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 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读《道德经》学习心得体会之三:
遵无为而治
作者:才斗

读罢本章经文,感觉有点像读古典诗词歌赋,回味绵长。作为一个章节,简短而逻辑,文字含金量之重,烙印深深。
这种感觉越是强烈,越要不遗余力的去明白。写过两章之后,懂得了一个道,一个经,构成两个灵魂。“道”是方向的,“经”是警句的。他告诉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应该如何去做,去践行其中所要达到的一种需求。当然了,这种需求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面对的一切事情。有谁不为这种需求折腾滚滚红尘呢?梨花开、烟雨蒙、枫叶红、雪花舞……这些自然现象,我把它引申为我们所说的生活百态。

不妨解读一下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现代人们上演的一个个诸如争当明星、盲目攀比、过度消费的剧情。不难看出二者与“无为”是相悖的。这些都背离了老子的道,背离了我们的实际需求。

老子是这样说的:“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的,百姓看不到炫耀,就不会有欲贪之事发生,人心就不会混乱。我们生活在物质丰盈的社会,面对各种太多诱惑,灯红酒绿,名车饰品……拥有这些就证明生活富庶了吗?如果争欲,贪念成为人们追求的东西,就会产生恶性循环。为了健康人生,不看重这些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如果没有对这些物质产生获取的欲念,那么你的另一种生活便是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充盈,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面对的两个世界,为物质而活,是暂时的,为精神而活是长久平静安稳的。解决好辩证与矛盾的事物,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该做的顺其自然,平淡人生。

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句话的意思可不可以是双重的?圣人(品德兼备之人)为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强大),腹里饱足(精神食粮),血气淡化(通畅),筋骨强壮(不是温室里花朵)。
也就是说,做人要低调,保持平和心态,一日三餐与精神食粮搭配,活出质量是第一位的。近年疫情循环往复,来的快,走的慢,只要人们有了健康体魄,才能在疫情来临,不恐慌。

正如老子所说:“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做一个无知无欲的人,所做的一切事情,顺着天道自然陌上行。最大限度的摆脱名、利、欲的束缚,在岁月流年主宰自己命运,占据制高点,俯瞰世界。使我们的生活处在太平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人回归道的本源。

本源“为无为,则无不治。”我真想无知无欲无为,因为我想过一种没有纷争,没有喧嚣的生活。与精神为伍,与无为相处。
遵从圣人(意指是品德兼备,有正能量的仁人志士)行为准则,那么,社会就和谐了。对民众而言,本章劝诫我们,请君远离名、利、欲。你的人生就会安宁、浅淡,宛如向往的世外桃源。

于是,我想起了人生在岁月流年,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情,不正是老子在本章中所表述的吗?无论怎样为了需求去打拼,去创造,去拥有,结局应该是平淡的。听不到利益纷争而回归老子的道,正是活在这个世界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情,而不是别的事情。(原创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