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首页 \
文学 \ 富顺才子欧之德:踏遍南疆写春秋
富顺才子欧之德:踏遍南疆写春秋
精华热点

富顺才子欧之德:踏遍南疆写春秋
蒋涌|文
作为一个穿过硝烟登上文坛的军旅作家,欧之德的文字底蕴是赤诚书写与才情灵韵,他的笔触犹如永不卷刃的剑锋,出手迅疾,意到笔到。他始终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前途紧系一起,出手皆重大题材和民生民意,拨响读者心弦,使自己的书写成为见证历史的纪念册和对现实生活的真情采撷。 欧之德曾在中缅(甸)、中老(挝)、中越(南)边境戎马倥偬23年,风雨边防、军营号角成就了他当代军人的宏阔襟抱,以及身裹烽烟、倚马作文的铁血记录,无论作人,作文,他怀抱俯仰无愧怍的精诚,勇于立言,善于成事,且淡泊名利,乐于助人,已是他一幅不经意间就留下的自画像。他遵循一个终身矢志不渝的文道,置身于时代的敏锐感应与深刻洞察地捕捉之中,对民间疾苦的牵念莫忘与真切悲悯,对社会弊端的设防警觉与嫉恶如仇,从不推卸一份承担道义的在场责任,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拿出有份量的著述奉献社会,奉献读者,这是他专属的带有鲜明的笔墨特征和情感烙印。迄今,他已结集出版了长篇小说《杨升庵》《罂粟血》《红蜻蛉》,中短篇小说集《孔雀湖迷彩》,长篇纪实文学《卢汉起义纪实》《百万川军在云南》《台海滇云》,长卷散文《丽江四方街》《云天之外的香格里拉》以及《欧之德文集》(5卷)等20余部沉甸甸的文学专著。凭借自己的著述,他把古代、近代、当代的“这一个”或“这一群”串接成不同时代人生命运的大起大落或大喜大悲。他站在高处俯瞰史脉人生,穿梭于笔耕田垄的众多人物、事件,一切都有存在的价值,都曾异彩纷呈地亮相过,但在喧嚣尘世中往往似乎又都缺失价值,有如凋零花朵与飘散烟云。他认为,作家的记录就是在春秋轮回中让这些人和事呈现出长盛不衰的生命力,让往事今事构成一串入耳动心的和弦及一段掩卷难忘的故事。 毋容置疑,即令欧之德的著述篇幅长短有别,未必篇篇都是鸿篇巨制,未必卷卷都是满卷锦绣,乃至带有时断时续的间歇和着意省略的留白,但其热血滔滔的文心,挺脊直行的文道,飘逸留芳的文辞,都可以归结为不忘来路、不负此生、不辱使命的大书写。 
从家门到国门
欧之德原藉四川富顺县,他对家乡既有梦寐不忘的深情又有百感交加的遗憾,一些黯淡而又鲜活的记忆,难以抹去一个家境贫困的“农村娃儿”那谋生不易的深刻印痕。他年幼丧父,母亲以柔弱的肩头拉扯着他兄妹2人煎熬着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母亲是他今生今世的“天”与“地”,母亲也言传身教,赐予他为人善良,吃苦和奋发的无价之宝。 忧患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往事不堪回首却情不自禁要回首,至今,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回想起那些被饥饿折磨的日子,刻骨铭心,恶梦犹存。 在极度困难中,他在公社任秘书的姨妈关键时候伸出暖手,将他们孤儿寡母带在身边,拉扯着娘母3人度过重重难关…… 不过,再苦难的少年时期也有“欢快”,富顺是文化底蕴深厚之地,即使贫困的乡村,不少人都能说“三国”侃水浒,甚至吼几段川剧解闷解累。小镇上茶馆里说书人的惊堂木声,春夏秋冬不断。地摊上一分钱看一本的“娃儿书”,又是另一种入迷的天地。欧之德记得,仅当地欧阳氏家族中的大姑娘小媳妇,春节期间在乡村戏台上演奏洞箫,能将人头涌动的场面吹得安安静静。这些从小耳濡目染的民间文化,无形中在欧之德心灵中生根发芽,催发了他后来的文学开放之花。 1965年秋,欧之德参了军,这是农村娃儿的最佳出路。在敲锣打鼓的欢送人群中,他心里只涌起一个念头:“我终于走出农村,可以不挨饿了!” 乘闷罐火车,坐敞篷汽车,连续行驶十几天,欧之德和他的战友们昏昏沉沉被拉到了远在天边的中缅边境,当上边防军。五星红旗在国境上飘扬,巍峨大山神秘庄重,军营前面是二战时期血雨腥风的滇缅大道,许许多多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在这里发生:国民党数十万远征军从这儿出国抗日;军营所在地曾是滇西抗日的主要战场;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残军常在这一带入境骚扰;中缅两国领导人在这儿会晤谈判等等。欧之德从农家柴门来到了神圣威严的祖国大门,那是两种意义迥然不同的“门户”,机遇从此打开,见识从此拓展,崭新的军人生活开始给他一个崭新的视角和感受。他当过班用机枪副射手,和战友们在热带丛林中巡逻、执勤。参军的第二年就和入侵我边境的“蒋残匪”作战,戍边卫国的军人生活锻炼了他的坚韧和勇敢,特殊的边地风情又赋予了他才情的原色涌动,他在后来的《战友,干杯》一诗中吟唱出了当初的那种激情:
血火战事与沙场书写
军营,一个真正锤炼钢铁意志的地方,走入军营,便注定一个人今生今世再不是旧模样。一直处于边防前线的欧之德,多次出入生死战场,参加了一次次没有引号的真正战斗:1966年,他参加了中缅边境的“帮达战斗”,那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军与窜扰大陆的“蒋残匪”最后一战,从此结束了一段共产党与国民党在西南边境军事交锋与对峙的历史;1969年参加了长达3年的“援老抗美”;1979年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并立了3等功。这些战斗中,与他朝夕相处的战友有的奋不顾身成为了英雄,有的中弹倒下化成了山脉,有的反应机敏当机立断却落个事与愿违的收局,而他则在战火中得到了淬炼。自卫还击作战时,他在昆明军区开设在开远的前线作战指挥部任文化干事,整个西线战场的大视野也就更加全面而开阔。此时,欧之德的“文学”就不仅仅是一种“爱好”,而是一种急切鼓舞前线作战士气的需要,一种及时宣传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需要。此时,他既是一名战斗员,又是一名军旅作家,他在前线创办了鼓舞士气的战地小报,每期铅印后通过直升飞机送到各部队;他和军队著名诗人李瑛、作家李荐葆、陸柱国等深入前线,及时写出一篇篇带着硝烟的战地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在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和地方报刊发表,他手中的笔不再是汲于玻璃瓶的墨水,而是胸腔所喷冒的热血,那是兼具高纯度的忠诚、高强度的力量所激发出的铿锵文字。 历经军营和战地摸爬滚打与出生入死,欧之德可谓意志有嘉,历事有见,不吝付出,使日后的创作喷发期强劲而又绵长,壮观而又旖旎,是成就其可圈可点笔功的一个转折点。 欧之德的整个军旅生涯期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代,国际大背景是“反帝”“反修”,国内是“文化革命”的大动乱,其时,军队在其中的地位特殊、肩负的任务特殊。欧之德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记录下了他亲身经历的各类事件和过程,他是一个时代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在他的长篇报告文学《青春国境线》一书中,他如此写道:“一个人的经历如若属于历史天空中一片曾经带来腥风血雨、且影响一个时代或时期的浓云密雾,你又正好在那片云雾中穿行过,就应该有责任告诉后人一些有关那段云雾的真实过程,不是为个人树碑立传,实为值得告诉人们的那些真实的‘当初’”。 在后来的日子里,欧之德写出了既属于他、又属于一代军人的青春记忆,犹其是云南边防部队那些特殊的历史战事,既是一支英雄部队的光荣史诗,又是不少鲜为人知的 “秘事”再现,衬托它的背景有沸腾的热血,也有黯淡的阴影与荒诞,不过那是反衬光明的底色,凸显追求的坎壈。 《青春国境线》文字不粉饰,叙事不失真,抒发不矫情,具有真诚无伪的笔墨特色,它再现的不是一片片随风而逝的梦幻烟云,而是欧之德一段段刻骨铭心非同寻常的经历。为真实地再现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已经隐没在时光尘埃中的战地故事,不仅仅需要准确客观地叙述,还需要大量的背景资料和实物的佐证,以弥补一些当时认知的局限,更需要一种闯入荒莽异域的勇敢与责任。他先后在边防军、野战军、军区大机关工作过,文学的爱好使他成为一个“有心人”,当年并非刻意留下的一本本笔记,为他的创作留下了真实的记录和生活的原型素材,他对那些空穴来风和猎奇式的“瞎编”之作,从来都嗤之以鼻。因此,凡重大事件他都用纪实体裁书写,将内容规范在真实的原则之中。 他的作品覆盖了大量当年才有的“知识面”,融通无数思考点。不仅是笔触伸延的广度、深度与精度,更有现实境界对历史过程中特殊片段的远瞻与反省。是的,假使他未曾经历过枕戈待旦的军旅生涯,未曾见识过匪夷所思的1966——1976的十年动荡,未曾体验过异国丛林的寂寞艰辛,未曾投身一场雷霆般震撼的边境战事,欧之德就不可能把那些场景和情节描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生动。否则,一双布满陌生困惑的眼光,是极难解读和理会作者书写的当年那些词语和所表达的思想体系,对于今天的读者或许是个高难系数甚至莫名其妙。
比如,欧之德在他的“国际支左纪念日”——1969年12月11日,开赴“援寮抗美”战场的第一天所写的日记:“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们有多少话儿要对您说,我们有多少决心要对您讲,我们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说不完,我们铿锵的钢铁誓言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解放全人类,头断血流无所惧,枪林弹雨迎头上。为建立一个‘没有帝国主义、没有资本主义、没有剥削制度的新世界’,为实现无产阶级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誓死为‘五个伟大’(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军队)争光!宁愿前进一步死,不愿后退半步生。” 这是一段如今读起来似乎苍白无味、甚至是口号式的文字,而当时却是一种真挚而忠诚的普遍话语体系,几十年前的日记留下了真实记录,再加上奉命整装待发的雄壮之师在国境线上含着热泪面向北京举手宣誓的场面描写,即使没有经历过那场景的人今天读起来也无不令人热血贲张!从这些“豪言壮语”中,也看出几十年前这支部队面临生死战场的政治鼓舞方式。什么是“国际支左”?什么叫“援寮抗美”?这宣誓仅仅是“引言”,读完全章,你才可以理解这些词汇所包容的庞大内容,理解当年那些可爱、忠勇的指战员们单纯的豪言,这是红色年代一道边防军人的历史痕迹,是一串铺在特殊征程上的精神足印…… 从军人到作家,欧之德是“幸运”的,他拥有一个难逢难遇的战火“育才场”,加上个人爱好和刻苦奋斗的动力,形成了劲道巨大的合力。战场的“被需要”和自已的“欲罢不能”,成就了他在军内外报刊发表的一篇篇作品,证明了他在实战中锻炼出来的才气与边关生活厚重的底气。 1976年,他被直接从边防团调到昆明军区文化部,这又是一个机遇的转折。在此之前,团里曾准备择优推荐他为“工农兵学员”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深造,因他在外出差误过报到时间,团里只好另择人选。然而,这一阴差阳错却使他到了自己做梦都没想到的理想岗位。 昆明军区文化部管辖歌舞团、话剧团、杂技团、体工队、电影发行站等部门,相当于囊括了地方文化厅、文联、体委的综合职能。不过,今人肃然起敬的还是文化部辖属的创作组----一支专业的军旅作家队伍,这支享誉军内外的队伍中,先后有著名作家冯牧、柏桦、苏策、徐怀中、彭荆风、毛烽、公刘、公浦、周良沛等等。欧之德作为最年轻的一代作者能跻身于这一荣誉团队中,其“气场”的重要意义已无须赘语。这是一块“得天独厚”的文艺高地,他获得的熏陶和激励也非比寻常。 一个大军区的生活范围是开阔的,几年期间,他的足迹踏遍云贵高原、前沿阵地,创作了一批反映军人生活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出版了《边塞的星座》《孔雀湖迷彩》,《小院无狼烟》等军旅题材著作,小说《野外的太阳日》获昆明军区军事题材创作一等奖,散文《在缤纷的红花中》获解放军总政治部自卫还击作战征文奖。 如果说,欧之德以上的“军事题材”作品都是写解放军,那么,他的另一部长篇作品《卢汉起义纪实》,则是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军事题材”。 卢汉为国民党云南省主席,1949年在解放军兵临城下时率部起义,昆明和平解放。“文革”动乱期间,大部份起义人员却遭到残酷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中央办公厅和总政治部联合发文,将傅作义领导的“北平起义”、程潜、陈明仁领导的长沙起义、曾泽生领导的长春起义、陶峙岳领导的新疆起义、高树勋领导的平汉起义和卢汉领导的昆明起义等“十大起义”正式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由起义所在地的省军区成立“史料办公室”,搜集、整理出完整的史料存入中央军委档案馆,并落实起义人员政策。于是,欧之德参与了这一工作。这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历史大事件,对云南的卢汉起义,各方各界众说纷纭。为还原历史真实,欧之德和同事们花费了长达4年的时间,采访了尚在的国民党云南军政要员,解放云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战军将领,云南地下党领导,以至住在北京的国民党军统滇站站长沈醉等。 欧之德在采访中感慨良多,一个人、一支队伍面对 “存亡之道”,选择了顺应民心投向正义和光明,却在某一天居然为这种选择的功与罪、对与错弄得自身有口莫辩而遭受厄难,这仅仅是一个人、一支队伍的站队选向问题?还是属于更大背景和层面出现的尴尬和悲剧?尊重历史、忠于事实,是欧之德责任在肩的起码良知。 耗时4年多的史料收集、遴选、甄别和编纂工作完毕后,为使更多人了解此段日渐淡化的历史,他接踵开始用文学的形式,撰写出比史料可读性更强、更广为人知的《卢汉起义纪实》,以正民间传说的各种视听。欧之德懂得:自己的严谨书写,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还原,也是对卢汉和他统领的将士们一番积德的回报,更是对云南百姓一卷文字春秋的立言。 动笔了,欧之德凭着对史料掌握的娴熟,既铺展开幅度阔大的背景场面,又像写小说一样重视细节描写,再现当年剑拔弩张的博弈场景,展示出那一场险象环生的各种政治派别、势力、人物竞相登场角逐的明争暗斗,把一系列人物角色和特定场面描述得真实可信,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又与史实记载契合,具有令人爱不释手的可读性和可信性。该书脱稿后,由中国华侨出版社报经中共中央统战部审批,获准的结论:情节符合历史事实,可以出版。《卢汉起义纪实》问世后,初版2万1千册很快销售告罄,出版社又再版上万册,它已成为一个具有史实价值的珍贵文本。
著文章留史章
1988年,欧之德转业到云南省作家协会,先后任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边疆文学》主编。他从战地的枪炮声、军号声构成的军旅文学中转向了关注多姿多彩的边地生活和民族声韵。云南26种少数民族和美好山河,尽可以淋漓尽致地书写。 纵观欧之德的作品,既是一种人生、人心的显现方式,又是一种个人天赋的展现和个人特色的发挥,好比涛声,既是属于奔腾的潮流本身,又被潮流合理地卷裹其中,是主体和客体的合二为一,是个人与时代步调一致的共振。 如果说,20万字的《卢汉起义纪实》仍然是“军旅文学”,那么,欧之德转业到地方后创作的26万字的长篇小说《杨升庵》,则是他到地方后自主选题迈向“历史文学”的一次大胆尝试。 杨升庵是是四川新都人,因得罪嘉靖皇帝被充军到云南30多年,他一生留下400多部著述,是开化世风、在边疆传播中原文化的一代鸿儒,是云南地区几乎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云南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方少忠在《杨升庵》后记中写道: “本书作者欧之德是一位从解放军营房里成长起来的作家。在部队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曾在杨升庵浪迹过的滇西滇南服役。在那些地方,他从不同身份的人口中,听到不少杨状元的故事,参观游览过杨升庵居住过或留下墨宝的名山古刹。因此,写杨升庵的念头也十分自然地增长着。经过五年熟悉史料、搜集资料的准备,他终于实现了写杨升庵的愿望。” 杨升庵是为维护帝制礼仪开罪嘉靖皇帝的“忠臣”,在今天看来有些食古不化的迂腐可笑,但是从儒家“卫道”的角度来看,他的忠贞与节义的确值得后世仰视,他毕竟不是那类驯服于权杖、从狗洞子里的爬出的奴才,他经世济民的理想在朝廷落空却在云南大地上得到曲折实现。 杨升庵是50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要再现从繁华的京城到“蛮荒”的云南500年前的情节,要把《明史》对杨升庵只一千多字的记载演绎成20多万字的小说,谈何容易?好在,欧之德熟悉云南,云南民间遍留“杨状元”的故事和遗迹,“杨状元”是云南人心目中的一座丰碑,欧之德进行了长期的素材搜集和准备,胸有成竹方才动笔。他以优美的文笔,生动地刻划出了一个流星般划空而逝却永垂不朽的历史人物,再现了杨升庵坎坷而辉煌的一生,实则是借助前人的书生意气表现一种人心呼唤的社会正义,文末那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苍凉况味,实际上是来自历史深处所蕴藏所讽喻的期冀与遗憾杂拌的啼笑皆非,是一个对儒家推崇的“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高洁品格的苦涩注脚。 长篇小说《红蜻蛉》也是历史题材,写的是中共云南地下党创始人之一赵祚传的一生。赴祚传是云南大姚县一户富裕人家的儿子,他背叛家庭参加了地下党。为开展党的工作,他3次回家变卖家产,将经费交给当时极度贫困的党组织,使地下党得以星火燎原。不久,蒋介石对共产党进行了“4.12”大屠杀, 27岁的赵祚传被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所杀害。 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故事扣人心弦,是云南第一部写地下党的长篇作品。云南省委领导专程赴赵祚传的故乡,参加了该书的首发式。
护“底层”挺“同胞”
关注民生,关注底层人物的命运,是欧之德诸多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他为“小人物”鼓与呼,为“卑贱者”树碑立传,他说:“我本身就是穷苦人家出身,深知底层老百姓的艰难。” 欧之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写的长篇纪实文学《百万川军在云南》,就是一部为艰难求生的打工者呼吁的力作。 1993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借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东风,策划出一套“域外的四川人”丛书,全面反映四川遍布全国各地的“打工仔”生活。云南是四川打工者最大的集聚地,出版社选定既是四川人、又在云南当兵和工作20多年的欧之德为《百万川军在云南》的作者。欧之德欣然接招。因为在他的生活中,他接触和接待了不少来自家乡的打工者,了解他们在艰难时代出门求生的种种遭遇和辛酸。那时,社会将这些人视作“盲流”,并把他们和社会犯罪、影响城市人就业等负面因素连系起来而加以岐视、驱逐,不少打工者东躲西藏受尽屈辱。但他们凭着求生欲望奋力拼搏,不少人获得成功。其中的一个个鲜活故事无不可歌可泣。欧之德凭借在作协工作之便,跑了云南8个地州市,采访了大量来自四川的打工者,顷听他们的诉说,同情他们的遭遇,记录他们的命运,同时,也采访了不少云南的地方官员,他们几乎异口同声称赞四川人的勤劳,欢迎四川人的到来。 《百万川军在云南》一书,上溯写到历史上的诸葛亮、司马相如、杨升庵、朱德、艾芜等川军、川人、川文入滇,以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大批四川“知青”到云南,七十年代自卫还击作战四川藉的战斗英雄等,重头笔墨则是八十年代从四川蜂拥而入、号称百万大军的打工仔。该书是全国最早诞生的“打工文学”长篇作品之一,通篇是令社会各界心生恻隐、令打工者动情动容的“原生态”文笔,仅看部份目录即知大概:第一章 彩云之南的诱惑
尾声:艰难的队伍向太阳

《百万川军在云南》是一幅满纸悲情壮情的“盲流图”,又是一群勇于闯荡者的“众生相”,它及时、真实、沉重地再现了大变革时期“从混乱走向新秩序”的历史进程。作者面对成千上万早期打工者的命运,在作品中发出了大声呼吁:把打工者当人看,倾听他们的诉求,给予他们作人的尊严,开通他们的生路,给予他们的子女在打工当地受教育的权利……他的一枚枚文字叩开了打工者的心扉,让他们热泪盈眶与感激不已。在打工者最多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当地的《港粵日报》特辟专栏,用近半年的时间,予以全文连载。后来,一批又一批打工者突破了底层窒息,成了“业界翘楚”与“成功人士”,他们不忘欧之德这位老乡当年采访他们,为他们呼吁的“滴水之恩”,至今过年过节时还不断有人上门言谢,或聘请欧之德担任他们的企业或商会的“顾问”。 欧之德奉献的另一部纪实文学《台海滇云》,其内容和《卢汉起义纪实》可谓是姊妹篇。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后,大批云南藉残兵败将逃至“金三角”,后在联合国压力下又先后撤退到台湾。这是一群被人唾弃和遗忘的群体。由于两岸长期相互的政治丑化,台湾和大陆都把对方互称为“匪”。欧之德要还原这段历史,还原这群海外“孤军”的真实命运,他先后3次到台湾,最长的时间达一个月,走遍了台北、台中、台南,几乎见到了所有尚活着的云南藉老兵,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这是中国长篇纪实文学中的一个“拓荒题材”。他动笔时,颇费了一番思量:题材尚未“脱敏”,敢不敢写?能不能写?写出来能不能出版?出版后两岸不同观念的读者能否认可?这些,皆是不确定性的风险和挑战。欧之德没有回避,迎难而上。他有自己的定见,只写“这一群人”真实的命运,让“人”在“事件”中活动,“事件”又操纵“人”的命运,他们是“蒋残匪”还是 “手足同胞”?让读者通过一个个故事自已去下结论。在写《卢汉起义纪实》时他已敏锐地注意到人物、事件的侧面与背面,那么多身世卑微的各民族兄弟姊妹,他们在时局变幻的巨浪中难以驾驭自身的命运之船,身不由己地被防不胜防、躲无处躲的波涛席卷,淹没,踏上了一条荆棘密布、险象环生的漂泊之路,一路凄惶,一路血泪。 欧之德在台湾采访期间,不管是老兵一代还是二代,无不激动万分。大陆作家去写他们,说明大陆认可他们的历史和身份,他们不是“匪”,是“皇帝打仗百姓遭殃”的弃儿。欧之德此时的身份,在他们心中也不是作家,是大陆的“使者”。“我们活着的老兵己经寥寥无几了,这段历史如果没有人写,我们的悲惨经历将永远不明不白。”为此,欧之德在台湾受到这些老兵和他们后代的热情欢迎自不待言。他像接力棒一样,一站交接一站,一地送往另一地,一批人交给另一批人,所到之处一律热情有加。欧之德每天都处在老兵们一个个辛酸故事的感动之中,他记了满满两大本笔记,写坏了3支墨水笔,将这支没有祖国的“孤军”命运尽收其中。 《台海滇云》内容从1949写到2015年,共66年的时空。地理跨度从云南到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再到台湾,人物跨度达上下3代人,牵涉到活生生的“国共内战”恩怨情仇……在台湾那边,这些老兵曾经被宣传成一支‘反攻大陆’的劲旅,东南亚战场“凯旋而归”的英雄。而在大陆的宣传中,他们又是双手血淋淋的军统特务、蒋军残匪、贩毒走私、杀人越货…… 如此复杂的背景,欧之德有着思考者的冷峻与严肃,两岸民众曾经长达几十年的创伤记忆与敌视记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群人在‘金三角’、在台湾的种种故事,与时局交织在一起,与苦难交织在一起。这场极为特殊的战争,在世界的战争史上绝无仅有。作为战败方,逃亡途中的苦难尚可承受,而无法言说不为人知的精神熬煎却是长期折磨。双方都在为国征战,双方认同的‘国’却是同一片土地,同一个故乡。而对方逃亡栖身的‘国’,又是他人的国土,被人家追杀得屁滚尿流。就为这一场有着滑稽性的战争,耻辱和思乡苦痛伴随战败方军人大半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欧之德至真至诚的笔墨,有沟通两岸民心的亲和力,有启迪困惑的说服力,有化解误解的打动力,有益于弥合一道道心灵上的伤痕,及早改观彼此“切齿抹黑,指鹿为马”,山河分割的家国憾事。 《台海滇云》是欧之德倾心倾情撰写的国殇之作,纸页上几代人的“故土情、思乡泪”荡气回肠。欧之德曾经是军人,而且是战胜方的军人,又在大陆边境与“蒋残匪”作过战,此时,不管胜者败者,声息相通的默契,执手无语的唏嘘,更使他感慨万端。这本书从开笔到杀青一直受到了中国作协和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的高度关注和重点扶持。2016年10月,《台海滇云》由北京九州出版社公开发行,受到中央对台办公室的高度重视,并由云南省台办组织作家、评论家、新闻媒体赴台举办《台海滇云》新书分享会,台湾当地的部份作家、学者、社会名士积极参加,现场气氛热烈活跃,彼此真诚恳切,情感交融。大陆新华社、中新社、中评社、以及中国作家网、中国新闻网、人民网、中国台湾网和台湾方面的媒体均予以宣传报道,“分享会”产生了远超预期的连锁效应。 《台海滇云》在台湾营造了深入心灵的成功:老兵后代鲁文印的母亲鲁妈妈,一生随丈夫颠沛流离饱尝战乱之苦,她先后赴泰国、大陆寻亲20多年,最后才盼来阖家团圆。就在欧之德一行赴台赠书之际,鲁妈妈在访问团到达的前一天不幸去世,鲁文印将记载着父母战乱生涯的新书《台海填云》放在灵前,告慰亡灵。祖籍云南腾冲的台湾桃园根深企业集团董事长王耕深,曾在台湾军统的情报部队服役,他特意赠送访问团每个成员一个由他女儿设计的具有云南特色的小围兜,他掏出自己的心窝话,动情地感谢访问团带来了“大陆第一本描写我们老兵的长篇著作”,唤醒了他心中的“精神故乡”,感受到“精神家园”的蓬勃活力。
云南山水 劲风入怀
云南是欧之德守卫过的地方,更是他生活的地方,云南的奇山异水、大好风光,毫无疑问亦在他的文学视野之中,他的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几乎都是他走遍云南各地的抒情之作。他的3部长卷散文《丽江四方街》、《经典云南》、《云天之外的香格里拉》,几乎囊括了云南东西南北的要点风光,尤其是那些人迹罕至尚未“开发”之地;那些边关远哨只有军人出入之地;那些奇风异俗鲜为人知之地,他走过游过,写过颂过。从边境巡逻小道到繁华的旅游胜地,八千里路云和月,欧之德留在边疆的足印里程岂止八千?。 他创作的长卷散文《云天之外的香格里拉》,是一部全方位描写云南这个“泛香格里拉”的重磅之作,也是中央宣传部外宣局组织每个省市各出一本向海外宣传的图书之一,但唯有欧之德这一本是抒情笔墨的大散文。中囯外文出版社用中、英、法、俄等文字向世界发行,并在巴黎举办首发式,吸引了海内外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语系的读者。本书狭义的署名是作者本人,广义的署名无疑是屹立世界东方泱泱大国的“省名”。欧之德把自己亲身“验证”过、美不胜收的山水云南,塑成了一组组纸页上的汉白玉浮雕,推荐给海外读者。 总之,在欧之德的写作履历中,不管军事题材,历史题材,还是当代题材,20余部作品,如20余幅画卷,以其崎岖路途的艰苦跋涉,生死存亡的战地拼搏,民生疾苦的深情关注,在兹念兹的家国情结,贯穿于于他笔底春秋的执意追求。任凭寒来暑往、风雨侵蚀,那类留取昨天、珍惜今天、憧憬明天的情怀,始终保持着挺得住岁月侵蚀的本色和断然拒绝“过期作废”的真诚。他一生低调,注重做一个平凡而大写的人,他的笔事、笔功亦忠于平凡的质朴、仰慕崇高的正义,这是一种“人”和“文”浑然一体的“正果”修炼。他笔下闪亮的剑气,恰巧是物欲横流的当下难寻难觅的纸墨珍稀,它定然有资格赢得读者的赞叹与钦敬。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