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舍与得
文/闫辉
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读《史记》,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有人说,读史明智,果真不虚也。前天读《坛经》,知道了什么是智慧。明白一切事相叫智,了解一切事理叫慧。可见,读史真的可以让人增长智慧,开阔心胸,提高境界。

在读到《孔子世家》时,我感触比较深。孔子年幼时,吃过不少苦,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刚成年,母亲又去世了。家境特别贫寒,没人看得起他。有一次,鲁国大夫季孙氏举行宴会招待名士,孔子前去,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挡在门外,不让他进,孔子只好走了。
孔子在五十六岁时,担任了鲁国的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政法委书记),并代理国相一职。短短三个月,他就把国家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齐国知道后,担心鲁国任用孔子,国家强大后威胁到齐国,就派出人员去贿赂鲁国国君。鲁国国君在大夫季孙氏的怂恿下接受了齐国的贿赂,从此,不再处理国政,孔子对此非常失望。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孔子决定放弃拥有的一切,准备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试图扭转当时天下的局势,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
孔子放弃当时国相的职务,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放弃一切外在的东西,为了国家,为了天下,去周游列国的志向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这不禁让我想起钱学森老人家,他在国外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内心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想尽一切办法,冲破重重阻挠,克服种种困难,受尽非人的折磨,也要坚决回到自己的祖国,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他这种深爱自己国家的高尚情怀是我永远学习的楷模。他老人家当时在国外,无论是工作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是在国内无法达到的,但是他一心向着自己祖国的那颗爱国心时刻驱使着他回来的信念。后来,他对国家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正是他那一代人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的盛世中华。
孔子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无法想象的挫折与困难。他离开鲁国,先到了卫国,寄住在子路妻子的兄长颜浊邹家中。后来,有人在卫国国君面前说了他的坏话,国君就派人监视他的出入行动,因担心获罪,只待了十个月,就离开了卫国。将要去陈国时,在经过一个叫匡的地方时,因孔子长得比较象阳虎,被匡地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来了,阳虎曾经残害过匡人,就被匡地人围困住了,想尽办法才得以离开。离开匡地后,到了蒲地,过了一个多月,又回到了卫国。终因卫国国君不能任用而离开,先后又去了曹国,宋国。在宋国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死孔子,就把树砍了,孔子一行只好离开,去了郑国,后来又去了陈国。在陈国待了三年,遇上了晋国、楚国争霸,两国轮番前来讨伐陈国。后来,吴国也进攻陈国,使陈国饱受战乱之苦。孔子就离开了陈国,去了卫国。由于卫国国君年纪已老,懒得处理政务,最终也没有起用孔子,就离开了卫国。此后的日子里,孔子又先后去了蔡国,楚国,最终又回到鲁国。前后经历了十四年。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目的:一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爱主张;二是为了天下百姓的苦难奔波;三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命运着想。他周游列国途中,虽然没有得到各国的重用,但却为他后来的讲学思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回到鲁国后,他开始了修订增删《易经》、《诗经》等著作,并组织讲学,宣传仁爱思想,弟子们依据他的思想及平时的言论整理出了传世千古的《论语》,其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著名国学演说家郭继承教授曾在他的演说中这样说:“我有一次在评职称时,各种条件都达到了,资料准备的也很充分,但由于名额有限,最终没有评上,心理十分的不是滋味。后来,我读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后,突然感觉到,自己为了一个小小的职称没评上都受不了了,而孔子在当了鲁国的大司寇后,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宁,他连高官厚䘵都能放下,想想自己的追求是何等的卑微啊!”的确,与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而奔波的圣贤相比,与为了建设自己的国家而无私奉献的爱国者相比,与战争年代为了子孙万代的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相比,追求个人的职务、待遇、享受是何等的不值一提。
做人确实需要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唯有如此,做事才能有大成就,大收获,大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