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洪洋 朗诵:杨建松
音乐设计:铁马豪歌
我们这一代中国医生,说的是1950年-1965年出生的人,他们做医生时,正值改革开放,国家从贫穷中挣脱出来逐步走向富裕。因此他们都是艰苦的奋斗者,也是实现国家富强壮大的见证者。陆医生即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陆医生到德国参加学术会议,顺道来到他曾经工作和学习的地方,德国小镇洪堡。站在小镇的山顶上,俯瞰山下遍布的小山丘,每个小山丘都座落着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一个临床科室,碧绿的林木中那些红顶或蓝顶建筑象一朵朵绽放的鲜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甚至风格迥异的建筑都是那么熟悉。三十年过去了,它们竟然基本没有改变,这与中国的日新月异的巨变,反差是如此之大。触景生情,三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

陆医生是通过大学校标交流资助资金来到德国普外科学习的,他属于工农兵学员,出国学习是提高自己的素质,改变命运的宝贵机会。如出国学习拿回来一个博士学位,就能摘掉工农兵学员的帽子。可是出国学习已一年了,他的实验尚未完成,一年的资金用完了,向学校申请延期未获批准。

也就是说,继续留在德国将失去资金资助,自己需要边做实验边打工了。通过介绍,他要去ICU做护工,每小时13马克,与当时国内比,这是高薪了,一小时护工的工资相当那时国内医生一个月的工资。可是堂堂的大医生要去做护工,给病人擦洗身体,端屎端尿,自己作为医生的自尊心颇受伤害。他在这山顶上已徘徊一个下午了。没办法,人首先需要生存,为了拿到博士学位,委屈下自己吧。

ICU的工作比他想象的更难受,除了又脏又累的工作,还要被护士呼来唤去,甚至喝斥谩骂。护士们对于一个中国医生来这里干护工,先是诧异,接着是用一种蔑视的目光看待他。一天,ICU来了一位实习的台湾学生,在这个德国小镇,能见到一位中国人很稀罕,于是陆医生和这位台湾学生攀谈起来,一位胖胖的护士走过来向他大声训斥道:“这里不是中国,在德国要说德语,想说中国话滚回中国去!”台湾的学生与护士争执起来。恰巧,这时陆医生的德国导师鲍赫曼教授在ICU看一病人,看到这一场景,他走了过来,他一眼看到了陆医生,陆医生想躲已来不及了,鲍赫曼教授了解了情况,严厉批评了护士,他把陆医生拉到一边问:“你有困难怎么不告诉我?你是一名医生,怎么去干护工的活。鲍教授很欣赏陆医生,陆医生德文说的很好,作为实验助手,他敢想敢干,鲍教授的实验课题计划是三年完成,可是陆医生用了一年就完成了课题的三分之二,而且有多点多处创新发明。
有一天晚上,鲍教授到实验室拿资料,他看到陆医生在那里聚精会神的做着实验,心中有种莫名的疼爱之感。这个中国医生,除了吃饭睡觉,头脑里想的就是实验中碰到的问题,全身心地扑在了实验上,可今天,他看到陆医生居然在ICU干起了护工,而且被护士大呼小叫,他感觉到一种莫名的负疚感。他真没想到,这么一个兢兢业业聪明能干的中国医生居然为钱所困。他安排陆医生住进了自家的地下室,又想办法为陆医生弄了张动物手术执照,这样他就能给实验动物做手术并获取一份可观的收入。陆医生的感激之情不用说了,他勉励自己,一定不负老师的期望,把实验课题圆满完成。

陆医生果然不负师恩,又用了半年时间,他完成了课题。拿到了博士学位,在欧洲外科学术年会上,他报告的论文获得了学会一等奖。
陆医生谢绝了鲍教授留他继续在德工作的邀请,回国后一心想把学到的临床和实验技术尽快尽多的应用到解决患者的疾病中。他除了睡觉吃饭就是在病房、手术室和实验室。他太拼了。医生与护士工作不同的是,护士一般是按工作时间上、下班,而医生即使值夜班,如果第二天有计划手术,还是得手术。陆医生有几次夜班连续做了急诊手术,只是在手术间隙打一下盹,但第二天仍坚持手术,循环往复。终于有一天,陆医生因劳累过度在手术室倒下了。他因胃溃疡出血做了手术。

陆医生这天接到了一个好消息,自己的德国老师鲍教授要来医院参加院庆学术活动,他太高兴了,晚上激动得睡不着觉。第二天天没亮他就起床早早去医院做些准备工作。

这一整天忙的,陆医生带着鲍教授参观科室、手术室、学术讲座。院领导在鲍教授面前夸赞他培养了陆医生这样的出色的人才。鲍教授看的出,陆医生回国后确实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同时中国医生那种勤奋、忘我和刻苦的精神深深印在他的脑海。晚上,鲍教授谢绝了医院邀请他参加的晚宴,他对陆医生说:“你在德国时,在我家住了很长时间,今晚你能邀请我去你家共进晚餐吗?”陆医生被鲍教授的要求问愣住了。半天他支支吾吾地说:“家里房子小,可能不方便。”鲍教授笑笑说:“我们是朋友,没有什么不方便的,嗯?”
陆医生带鲍教授到了自己的家,街坊邻居从窗户探出头好奇地打量来访的这位洋人,这在小区里确是稀罕事。
陆医生结婚生子成家住在父亲家里,父亲是位老工人,房子是单位分的。鲍教授进到家里,陆医生的父母妻子孩子都站起来,这是一间房,中间隔了层夹板分为两部分,陆医生夫妻二人住在里间,他的父母住在外间,外间还搭了个小阁楼,孩子睡在阁楼上。 鲍教授注意到,孩子爬上爬下阁楼拿东西时,头得低着,不然就很容易碰头。桌子靠床放着,上面摆满了大盘小碗的各种菜,陆医生的父母就坐在桌旁的床上,整个屋子不再有多余的空地了。鲍教授禁不住鼻子发酸,眼泪在眼眶中打转,这就是他看到的卓有才干,每天解决那么多患者疾苦的陆医生天天居住的地方吗?他望着阁楼上的孩子,望着这朴素的一家三代同堂的父子爷孙,两行热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陆医生见状赶忙解释道,我马上要提副教授了,医院就要给我分房了。陆医生父亲接着说:“儿子没日没夜都在医院,我们主要还是担心他的身体,全家都指望着他呢。”

2003年鲍教授在德国医师学术年会上做着学术报告,他的报告中有很多实验研究部分是和陆医生合作完成的,他向他的德国同事们着重介绍了中国陆医生在这项成功的科研课题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报告结束了,鲍赫曼教授环顾了一下会场四周继续说道:“我亲爱的德国同事们,我不仅有一位很好的陆医生和我合作,我还去过一趟中国,结识了很多像陆医生一样出色的中国同事。我曾以为,我们德国医生是世界上最优秀、最认真、最勤奋、最努力的医生,但我现在要对你们说,中国医生同样是世界上是最优秀的医生,在个人努力、勤奋上不亚于我们,但说起吃苦耐劳,我们却远远不如中国医生。
当我们住在宽敞的别墅,还在报怨没办法去风景区也买套别墅度假时,中国医生是三代同堂蜗居在陋室,我们拿着一百倍于他们的工资却做着少于他们十倍的手术量,我们因为提高待遇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可以抛下病人不顾而罢工,可我们的中国医生在待遇如此之低的情况下仍然忘我工作,竭尽全力。遇到地震、洪涝灾害,非典疫情,中国医生总是像士兵一样冲在最前线。

如果说医生是上帝的天使,那我真的很惭愧的说,我们不算是上帝最好的天使,最好的天使的荣誉应该属于中国医生。从中国医生身上,我已经看到,中国崛起的时候不会太远了。”

恰如鲍赫曼教授说的那样,今天的中国已经崛起了,中国的医疗技术已不亚于任何国家,陆医生已有房有车,仍然是三代同堂,但那可是200平米的大房子。鲍教授曾又一次拜访过陆医生的家,那精美的装修,典雅的设计让他尤感惊喜。

鲍教授那落泪与惊喜的面容又浮现在陆医生的眼前,望着远方的彩霞,陆医生的面庞露出了笑意,他抖擞起精神大步向山下走去......

作者:赵洪洋: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博士导师 、德国萨尔州立大学带薪教授。学术任职:湖北省第八届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第九届名誉主任委员、湖北省第一届神经外科医师协会主任委员、中国卫健委继教中心颅底外科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会委员、中国精准放疗学会常务委员、中国神经外科毕教专委会考核委员。

朗诵: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深圳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副秘书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请点击下面链接,欣赏作者更多作品——
《我与上甘岭英雄连长相处的日子》
《理发》
《送饭》
《珍惜那轮夕阳》
《医师如将士》
《医师节 何为医者仁心 ?》
《酒》
《我们这一代中国医生》
附:赵洪洋微信朋友圈部分点评选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