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尽三国任陈寿
文/朱双顶
分分合合六十年,波澜壮阔《三国志》。王别有三:英雄刘备,人杰曹操,孙策孙权皆英杰;臣分三等:奇才诸葛亮周瑜鲁肃,虎臣关羽张飞程普黄盖,良将张辽乐进;士有六种:谋士荀彧庞统,奇士程昱郭嘉董超,令士董和刘巴,美士和洽常林,彦士徐邈胡质,才士王粲秦宓,如此等等,一本《三国志》,让陈寿品评人物,个个都是生动有趣、活灵活现。《三国志》也就这样经陈寿的十年打磨,终成为前四史之一而流传千古。

不畏权贵多坎坷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他少时好学,师从同郡学者谯周。他的一生可以用老师谯周的一段话作结:“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意思说陈寿必定会凭才学扬名天下,但常会遭到诋毁伤害,这未必是不幸,要谨慎从事。这果被先生所言中,也许是先生此时已看到了陈寿刚直不阿的禀性,会给他带来一生的坎坷吧。
陈寿聪明机敏,勤奋好学,以研习《尚书》与《三传》为己好,精通《史记》与《汉书》,所写文章以富丽著称,是当地小有名气之人,得到郡内认可,被州里聘请。他历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观阁令史等职。本有进一步升迁的发展,可他却以不附权贵,将自己的大好前程葬送。后主刘禅昏庸,宦官黄皓专横弄权,蜀汉众臣大都极力逢迎他,唯独陈寿保持清高,不愿屈己依附黄皓,因此多次遭到贬黜。此时他又遇父亲去世,回乡居家守丧,期间因生病而让婢女伺候自己服药,被来客看见。不明真相的来客将此事传出,乡党觉得他有违礼制,对他进行议论和指责,让他备受冤屈,因此多年不被荐举,卧在家中。
蜀汉灭亡后,陈寿已步入中年,回家闲居之时,继续苦读史书,并注意观察当时动荡的局势,看到三国之变化,心中逐渐萌发了写作史书的念头。到了公元268年,已36岁的他,离开家乡来到晋都城洛阳,来追寻他作史的梦想,得到了时为晋大臣张华的赏识。张华早就听说陈寿很有才华,与陈寿相见后更为器重,认为他虽然有行为不检点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应被贬废,于是推举他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阳平县令。之后陈寿由于撰写《诸葛亮集》上报晋廷得到赏识,授取著作郎,兼巴西郡中正,专门负责编撰史书,撰成了《益部耆旧传》十篇,得到武帝的嘉奖,开始了人生新的一页。
但陈寿的命运不佳,总是在势头看好时跌入低谷,是命运多舛,这次又意外被贬。正当他春风得意之时,张华又助力东风,本想推动他一把,却事与愿违。原来张华本打算乘他被皇上赏识之机,荐举他为中书郎,却遭到了中书监荀勖的从中作梗。只因荀勖与张华有过节,对张华忌恨而厌恶陈寿,示意吏部改任陈寿为长广太守。陈寿以奉养老母为由没有就任。咸宁四年(278年),陈寿又被镇南将军杜预举荐给朝廷,他因此被授职为治书待御史。可命运又一次开了他的玩笑,待他不公。不久后,居然又遭遇了母亲去世,他只好离职奔丧,按母亲临终遗言,恭行母愿将母葬到洛阳,这又遭到非议贬官。
陈寿一生不畏权贵,不惧非议,可总也改变不了屡遭贬谪的命运,也许这是上天在有意安排他去撰史吧!

用十年磨一剑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屡遭贬谪的陈寿,终于放下对仕途的追求,即使后来被任为太子中庶子之职,他也未去就任,一心一意地去追寻他的撰史梦想。太康元年(280年),陈寿已四十八岁了,开始了撰写《三国志》,这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可以想象出这对陈寿来说有多艰难。
当时,晋刚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处于天下大乱走向大治的万象更新时期。这虽然为陈寿撰史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他是属于私修,没有条件去获得大量的文献资料,仅是利用早年积累的蜀国资料,以及他人所作的一些不多的关于魏、吴两国的史作作为成果利用,这也导至了《三国志》中只有纪与传,没有表和志,缺少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为一大缺陷。更为为难的是,陈寿写书时靠近三国,必然涉及到当朝的人与事,稍有不慎就会遭受灭顶之灾,既要秉笔直书史实,又要照顾统治者的情绪,使得他不得不在一些重大历史问题记载上,采取委婉隐晦的表述方法来实现,以达到史家的实录精神,这也导致了后来历史学家的批评,说他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
此外,三国时期历史复杂,三个政权并存,给撰史带来了取舍与架构上的困难,如实反映这一段时期史实是需要颇费一番斟酎的。因陈寿为晋臣,晋承魏得天下,于是尊魏为正统,以《魏书》诸纪提挈历史大事,作为全书的总纲,又以魏、蜀、吴分别三书,如实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三书之间并无统属关系,分则为国别史,合则为三国史。这种体例组织架构,对后世的唐修《北史》、《南史》,以及元修宋、辽、金三史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与示范作用。
总之,陈寿以过人的才学、坚毅的韧劲和智慧的手法,克服重重困难,以己之力,用十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史学巨著《三国志》,被《晋书•陈寿传》赞为“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历史的纪传体国别史,上起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下止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记载了汉末到晋初由分到统的60年的历史全貌。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史料,为前四史之一,是纪传体史学名著。

遭非议传千古
《三国志》一书完稿以后,即引起了时人的注意。元康七年(297年),陈寿病死洛阳,享年65岁。他去世后,有人上书晋惠帝:“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惠帝下诏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去陈寿家抄写其书。惠帝在看过《三国志》后,又下诏命令全国百姓每家每户都要抄写此书,这使得《三国志》中的故事得以很快在民间传开,成了家喻户晓,备受赞誉。
到了南朝宋文帝时,著名史学家裴松之,针对《三国志》中史料不够丰富详实之弊,作了《三国志注》一书为补充,引书二百余种,补充了大量史实,弥补了《三国志》记事简略的缺陷。明朝时,罗贯中以《三国志》和《三国志注》为来源参考,创作了明清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三国演义》,让有关三国的正史得到更多的关注。但《三国志》一书与陈寿一样,也受到他人的非议,陈寿是在非议之中命运多舛,最终郁郁不得志而老死他乡,而《三国志》却在非议中越争越明,永传千古成为不朽之作。
一部私修的《三国志》,迎来了争议不断,其中最为突出的当为“索米轻亮”之说。只因《晋书•陈寿传》中有:“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与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轻视)之(陈寿)。”而对陈寿进行釜底抽薪打击,说陈寿有搞有尝写作,有品德败坏之嫌。后人对《晋书》这一段之考鉴,认为这是无稽之谈,是唐朝李世民君臣有意为之,意在将陈寿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因为在李世民眼里视为神一样的诸葛亮,是容不得陈寿对他有“将略非常,无应敌之才”评说的。为此,后人有人专门为此进行了论证,说这是假的史料:一是在曹丕即王位后,就杀了丁仪、丁廙并男口,他们是没有子嗣的,何来向其子嗣索米之说?二是陈寿对诸葛亮是赞颂有加的,他在《诸葛亮传》中写道“亮之为治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贵,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被清代史学家说成陈寿是“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这哪里有报复之嫌呢?
至于说陈寿有回护溢美曹魏和司马氏之词甚嚣尘上,则更是难为其难了。修史为政治服务是修史之人的价值观念与责任,作为私修历史又怎能逃脱其历史窠臼?陈寿所处的三国时期正是乱世,各国关系与政治联系错综复杂,在当时正宗观念盛行的条件下,直书当权者的不光彩之处而让史书流传后世,几无可能。从这一点来说,陈寿用简洁的笔墨,采用委婉隐晦的表述方式,来记载三国时的各家史实已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也正因为此,《三国志》才得以让晋惠帝看重而流传下来,才使它被列为前四史之一而称著于世,实现了它“明乎得失,有益风化”之宗旨,这难道不是值得称颂的吗?
陈寿以他微人之笔,不畏强暴,不顾非议,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梦想,倾注十年心血,撰成《三国志》之巨著,在历史长河中遨游一番,摘得一段历史浪花集,于人间中千古流传,被后人赞为是展现中华民族集本智慧的最壮美篇章,被世人奉为经典而风靡世界,被现代人拍为影视剧传播而广受欢迎。这让本受坎坷多舛命运的陈寿,最终在历史上因有《三国志》,得以留下浓墨重彩一笔而盛名永传,足也。
二〇二二年三月五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