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大批山西洪洞移民迁入洛宁各地,其中有一卫姓人家从洪洞迁入洛宁,安家在县城以东不远的洛河边上。在随后的几代发展中迎来了一次人口“大爆发”:一门十子,都成家立户。这在古代可是惊天动地、十分了得的家族大事,毕竟唐郭子仪家大人旺才“七子八婿”,此为卫氏“十门”开端。至明中嘉靖、万历朝,卫氏“十门”后辈已分散在洛宁洛河两岸、东西各地。中国民间各地广泛记录家谱基本在这个时候开始,卫氏“十门”后人开始记录家谱时却已追忆不到“十门”之初,只是标注“本族共十门,吾系第几门”,据此可以推断卫氏“十门”应该是开始于明初移民不久的后两三代人,不会再往后。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洛济渠施工地、城郊北寨村内卫氏祖茔地挖出了两方古石碑,一方明代石碑记录了卫氏“洪洞移民”和“十门”分枝系,另一方石碑是清乾隆三十七年立石碑。北寨村卫氏“十门”后人卫超兴等,将这两方石碑保存了下来,老人告诉我,当年他提议建一处家庙来保存这两方珍贵的石碑,因为当时条件有限,未能如愿。
老人将碑文抄写了一份放在了家里,后来在一次家庭事故中抄写的碑文连同保存的家谱一起被焚毁,老人无比惋惜,更为惋惜的是保存在村里的明代石碑在六十年代遗失,不知所踪,老人说到此,泪水盈目。老人还根据记忆整理了北寨村“十门”后辈图系,单北寨村卫氏“十门”就有六门,其它四门不明确。老人看到我保存的院东五门完整世系,十分高兴和激动,和我聊了许多他所了解的家族故事。没有明代碑文内容,不清楚年代,所以我只能由以上“十门”开端时间段分析。
所幸乾隆年石碑完好保存至今,根据碑文内容,弄清楚了整整二百五十年前的卫族“十门”往事......
从明初移民至清乾隆朝,已过近四百年,碑文记录了卫家祖茔地的方位和环境:“予祖茔列县治东五里许,龙脉自凤岭蜿蜒而来,金山环拱,洛水滢洄,……”,经历了近四百年,祖茔地的石碑已残破、祖茔树木已是“柏森青,木苍翠,望之蔚然而深秀,颇有生气。”时有盗贼偷盗祖茔地的树木,族中老人深感痛心,于是在附近搭了一个草棚看护,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召集族人合议,推“十门”首事人,决定筹资在祖茔地附近置地建房,共召集南卫(原址王协村东南、洛河北岸,清末毁于洪水,今无存)、院东、西山、高村、孙洞五地“十门”后人共同集资,购置了十亩田地,并建了两间房,买了八根石柱,立于田地边界,将来田地收入可用于每年的祭奠之资,刻石立碑记其事。
县城附近的十亩地,再加上建房立碑花费,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说明当时的“十门”后辈人已有规模,更重要的是告诉了后世当时的“十门”后人分布地。碑文由同族四位太学士(国家最高学府学生)撰写,立碑时间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仲春。
“江山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整整二百五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卫氏祖茔地已成为北寨村址,卫氏“十门”的后人可能早已由洛宁走向全国,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
2020年4月18日于东关。

作者简介:卫光明,洛宁涧口院西人,六九鸡,漂泊打工半生,工作之余,读书、码字、自娱自乐,资深红楼迷,自号、网名追梦人、红楼为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