃权率达4%。
村干部为了作最后的努力,带领着村民代表去了村里德高望重的李善智老人家,想听听他的意见。李善智老人是村里最让人敬重的人,参加过抗美援朝。转业后,在村里当了几十年的支书。他还是村里的执事人,谁家有个什么事,都会请他过去主事。他有四个孩子,三个儿子,一个闺女,都出息的很。大儿子在北京工作,二儿子在上海工作,三儿子在广州工作。最小的闺女看三个哥哥都去了外地,担心父母无人照料,选择了读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村民们谁家有个什么事,以请到李善智老人为荣。有一次,村民李高山得了个小孙子,正好那年适逢李善智老人88岁,再过两个月就是他的生日。李高山为图喜庆,非要把小孙子的满月酒放在李善智老人生日那天。在征得老人家的同意后,李高山让儿子为老人家订了个大大的蛋糕。当然,李善智老人也为小家伙包了个大大的红包。
一行人来到李善智老人家后,说明了来意。李善智老人说:“你们一来,我就知道为什么而来。其实,我也在思考包地的事。”支书说:“那您是什么意见呢?”老人家说:“我不反对,也不支持。我今年都九十二了,觉得祖祖辈辈都靠这土地养活。突然包出去让人家种,说心理话,不是滋味。外人来村里种地,势必影响村里的治安管理。听说,他们在种地时还要用无人机喷洒农药,能不影响村里的空气吗?让大伙生活在满是农药味的环境里,对健康也不好啊!”李善智老人看了一下大家,又说道:“你们也看到了,这几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下,村里的环境整体有了质的变化,还评上了美丽乡村。建了文化广场,设有健身器材,大伙对未来生活有了大盼头,这多不容易啊。更重要的是村里孝顺父母的人越来越多,乐善好施的人越来越多,‘一家有难,百家帮’的村风也深入了人心。”
考虑到村民的意见和李善智老人的看法,村干部决定不把土地承包出去,还在村里张贴了告示。
幸乐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