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篇小说《木塔缘》(第十六章)
作者:李汉武
演诵:呐喊
音频策划、指导、监审、导语诵读:魏静
音乐合成:碧云天
编辑制作:娲儀

木塔缘导语:
翻阅浩瀚历史文献,寻找应县木塔古迹。历经层层艰险,绘测成功凯旋!他就是中国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
请听文声国际小说演播团队为您奉献李汉武老师的中篇小说木塔缘(第十六章)!

元大德九年(1305年)四月,大同路发生6.5级强烈地震,波及木塔;
元顺帝时,应州大地震七日,塔旁舍宇皆倒塌,木塔巍然不动;
明王朝时,山西灵丘一代发生强烈地震,烈度9级,房屋倒塌,人死上千,木塔无损;
1926年,山西军阀冯玉祥和阎锡山子在应州混战,塔中弹200余发,塔身裂痕累累,且多次燃火,自行熄灭。
梁思成抚摸着柱子上的枪眼和炮弹击中毁伤的痕迹,念叨着木塔遭遇的劫难,不禁慨然叹服,斗拱在梁柱之间的镶嵌、穿插吻合,刚柔并济,像一个可紧可松的弹簧,可以吸收动能,起到了调整变形和保护主体结构的作用,有着巨大的耗能减震作用。

又是一个天朗气清,阳光和美的日子。
下午五点左右。梁思成站在塔顶层的窗口向东观望,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如画的风景,天空邈远,白云朵朵。远山在雾霭中若隐若现,峰峦竞相向上,无边的平原地毯式铺开,阳光下泛着一波一波的氤氲,星星点点的村庄闪耀着金子般的光泽。空气清新,透彻肺腑,清风徐来,飒爽精神,给人一种出神入化的感觉。他暗暗佩服造塔者的心胸智慧和高瞻远瞩。
梁思成同时发现木塔东北方向大约500米处,有一个寺院建筑群,像一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在居民住宅区里。这个新的发现,让他感到窒息,在塞外这块较为萧条冷落的土地上,在这个历经烽火的古战场地带,释迦塔的奢华已经与这贫瘠的土地有些格格不入了,而远处的这个古寺院群却又给这荒漠增添了许多的神秘。

大行师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他身旁,瞭望着远方的一座大山,梁思成问:“那是什么山?”
大行师说:“闻名山。山上有一峪口叫小石口。那座山下出产一种特异的紫皮大蒜。此蒜非同一般,外紫里白,呈四瓣或六瓣合成拳头状,其质地坚硬,车碾不烂。辣中带甜,清爽可口。不仅是上好的佐料,还有着特异的药效作用。宋辽交兵时,在雁门关东侧翠薇山脚下的孟良城,辽兵围攻多日未下。当时正是六月间,双方的警察都患上了痢疾。守城将领孟良听当地老百姓说,服大蒜水,嘱大蒜肉,两日内即可治好痢疾。于是孟良让警察照方食用大蒜,果然不出两天,宋兵全愈。辽兵不知此方,痢疾泛滥,结果遭受宋军夜晚猛攻,杀得辽军大败北逃。
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城,慈禧太后慌乱出逃西走,途径应县南山脚下的路上,患了痢疾。御医都治不好,当地老百姓献上了用蒜治痢疾的良方,很快便治好了慈禧的拉肚子病,使她才又振作起来奔向西安的。传说归传说,然而不可否定的一个事实,这一带的紫皮大蒜远近有名。”他又说,“阿弥陀佛,我咋给你看病时就忘了使用紫皮蒜呢?还有就是去年红二十四军也路过这里,在小石口住了一天,向陕北开拔了。阿弥陀佛,天下苍生有救了!”
“大师,你是说红军要成大事?”
大行师边下楼边念着阿弥陀佛说:“阿弥陀佛,我得给你去找紫皮蒜了。”

梁思成顾不得多想大行师的话,把看到的大寺院群告诉了莫宗江。
莫宗江无心听他说这些,看着他近来憔悴的样子,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每次外出测量,他总是这样,直到把自己弄得精疲力尽才肯罢休。他这种对科学执着,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一头扎进古建筑研究不能自拔的忘我精神,令莫宗江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当年的一次车祸中,受了伤,伤了脚,很久才痊愈,至今还跛着。那次车祸把师娘吓坏了,但在以后的测试中,照旧飞檐走壁,不顾师娘的反对。工作起来总是一连十几个小时,夜晚也要工作到十一二点,他把科学看得比命还重要,每天的工作都有日程安排,把时间都挤出水来。他几乎不顾家,整月整年的外出考察,为了考察古建筑,几乎磨短了腿,考察一般是荒无人烟的地方,并且跟一些年久失修的古老建筑打交道,正是这样,他养成了胆大冒险的习惯,对谁的劝说都充耳不闻,他对生活也没什么要求,只要能填饱或者半填饱肚皮就行,已经陷入了一种神魂颠倒的状态。来应县这几天,他每天带病工作,不听话的胃总是和他过意不去,在不停地折磨着他。
莫宗江一边想,一边抹着眼泪,望着蹲在最上层梁架上的老师,很是心疼。

“老师,风太大了,注意些。”
“没事,这么高的地方难免风大。”
窗户“啪”地一声,被大风摔开,一股风带着土尘卷了进来,整个楼层顿时雾气弥漫,土气呛得人连气也出不上来。
梁思成连连咳嗽着,咳的胸部都疼,眼泪直流,好不一阵子才缓过气来。他长出了一口气说:“呛死人了!”
风小了,天色忽然暗下来了。
莫宗江向外看看,一堆浓云排山倒海从西天滚来,波涛般汹涌。
“老师,要下雨了。下吧,在上面危险。”
“外面下雨,跟咱们没关系。楼也不漏雨。”
“哗哗”,电母挥舞着蓝色的宝剑,不断刺在铁刹的身体上,每刺一下,划出一道蓝色的火花,火星四溅。
“轰隆隆”,雷公毫无情面地举起千钧大锤,一次次砸向铁刹,每砸一下,发出炸弹爆炸的响声。
木塔在雷电中微微发颤,然而又以顽强的毅力抗争着。
梁思成紧靠在塔顶铁质相轮下面,感觉闪电就在眼前,雷声就在头顶。
顷刻间,大雨瓢泼而下,仿佛要把这个世界吞没。
莫宗江大喊:“老师,爬下!”
二人伏在梁架上大气也不敢喘,一旦站起就会有雷击的危险。
梁思成曾经见过雷击建筑物,一般只是三两下就平息了,可没见过这么连续不断猛击的,似乎雷电与木塔有着深仇大恨,要不了木塔的命就不能解恨。
电母一剑又一剑,雷公一锤接着一锤。
风卷着雨一阵阵冲了进来,地板上已经积水了。

梁思成想,继续这样下去,别说是一座木结构,即使钢体铁身,也承受不住。他有一种不祥的预兆,想着脱离险境的办法。
就在此时,又一股狂风再次冲了进来,把地上的实测记录册子翻开,撕扯,有一页已经飞到栏杆上,梁思成一看情况不妙,那本册子记录着测量的全部记录,一旦被毁,这十几天来的工夫全部白费,于是,他奋不顾身,一跃而起,伴随着一道电光,从梁架上飞身跳下,然后一个箭步冲向栏杆,就在他抓住那一页的瞬间,一个惊雷在他头顶炸响,他眼前一黑,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摔倒在地上。
莫宗江一跃飞下,赶紧上前将他扶起,幸亏没甩出窗外。
“别管我,记录册——”梁思成大喊着,用力甩开莫宗江的手,大步跑了过去,才把眼看就要被水淹没的记录册抢了过来,抱在怀里,心还在咚咚地跳。
“老师,你脸色怎么那么难看?”
“我怕记录册被损坏,吓的!”
“记录册比你的命还重要吗?”
“重要,重要,它太重要了!我吓得魂都快要飞了。”
一股暖流溢出了二人的眼眶,比外面的雨还汹涌。
二人抓紧收拾了工具,各自背了一半,急匆匆地向楼下跑去。
五分钟后,二人来到了楼下。
风停了,雨住了,黑云也退的差不多了。
一道骄阳笑盈盈地从云缝里探出了脑袋,射出一道光芒,东方的天空出现了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一座天桥,架在了木塔的头顶上。
梁思成望着照样巍然屹立的木塔,长长吁了一口气,木塔又避过了一场雷击的风险。
他踏着水流成河的街道在回客栈的路上想,木塔的避雷装置起着不可估计的作用。
他伏案把刚才雷电攻击木塔惊心动魄的场景以书信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原打算作为工程进程报告给妻子林徽因,又怕她担心,就藏在了木塔里。后来,这封信成了发生在应县木塔的一段爱情佳话。

作者介绍

李汉武,山西朔州市应县人。高级教师。山西省作协会员,山西省散文协会会员,朔州作协会员,李林研究协会会员,《应县文艺》执行副主编。有诗歌、散文、小说、赋、戏剧等。作品散见于《中国辞赋网》、《中财论坛》、《中国散文网》《中国赋学网》等网络。部分作品刊登于《中华辞赋》《神州辞赋》《赋都新苑》《三晋赋》《诗文杂志》《李林与英雄文化》《朔州日报》《朔州晚报》《平鲁文艺》《应县文艺》《应县信息》等。获奖作品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赋》《赵一曼赋》《僧格林沁赋》《菊赋》《应县赋》等。《应县木塔赋》《北楼赋》《应县赋》《应县石柱山赋》《应县木塔风铃赋》等载于《方志山西》。《应县花灯赋》于2018年元宵展示于应县清宁公园。

呐喊,三耳听雨朗读小课堂竹组成员,一九八七年出生于河南九朝古都国花牡丹之城洛阳市,为数不多爱好中更热爱于声音艺术,阅读、朗诵、有声,愿与您用经典读岁月、读生活、读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