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义《送瘟神》的精神内涵
作者‖ 周大策
前言:
我的一个后生看了我写的“重温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一文后,发微信对我说,对两首诗,尤其是第一首的一些诗句看不懂,让我解释一下。由此我想到“看不懂”,这或许不是他一个年轻人的个案问题,我应该作个回复,帮助领会理解。可我才疏学浅,不是诗人、专家,没有能力对伟人诗词的精神内涵进行精确解释。于是,我只得查询有关资料,併凑成本文,但谬误难免,欢迎大家指正。

古代传说认为,瘟疫也有主管的神,叫瘟神,也叫疫鬼。
在旧中国,南方广为流行血吸虫病,这一威胁在解放初期依然存在,成为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个历史包袱。
毛泽东一向关心人民的身体健康,对消灭血吸虫病尤为重视,在1955年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通讯《第一面红旗》,报道江西省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遥望南天,激动不已,浮想联翩, 夜不能寐,激情赋诗,写成了不朽的诗篇《送瘟神二首》。
这两首诗,情致高昂,想象丰富,气吞山河,鼓舞人心。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赤诚之心和爱国爱民之情,跃然诗行。

下面对两首诗,逐句作一释义:
第一首诗写瘟神猖獗,人民遭殃的悲惨景象,旧中国血吸虫病长期流行,广大农村凄凉萧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旧社会的强烈愤恨。
“绿水青山枉自多”
中国南方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可一个小小的血吸虫竟使大好河山萧杀黯淡,根本不可能成为百姓的福地。
“华佗无奈小虫何”
华佗堪称中国古代名医的典型代表,即便他这样的神医对血吸虫病也无可奈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
“薜荔”,是一种常绿灌木,果实可做凉粉食用,这里喻指庄稼。村落不见庄稼,到处杂草丛生。“人遗矢”用廉颇故事写出人体弱多病的状态。“矢”同“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万户萧疏鬼唱歌”
千家万户人丁少,死气沉沉,只有鬼在唱歌。毛泽东从视觉和听觉写出血吸虫病的流行之广和为害之深,饱含着诗人对深重苦难下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是对黑暗的旧社会的强烈控诉。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由于虫害长期肆虐,人们只好坐在地球上,随着地球的公转茫然地巡游太空。毛泽东表现出一种非凡的时空意识,对人民的关切之情随着想象飞到天外,遨游广阔宇宙长河之中。然而,年年岁岁惨况依然,苦难依旧,人们到哪里去寻求解脱疾病、消灭瘟疫君的救星呢?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在中国古代创造的众多神里,只有牛郎织女是劳动者。作为劳动人民的化身,他当然关心人民的疾苦,要问“瘟神”肆虐之“事”,如何回答牛郎的发问呢?诗人的答词是:一切悲欢离合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去了。这样写,人间天上浑然一体,极大地开拓了诗词包容的时空领域和思想蕴含。

第二首,描写新中国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战胜瘟神,征服自然,使祖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作品情绪热烈、语调高亢,与第一首感情抑郁、语气哽咽形成了鲜明对比。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春风荡漾,杨柳轻拂,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中国人民翻身解放之后,发挥出前所未有的聪明才智和满腔热情,个个像古代圣贤尧舜一样奋发有为,不断创造人间奇迹。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暮春的落花飘入水中,随人的心意翻着锦浪,一座座青山相互连接,就像专为人们搭起的凌波之桥。山水焕发青春,大地日新月异。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五岭泛指山脉,三河泛指河流,代表了整个中国。“银锄落”,“铁臂摇”写工农大力兴修水利,通过描绘改天换地来反映送瘟神的伟大实践。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瘟君”是对瘟神的谑称。试问瘟神,你要到哪里去呢?作者“送瘟神”,却不见瘟神的影子,只是在最后一句才点出它的去向。人们已焚化纸船,点燃蜡烛,火光照耀天际,送走瘟神。瘟神逃脱不了灭亡的下场,最终会被送上西天。这与第一首中的“华佗无奈小虫何”遥相呼应,表达了对瘟神的蔑视和嘲笑,表现了胜利者的自豪和喜悦,而且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送瘟神》是革命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一描写旧社会,色泽暗淡,人悲鬼欢;其二反映新社会,色彩热烈,一片春意。作品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旧社会的黑暗与罪恶,热情歌颂了新社会的优越与辉煌。
《送瘟神》想象丰富,对比鲜明,语言生动,情致高昂。诗人的内心世界随着神奇的想象、多变的画面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示。既有理想,又有现实;既有科学,又有神话;既有对旧时代人民苦难生活的叹息,又有为新时代人民壮举的喝彩。两首诗浑然一体,以始终如一的爱民思想和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给后人以战胜瘟神,战胜邪恶,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无穷力量
注:
在此,我向提供资料的汪建新、罗元生、柳杰三位专家、学者先生致以谢意!


作者简介
周大策,祖籍山东高唐县,出生于吉林磐石市。现年八十三岁,从机关退休。爱好文字,喜欢动笔。自2020年初入井冈山二群开始习练诗文,成为群友中一名老龄小学生。我的诗观是: 力求书写贴近生活,并让人能读懂、有共鸣、有情怀的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