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 梦 奋 起 南 寺 村
(南寺村简明村史)
刘文轩执笔撰稿
以咸阳城为起点,沿渭水北岸向西走30里之地有一个古堡名叫南寺村,其东距吕村三里,南靠渭河仅半里,西邻尹家村一里,北离周村二里,再往北越过香柏李距渭滨办事处五里。南寺村自古由南营、南寨、麻寺渡三个自然村构成,呈拐尺形分布,以南寨为中心,南营在南边,麻子渡在西边。拆迁前,全村分为六个村民小组,471户,2035人,共有祁、张、王、李、白、任、杜、陶、宋、昝、高、史、梁、徐、尹、孟、钱、宇、谢、杨、常、吴、武等二十多姓。耕地1780亩,庄基占地面积360亩。千百年来,南寺村民就在这里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地耕耘着。
南寺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三个自然村各有不同的来历。
南营村,原名白家营,以白姓为主,也有人叫细柳营。其所以称“营”,是因为汉文帝时期周亚夫在此屯兵,“周亚夫军细柳”。后因南寺庙建成,白家营在庙之南而改称南营。
麻子渡,起源于汉光武帝刘秀时期。那时,朝中有一忠臣苏不章遭奸臣诬陷说其谋反,光武帝大怒,随即逮捕满门抄斩。苏不章三子苏谦闻讯逃到咸阳以西约三十里外的渭河边隐姓埋名,以打鱼渡船为生。远近过河者不知其名,只知摆渡者乃一脸黑麻子,所以后人称此地为“麻子渡”。后因有庙在侧改称麻寺渡,也有叫麻寺窑的。
南寨,原名“陶家寨”,起源于明武宗时期。据说有一陶姓人家迁居于此,因而名为陶家寨。据考,此村东约200米有一大庙,庙中香炉铭文中有“陶家寨”字样。后因清道光前期建南寺庙,而此村在庙之南,遂将陶家寨改称南寨。
据《咸阳市地名志》载,明朝时咸阳县下设十里,这三个自然村在明代时归咸阳西宝乡陈良里管辖。清代除沿袭明代十里之外,又设五卫、七票。所谓五卫,就是把明代的军队屯卫田散之于民,作为行政区划。所谓七票,就是废除明代秦藩王田,更名为票,起科纳粮,亦作行政区划。二者同十里并列,下辖若干村,分别置于五乡之中。清代麻寺渡归西乡陈良里管辖,陶家寨和白家营归西乡右卫管辖。民国时期,南营、南寨、麻寺渡归第三区西安阳乡管辖,1940年又归安阳乡第三保管辖。解放初,三个村归珠泉区渭滨乡管辖。1956年撤区并乡,三个村归渭滨乡管辖。公社化后,归渭滨公社管辖。1966年文革时期改称联盟公社反修大队。1972年始叫联盟公社南寺大队。1980年始叫渭滨乡南寺村。1984年更名为渭滨镇南寺村,现在叫渭滨街道办南寺村。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时期,居住在这里的南寺村民只能以打鱼、摆渡、农耕为生,过着饥寒交迫的贫苦生活,特别是民国十八年,灾情严重,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十室九空,逃荒逃难者不计其数,一遇兵荒马乱,更是民不聊生。
五月十八炮声隆,红旗插上咸阳城。千年古都得解放,穷苦人民喜盈盈。南寺三个村的农民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农会主任白茂丰、张学信、王志民和村长任重远、任重义、祁振平、李振发等人的带领下进行了土地改革,分田到户,查田定产,统购统销等工作,并于1953年建立了互助组。
随着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的高潮即将到来。1954年,在书记白茂丰、祁顺亭、强志孝,农会主任祁生玉、王志民和村长任重义、宋志芳、李振发的带领下,南寺三个自然村建立了初级社,土地、牲畜、农具归集体所有,实行了劳力52%、土地48%的分配原则。1956年进入高级社,按照人八劳二分配。1958年过渡到了人民公社,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公社化后,南营村白茂丰任书记,任重义、白振江先后任大队长。南寨村祁顺亭任书记,谢守道开始任大队长后来接任书记。麻寺渡刘彩凤、张可轩先后任书记,强志孝先任书记后任大队长。上面三个自然村的党政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村民经历了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和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了考验,受到了锻炼,不愧为党的好干部,在广大村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好印象。
1966年,在书记祁顺亭和大队长强志孝的组织领导下,三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大队,随着渭滨公社易名为联盟公社,南寺村也易名为反修大队,下分五个生产队。麻寺渡为一队,南寨为二、三队,南营为四、五队,开始了在文革中的新征程。
1968年,书记白志海上任,他同大队长强志孝一起在文革时期,抓革命,促生产,修渠、修路、植树、移电杆,平整土地,开展“三端一平”工程,不仅平整了本大队的200亩土地,还参加了全公社的“南坡、北洼、中埂”农田基建工程。又组织三村五队八条街平均出资,均衡出人,在三个村的中间地带,建立了南寺村的第一座学校——反修小学,首任教师是白江涛、吴淑贤、王世升、祁志州、谢守义、白振英,白春迎。1976年又在学校前边盖了一排整齐的房屋,东边是封闭的知青院,西边是医疗站、代销店、办公室和科研站,同时还组建了锣鼓队、秧歌队和戏曲社团,为发展生产、开展科研、方便群众、活跃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白振江、谢守道为书记,强志孝仍为大队长后改称村委会主任。随着文革的结束,拨乱反正,带领全体村民迎接改革开放的到来。
1982年书记为白世林,村委会主任为李俊杰。按照人口的发展情况将麻寺渡分为两个队,新分出的编为六队,这样全村由原来的五个队变成了六个村民小组,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麻寺渡和南寨地势低洼,常受积水困扰,在他们的带领下对这两个村进行了整体搬迁,对南营村进行了就地改造,三个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农业方面提出了玉米套蒜,蒜套小麦,极大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村民收入。
1986年白继荣担任书记,李俊杰仍为主任,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南寺村民开展多种经济,农业上继续套种蒜苗,种西瓜,也有了几十亩果园。不少家庭开始了卷炮、拂笤帚、开沙壕,抽沙子等副业,村民们找到了致富的门路。
1997至2018年白振国当选为书记,张军胜、祁修厂、祁团、祁志伟先后接任主任,继续发展多种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特别是2012年后,村里先通了柏油路,后又修了水泥街道,完成了道路硬化工程。还修了尹家到吕村的环乡路,给街道和环乡路上安了路灯、广播、监控,沙石了生产路,道路两边和村民家门口两边植树,衬贴了渠道,大大改变了出行交通和灌溉条件。同时,修建了健身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2013年,在书记白振国和主任祁团的带领下,大胆地提出了修建“定觉寺”的计划。祁团主任亲自承担筹资任务。在一系列紧锣密鼓的筹备下,十里一寺的佛教圣事“定觉寺”于2014年建成,一座雄伟壮观的寺庙屹立在南寺村边。农历10月15日开光庆典,四社八村的南寺古会在停了多年之后又重新开始,并以此为启迪,大力表彰先进个人、好媳妇、好公婆,十大孝子,开创了南寺村文化娱乐新纪元。每年的中秋节给各户分发月饼等慰问品,重阳节给老人发现金慰问品,过年给各户分发春节慰问品。一个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积极向上的份围蔚然成风。
2018年白向民接任书记至今,祁志伟仍为主任。新一任领导班子继续发扬上几任领导的优良传统,发展多种经济,光开财路,带领村民奔小康。2016年南寺村响应国家号召,服从政府安排被拆迁了,恰逢农村集体产权三变改革制度产生,南寺村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董事长为祁团,总经理为白向民,董事有祁允锋、张宝峰、王亚利、李社教、任升建。也成立了村民调解委会,主任是祁团,委员是李社教和任升建。在祁团董事长的带领下,以经济合作社的名义承揽拆迁回迁房工程,每户出资100元,年底分红1000元,各项慰问品和高龄补贴照发不误。虽因拆迁村民散居,但两委会的工作照常做得井井有条。
历届两委会成员带领全体村民经风雨,见世面,战天斗地非等闲,为改变南寺村面貌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受到了各级部门的嘉奖。近年来,南寺村先后被评为“年度双创工作先进集体”、“年度突出贡献单位”、“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先进集体”、“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秦都区新农村示范村”。白志海、谢守道、白世林、白继荣、张军胜、白振国、祁修厂、白向民、祁团、祁志伟和村委会会计李社教等人先后分别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南寺村民还自发地为他们的好主任白团连续三年送了牌匾,感谢他为村民做出的特殊贡献。白振江老书记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党员”,被选为人民代表出席参加区、市人大常委会参政议政。历任的支部成员强志孝、李彩迎、白志杰、祁顺亭、白振江、白战平、张可轩、王世森、张学礼、陶文治、宋增振、张志茂、李俊杰、李阿峰、王亚利和历任的村委会会计祁谦、张志茂、李志新、史树德、杜现康、李社教,以及历任的妇联主任徐凤英、李彩迎、王晓芹、钱亚习、张小亚、谢芳芳、祁妮花,他(她)们都为南寺村的建设和发展出了力,流了汗。以上所有干部的功绩,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永远不会忘记!
厚重的历史沉淀,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先进的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其中参加抗日战争的有白振兴、陈树德、陶志茂、李生林、陈希明、冯克民、祁文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有白守耀、白占平、白盛荣、张志勤、张可轩、祁书信、王柏林。参加中印边界战争的有徐振西、张新华、张文轩、史立成、杜德信。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有李志斌。从南寺村走出的王世森,退休前曾任陕西省高教纪工委副书记、案件室主任,白西功曾任渭城区副区长、秦都区副区长、咸阳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并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个人三等功。白世林曾任渭滨镇副镇长、秦都区信访局局长、现在高新区管委会工作。李远峰曾任渭滨街道办副书记,现任秦都区外事局主任。白旭光现任马泉街道办副主任。王战虎,北京理科大学博士生,现在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卫星分射工作。
千年古居南营南寨麻寺渡因拆迁而不复存在,一排排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再过三两年南寺村民将搬进新楼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到那时你再看南寺村的锣鼓敲得更响,秧歌扭得更美,广场舞跳的更欢,秦腔自乐班吼得更高,生活过得更加舒坦,人们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俱往矣,说哪朝哪代好,就数今天!
不信你看:
说一千,道一万,
朝朝代代都在变。
今天不把别的谈,
只说南寺大变换。
南寨南营麻寺渡,
各寨村名有来由。
渭河北岸细柳营,
白家在此落了户。
苏谦避难麻子脸,
隐姓埋名来摆渡。
南寨原名陶家寨,
因在庙南改了名。
打鱼摆渡搞农耕,
三村祖辈都受穷。
五月十八炮声隆,
红旗插到咸阳城。
人民翻身得解放,
平分土地有田种。
互助合作公社化,
集体经营有奔头。
六六年将三村合,
才有南寺村的名。
改革开放新世纪,
日子越过越更红。
响应号召村拆迁,
住进高楼进了城。
小康生活已达到,
快步实现中国梦。
你说社会好不好,
只有今朝更繁荣!
南寺村两委会
联络员李社教
撰稿人刘文轩
二零二零年六月四日


作 者 简 介
刘文轩,陕西咸阳人,生于1946年10月,中学高级政治教师,曾任咸阳渭城中学副校长,2002年因车祸致残,2006年正式退休。现为咸阳市作协会员,咸阳市诗词学会会员,咸阳市孔孟国学研究会副主席,渭滨诗会顾问,咸阳市诗词学会西里诗词基地主任,咸阳市青春诗社理事,渭城老科协文友诗韵社文学部主任,三秦雁塔诗社会员,陕西省大雅礼乐文化促进会专家委员会研究员。先后出版《梦学礼宾》《梦习诗词》《梦回西里》《梦忆人生》《梦研孝道》《梦究忠道》著作,均被咸阳市图书馆、秦都区档案局和有关单位收藏。本人入选《大美关中•人物图志》和《咸阳文学史略》。多首诗词被《陕西体育抗疫诗词集萃》《庚子伐疫》和《百年华诞》等书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