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老家响潭沟村,老宅院门外,从前长着一棵古槐树,身高三丈许,树围三搂多粗,树冠如云,推算树龄要有三百年高龄。
记得一九八二年,一场龙卷大风伴随着雷阵暴雨,树冠被雷电击落,只剩下了一截枯树桩子中间还是空的,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这棵生命顽强的古树,又在树茎周围厚厚的皮层上抽出了新芽,几年后枝条越发越多,越长越旺。
我于2007年元旦迁往四里外的东庄村,古槐还在原地生长着。每年初春回老家上坟,我总会关注一下我家的那棵大槐树,2011年的早春,我又回老家上坟,忽然发现老家的那棵古槐树彻底不见了,这让我十分的恼火!后经打听,是村里一些爱拾柴火的老年人,冬天为了生火做饭和取暖,把古树桩子砍掉当柴烧了,生长几百年的古树被毁,也确实令人惋惜!

我怀念我家那棵古槐树,她是被街坊邻居供奉的一棵“神树”。从我记事起,村里烧香的人,逢年过节或谁家小孩过生日,都会来到这棵树下烧个香许个愿,祈祷神灵的保佑,去慰藉心灵上的愿求。
我怀念我家的那棵古槐树,她是一棵宝树。春天来了,把树枝上的嫩叶子捋下,经开水烫过,甜饭咸饭都能下锅当野菜吃。树上所结的槐麦、槐花、槐豆,都是清热凉血的中药材,村民们采摘后拿回家里泡茶喝,能凉血解毒。更神奇的是,秋天若遇连阴雨,树枝上长出一种木质菌瘤土名叫槐蛾,取下后用生水研磨,水色金黄,喝下去能治咽炎、喉咙疼痛。

我家的那棵古槐树,冠大荫厚,是夏天乘凉的好去处。伏里天下地干活回来的邻居,都喜欢先到这棵树下乘个凉,等汗水消退后才回家吃饭,农闲时,村里媳妇们拿着针线活儿,在树下一边聊天一边做针线,男人们坐在树下东拉西扯的闲唠嗑,孩子们也结伴成群的到树下贪玩嬉闹,有时生产队开个会也召集在这棵树下。这棵树也是鸟类的家,喜鹊、夏鸡在树杈上建窝生活,麻雀不会建窝,它也会钻进树洞内垫个窝,在树洞内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这棵古槐树,还是我家的一本家史,又是记忆乡愁的思念物。家谱记载:明朝弘历年间,山西省洪桐县,经历了一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搬迁,俺姓谷的是从山西省洪桐县大槐树下,被移民到宜阳县河下村的,至今河下村有谷家祠堂和家庙,《谷氏家谱》详实记载了谷氏家族的迁徙经过和脉派分支。我家亲祖在明朝末年为了逃荒避乱,从宜阳县河下村,一担两筐逃荒来到了白杨镇的谭家湾村,给一户姓谭的老户扛长工,在朱来娃家窑院居住,在扛长工期间攒下了一部分积蓄,到邻村响潭沟村置办了几亩田地,过起了独立生活。有一年秋天,秋雨绵绵,接连下了半个多月的连阴雨,俺家居住的那孔土窑被雨水渗塌了,我家才从谭家湾村搬到了响潭沟村。这棵古槐树也是从谭家湾村用牛车拉到响潭沟村的,树栽活后给她起了个名字叫“车拉槐”。

谷姓先祖留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遇着迁徙或移民,都必须栽活一棵家槐留作纪念,让后辈人都知道自家的根在哪里,永远记住是大槐树下人!为了改变生存环境,我经历了两次搬迁,第一次搬家是1992年从老家洞坡山脚下,搬到了村南一块叫“小柳树地”的地方,我在家门口栽活了一棵家槐;第二次搬迁是2007年,我又搬到了东庄村居住,我把响潭新村的那棵槐树又挖了出来,用手扶车拉到了东庄村,栽到了新家的大门口,十多年了,新居门外的这棵国槐,根深枝壮、生机勃勃,一对喜鹊又在树杈上建了一个大鸟巢。
年龄大了怀旧心强,我越来越惦记我家的那棵古树——“车拉槐",它是我记忆乡愁的思念物。

作者简介:谷朝忠,男,生于1962年3月,洛阳市宜阳县白杨镇香潭沟村人。1979年毕业于白杨高中,1993年到三乡乡人民政府工作,2000年4月调回白杨镇人民政府工作。喜收集奇石、根艺、好文学、书法,业余时间勤于写作。

主播简介:叮咚,本名吕丛利,洛阳市宜阳县白杨镇人,少儿口才指导师。用声音传递温暖,以朗诵致敬人生!
(责任编辑: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