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经历的家访
文/孙宜峰
一、捎个口信,提着马灯去家访
八十年代初,我师范毕业,分配在高邮县周巷农村薛北学校做班主任老师,刚刚参加工作,十分热情负责。虽当时文教局对家访没有硬性要求,但我知道家访是老师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方法,是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的有效途径,故经常进行家访。
四十多年前,农村道路不太好走,到村庄还会有狗叫,怪吓人的。当时也没有什么照明设备,手电筒耗电池,光也不太强,去路远的学生家一般用马灯。马灯是一种提在手上,有防风罩的煤油灯,加满煤油可以用一个晚上,经济实惠。当时农村家庭没有电话,我根据情况,前一天安排一位学生干部带个口信给家长,家长再通知其他的家长,说老师明天会来村庄集中家访。
有一次,我提着马灯去陈钱生产队家访,到达村口,先到之前捎了口信的学生干部家里,堂屋地面泥土,室内陈设简单,学生比较拘谨,站在家长身边。我向家长询问孩子在家的情况,再介绍在班级的表现,重点也谈到学习成绩如何。不一会儿,附近约好的几个家长也会跑过来谈谈,什么张三认真,李四调皮,你一言他一语,好生热闹。路远未到的家庭,我还会再走过去。我家访带着笔记本,了解的情况记录下来。当时学生怕老师家访,我当然是鼓励为主,告状为辅。
还有一次,我提着马灯去胡荡生产队温同学家家访,已秋凉,借助马灯微弱的光,在泥土河堤上,高一脚低一脚,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家长已经上床休息,硬着头皮敲开门,家长爬起来穿好衣服,坐在床上。我也不讲究,就在房间内交流情况,温同学的家距学校较远,主要落实了他在学校住宿的事情。
马灯微弱的光照亮了我家访的路,也照亮了我教育人生的路。

二、预约电话,拎着竹竿去家访
九十年代初,我调到高邮县临泽中学任教物理,并担任班主任。当时教育局对家访也没有具体规定,我仍然喜欢去家访。那时我家里装了固定电话,但没有手机,部分学生的家也有电话,且距我家也不远。我一般是选择几个学生,进行电话预约,确定家访时间。有了事先的电话预约,知道家的位置,给家访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镇上的学生有惰性,怕吃苦,犹其是冬天,早上爬不起来,有时上学还迟到。我想狠抓一下学生语文、英语的阅读背诵,通知家长要求孩子早起,在家晨读二十分钟,我早上去家访,检查监督。早上六点多点,我骑上自行车,先到早起的、住在后河医院的陈同学家,看见她已在读书,话不多说,立即赶往其他同学家,一路杏花村,最后到习惯迟起的夏同学家,夏同学特别赖床,我二话不说,直接掀开被子,逼他起来,家长也在一旁大声吆喝。
值得一提的是92届的刘同学,家在镇上中心地段,开个体缝纫店。我考虑到刘同学家长工作的特殊性,无须打电话请家长早起开门,又想到若在刘同学家外大喊大叫,有的过于张扬,且影响四邻休息。那时我想了个方法,与刘同学约定,早上六点多,我骑着自行车,拎着一根大约二米长的竹竿来到刘同学家,用竹竿轻轻敲打他临街房间的窗户玻璃,督促他起床,直到他穿好衣服,打开窗户与我打招呼,我才离开。到镇上的其他几个同学家,如法炮制,效果很好。起初镇上市民驻足观望,后来会心一笑,一时成为佳话。
家访使教学工作很充实、很快乐。家访内容已经成为多年后师生联谊会趣谈的话题。

三、共享位置,带着手机去家访
二十一世纪初,手机的普及使家访的形式多样化,电话交谈、QQ群留言、微信群交流,微信视频、视频会议、抖音发布、位置共享等等,不拘一格、方便快捷,大大丰富了家访的途径和内涵。
2019年9月,教体局开展“不忘初心,千师进万家”活动,学校要求科任教师配合班主任上门家访,并将家访的照片发送至学校班主任群,以便考核。我与班主任相约国庆假期一起去家访,由于带着手机,又有共享位置,相互联系十分方便。特别是位置共享,知道了学生的家在哪儿,不摸瞎雀子。到达翰林国际东区王同学家,家里清洁卫生、花草葱茏,学生有书房、书桌。我们和家长交流小孩的学习活动、思想表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气氛融洽、有模有样。当时我们都拿出手机,拍了一些互动交流的照片,写了四句话:“带着手机去家访,位置共享不瞎忙,家校合力同浇灌,润德教育闪闪亮。”发至学校班主任群和朋友圈,得到亲朋好友的点赞,在上海的知青大嫂也发来信息:“你们老师现在还上门家访呀,真不简单!”
临近退休,回忆过去亲身经历的家访,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为了学生的成长,我愿意继续行走在家访的路上。
2022.04.15
【作者简介】
孙宜峰,江苏省高邮市南海中学教师,扬州市初中物理学科带头人。教学余暇,喜欢看看书,写写字,写过一些诗歌在报刊上发表,写过几篇文章在“汪迷部落”中交流。四时八节,也喜欢做几个传统小菜。淡墨浅语,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