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婆婆的年》有感
文/闫辉
这篇文章是青年作家朱丽老师的佳作,也是她的新书《时光知味 岁月留香》中的第一篇文章。从作者把此文列为新书的第一篇来看,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这样的安排,首先体现了作者的孝心。文章以婆婆过年时的忙碌为主题,以对家庭的爱为主线,全文勾勒出了一副喜气洋溢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无限的家的温馨。比如,文中描述:“她也从不忘给孙子、孙女买个玩具、买件新衣服,给十几岁的干女儿买朵花或者发夹。”这体现了老人对晚辈默默的爱。其次体现了作者对婆婆的欣赏眼光。在作者的眼里,婆婆是个心灵手巧的人。比如文中描述:“婆婆的手很巧,做的枣花,像灼灼开放的花朵再配上红色玛瑙,生灵鲜活。做的枣山,节节紧凑,花开弥漫,形状秀美也不失山的挺拔。还有小兔子、小燕子、小猪等等,惟妙惟肖,儿子爱不释手,拿着也不舍得吃下。”这体现了老人的持家能耐,有本事让家人在她的忙碌下过一个开心的年,即便再累,也是无比快乐幸福的。再者,体现了作者作为这个大家庭一员的幸福心态。人最可贵的就是有一颗好心态,以此来享受当下的美好生活。作者能以欣赏的眼光来用文字表达婆婆勤劳、能干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作者写的虽是自己的婆婆,可也通过婆婆的勤劳,能干的品质写出了天下母亲对家庭的爱,对晚辈的爱。其实,文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这一段描写:“婆婆做好这些总会一屁股坐到凳子上,长舒一口气,说一声‘你们去吃吧’。”朴素的一句话展现了婆婆大功告成后的喜悦之感,而且当时那种感受应该是最美好的一种享受,这就是永远爱自己的父母的心。她们辛苦着,快乐着,尤其是看到晚辈们开心的样子。
在我当了父亲,体会到对子女的爱以后,才对父母的爱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感受。
小时候过年时,我和弟妹在村里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地玩着,哪里能体会到父母为备办年货的辛苦呢?他们从腊月十九就开始蒸过年的馍,大约需要两天。到了腊月二十六,又要打扫家里的卫生。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要炸过年的绿豆丸子、鱼和鸡等,农村俗称“过油”。到了年三十,父母还要包饺子,准备年夜饭,以此庆祝新年的到来。而作为孩子的我们,什么也没有干,却享受了这一切。
自高中毕业从军后,十五年里,我只在家陪父母过了一个年。还是我结婚那年,因为婚事是在腊月里举行的,这才使我与家人过了一个难忘的团圆年。因为那年,母亲当了婆婆,所以显得格外高兴。
直到我五年前转业回到老家后,年年才可以与家人一起过年。也正是从那时起,每年过年,母亲准备年货时,多了两个帮手。因为弟弟也结婚了,母亲的两位儿媳妇成了她的好帮手。无论是蒸馍,还是“过油”,也不用请人帮忙了。母亲的两个儿媳妇都是能人,在嫁到我们家前,好像什么活都学会了。这让母亲显得分外开心。
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了婆婆对八十多岁的婆姥姥的孝敬之举。比如,每逢过年,婆婆都要带婆姥姥去赶年集,让她看看新鲜。这体现婆婆对老人的孝敬之心。可以看得出,婆婆是位非常明事理的人,非常善良的人,非常懂得教育子女的人。文中写到婆婆对婆姑姑的关心,更是为晚辈做出了为人处事的榜样。到了年三十,家人们都到齐,围在一起包饺子时,更是让开心的婆婆,高兴的合不拢嘴,尤其是看到孙子辈的孩子们玩耍的情景。
读了《婆婆的年》,我明白了如何更好地孝顺父母,明白了如何更好的关爱子女,明白了如何更好地经营自己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