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 的 初 恋
文/张仁敢
她名叫晓雪,小我三岁。
大约在一九六四年,晓雪随父母从城镇下放到我们农村,当时她还是一个流鼻涕的丫头片子哩。她住在村东头,我住在村西头,我们经常在一起捉迷藏,我们是童年好友。
她爸爸扛过枪,参加过解放战争,转业后在县里当上了不小的官儿,我们很羡慕她,有一个做县官的老子。
小雪为人大方,身上经常放些糖果面包类的零食,我们这些穷乡僻壤的娃儿们看她吃得津津有味,馋得直咽口水。后来,她袋子里放得鼓鼓的,几乎天天分食给我们,所以,我们这些贪得无厌的好吃鬼,总是喜欢屁颠屁颠地跟在晓雪身边转来转去。
晓雪爸妈看晓雪赛小伙似的和我们这帮男娃疯天索地的,就把她放到外婆庄上去住了。从此,我们再也沒有分发零食的伙伴了。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这帮娃儿已经长大成人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搞教育普及,教育主管部门倡导“小学不出大队、初中不出片、高中不出公社”的办学(校)原则,学校如雨后春笋,到处都是。我算得上幸运者,被公社中心校看中,让我到Z小学任教。
在Z小学,我与已任教一年的晓雪相遇。我和她算是老友重逢,喜不自胜。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晓雪出落得很不一般,虽然沒有闭月羞花之容,但有沉鱼落雁之貌。扎着两个俏争争的羊角辫,无论是从前面看,还是从后面看,都很精神很水灵很漂亮。
我与她相论,我是刚走上教育队伍的新兵,她毕竟是有了一年教龄的老战士了。在教学业务方面,我理应拜她为师。晓雪对我十分热情,毫无保留地指导我,如何备课,如何讲课,如何关爱学生,她说得头头是道,在我眼里她是十足的行家,不得不佩服。她经常陪我家访,伴我批改作业。因为她的热心指导,我的教学工作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更是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我所教班级的测试水平,一直居于同年级同科目的前列。
晓雪待同事十分热忱,为人毫不吝啬。她经常将同事邀到家中盛情款待,我是她家中的常客。她甚至把她爸珍藏的好酒拿出来让我品尝,在她家我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出于礼尚往来,有时我也将她带到我家作客,可我家的经济条件难与她家相比,我内心倍感羞涩,到她家常常是汾酒伴腊肠、山药排骨汤,到我家只能是粗茶淡饭,但我感到欣慰的是,她在我家吃家常便饭比在她家吃鸡鸭鱼肉还要觉得有滋有味,没有半点勉强的做态。毎逢节假日,她都乐意到我家作客,她来我家从不闲着,经常帮着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一来二去,我妈对她产生了特好的印象,曾不止一次地在我耳旁叽咕:这个姑娘真是勤快,能做我们家儿媳妇该多好啊!“妈!你可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呀!人家是什么身份,你儿子是什么身份呀!”
晓雪很会体贴人,尤其是对我,更是胜人一筹。记得那时公社放映队在各大队轮流放露天电影,她总是十分积极地让我陪着她去看电影。寒凉季节看电影,每当夜深,她见我有点畏寒,立即将她脖子上的黄色纱巾递给我围上。
她和我的交往显得非同一般,引起了同事的关注,我也感觉似乎有点超常。
一次放学她和我去家访,在返回的路上,她带着羞涩但很认真的语调对我说:“仁敢呀,我们相爱吧!”她的声音虽然很低,但我听得特别清楚。她的这句话对我来说,真的太突然了,因为我从来不敢产生过这样的念头。当时我因为紧张,找不到比较得体的言语进行回答。“晓雪,让我考虑一下好吧。”那一刻,我似乎感到很疲惫很自卑,还伴有一点心悸。
那天晚上,我躺在家里葵花杆做铺板的床上,翻来覆去,没有半点睡意。脑海中像决了堤坝,思绪泛滥。
晓雪,心地纯洁,为人善良,待我如同兄妹,真的能与她同床共枕,岂不是天大的美事,可她是城上人,家庭条件那么好,爸爸又是大官。我,一个临时代课教师,还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有正式的民办教师名额。她家怎么能看上我一个穷小子哩,很显然,我与她有一道看不见但能想得到的惊人距离。我知道,她对我的情感是真诚的,可她那做官的爸爸及家人无论如何是不会同意的,我绝对不能有半点奢望,更不能因为我给她带来烦恼。与其今后我俩痛苦,不如现在拒绝。长痛不如短痛,我决定尽快找一个时间与她倾心相谈。
一天晚上,她同以前一样,紧挨着我的肩膀散步在月光下的乡间小路上。
我开诚布公地对她说, “晓雪,我知道你对我一片诚心,但我攀不上你。”
“为什么?”她似乎感到出乎意料。
“你家有钱有势,高墙瓦房;我家是贫民百姓,草屋泥墙。”“这些我从来沒有考虑过,也不在乎,我只喜欢你这个人。”“你出身在名门望族,你爸妈绝对不会同意的。”“这由我来慢慢地做他们的工作。”我找出许多理由与之解释,但她拒不接受。那次谈话沒有得到她想要的结果。
她和我形影不离,我们相处甚热的事儿传到了她爸爸的耳中。她爸爸不由晓雪分说立即来到我乡中心校,为她办理了调离手续。
我们分别的那一天,她泪流满面地离开了Z小学,离开了她初恋的对象——我。
晓雪的离开,我一点不感到突然,也没有痛苦的感觉,反而感到十分的坦然。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既没有给自己带来痛苦,更没有给晓雪带来伤害。

【作者简介】
张仁敢,1955年生,江苏省高邮市人,中学一级教师。酷爱文学,曾在《江苏教育》《语文教学》《扬州日报》《高邮日报》和十多家网络平台等各种媒体发表数十篇教育教学论文及数十篇(首)散文、小说、寓言和诗歌等文学作品。自信:文学创作绝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也不是要证明自己有什么才能,而是记录生活、感动生活和回馈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内心世界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感恩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