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永久牌51型自行车)
那时的自行车
胥全迎
说起自行车,要先说说自己是如何学会骑自行车的。
我学会骑自行车,大概是在1964年。那时,自行车很少,没有机会接触自行车,看人家会骑,很是羡慕。
我父亲有一朋友,家住淮阴县渔沟,时常来我们家找我父亲聊天。我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小叔”。每次小叔来,我们兄弟都很高兴,最主要的是他每次都是骑自行车来的。我们嘴巴甜甜地喊声:“小叔,我们骑你车子去了!” 小叔说:“去吧!”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将自行车推到汽车公司大楼后的篮球场,练了起来。
八、九岁,人不高,先是练习推自行车,掌握一些平衡的技巧。然后,左脚站在自行车左脚踏上,右脚用力蹬,练习滑行。
比较熟练了以后,就将右脚伸入自行车大杠内,两只脚上下半圈地踩踏。难免摔跤,有时会头破血流。好在自行车没有大的损坏就行。
那时候,老坝口小学(现和平路六中)院内有人在寒暑假和星期天出租小自行车,大概象现在22寸的。差点的,一毛钱一小时;好一点的二毛钱一小时。我们抓紧时间在操场上骑车练习,很过瘾的。就这样,我学会了骑车。
我家买的第一辆自行车,是1972年父亲托王叔叔买的永久牌51型的,在花街南牛行街头的地区五化交公司仓库提的货。这个仓库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慈云禅寺。那时候,整个慈云寺都是五化交公司的仓库。我父亲的老乡王桂松叔叔,就在地区五化交公司工作,家就住慈云寺大殿前的平房内。小时候我们兄弟经常去玩的,对慈云寺比较熟悉。
我要说一下,永久51自行车,大概170多元钱。在普遍工资在30多元、家庭人口较多的年代,可是贵重的宝贝呀。同时,物质紧缺,即使有钱了,也买不到的。所以,当时我骑上这个车子,感觉十分良好!有事没事骑上到东西大街显摆一下,还真的吸引了不少羡慕的眼光。
永久51型,是城乡皆宜型。前轮有保险弯杠,后座是四根钢管支撑,后轮钢丝辐条较粗,便于带人带货。
还有永久52型(称加重型)的,后座是较大的板钢弯成,比较宽,车轮钢丝辐条很粗,适合带货的,很受农村或城里专门搞运输的人的喜爱。
永久11型,就是轻便型,前轮无保险弯钢,后座就两根钢管支撑,适合城市使用。
农村的老乡对自行的二次装饰比较萌人:两个把手分别系上花手帕,后轮防护灯上系上红绸布,挺喜庆的!大杠上用布或塑料带缠得紧紧的,爱护不得了!
我也对永久51进行了装饰,比较讲究。内用刻字蜡纸缠着,外用电影胶片裏住。既保护了大杠,又不晃眼,显出雅致的品位。
后来,城里流行更酷的自行车,就是以凤凰18型和永久17型为代表的自行车。大概180多元。两款基本外型差不多,但以凤凰18更靓!尤其是凤凰18的商标造型和工艺,似乎更妖娆、更精致。
(上海永久牌17自行车)
我家的永久51在1973年底卖掉了。是我推到大闸口卖的。因为我又托人要到一张凤凰18型自行车票,在东大街百货门市部西边的市五化交公司东大门市部提的货。那车子,骑上感觉特别好,又轻巧又出快!凤凰18型到手后,我也进行了简单装饰,找个根护套线,用刀削开,取其半边,圈在自行车的链条盒上。黑色的车身,白色的包边带,煞是好看(后来自行车厂家吸纳民间审美诉求,生产不锈钢的包边带了)。尤其是我经常用蜡把车子擦的铮亮,上下班从交通路车站宿舍到公园百货门市部,走的是人多的地方,很显眼的。就如同现在有人开奔驰车走淮海东路一样。
(上海凤凰牌18自行车)
那时候,天津的飞鸽牌自行车在北方很有口碑,白色的飞鸽商标十分撩人心扉。因为在那年代文学作品中,不是会联想到《林海雪原》的小白鸽形象吗!
青岛生产的金鹿牌自行车独树一帜,飞轮是“单飞子”(土话)的,脚踏子向后一倒刹车。原来是为山区专门定制的。
1980年我从部队回来后,一时买不到名牌自行车,索性买了辆杂牌的--大桥牌的自行车。外在形象象凤凰18,其质量差多了。无论光泽和耐腐蚀性等都比不了。但是,有了比没有强。大桥牌是南京生产的,标识是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头堡形象。
那年头,多地有自行车生产。如常州的金狮,无锡的长征,苏州的飞鹿。尤其是金狮自行车仿凤凰26寸的,最受消费者青睐。
1984年,单位为我配了一辆公用自行车,那可是干部待遇呀。
那时候,哪家没有二、三辆自行车?上班的上学的标配。又有哪家的自行车不被小偷偷走几辆?气得我们牙痒!
我原住单位小区三楼,晚上喝过酒后,能一气把自行车扛上三楼不带喘气的。现在,单手爬上三楼,气都要喘得粗一些。
时代在发展,自行车逐步被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小轿车代替。然而,近年来,体育锻炼和绿色出行日趋时尚,单车品种与价格也今非昔比了!
呵!计划退休后,买部变档车,四面八方地周游一番。各种自行车琳琅满目,真不知买什么牌子好啊?
2014.10.3发表于《淮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