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偏僻闭塞的小村庄,背靠巍巍青山,面对绵绵云梦岭,一条又宽又深的大沟将原本不大的村庄一分为二,百姓出门就爬坡,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有女不嫁村中郎”曾是村庄的真实写照;今天,村口的迎客亭古色古香,青砖上的村情简介昭示了村庄的文化底蕴,群众文化广场设施齐全,百姓舞台简约大方,党群服务中心大院花池点缀,整个村庄干净整洁,富有特色的平安路、连心路、振兴路在体现群众愿望的同时也寓意着明天更美好……

侯峪是红色底张的一个行政村,距乡政府驻地超过6公里,村庄被侯峪沟一分为二,三个居民组414口人,分别居住在沟东和沟西。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却走出了共和国自然科学进步奖的获得者。今天,在国家的顶尖学府清华大学,还有祖籍在该村的中层干部。连年来,通过高考奔赴高等学府的芊芊学子未有中断。2021年,村里就有4名学子考入二本以上院校。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村庄有如此活力呢?

务实重干的好习惯
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勤劳的人民。候峪村地域广阔,土地肥沃。自古以来,村里人都以干活不要命闻名乡邻,祖祖辈辈都知道,人是要干活的,只有干得多才能活得好。千百年来,1600亩耕地被村里人打理得井井有条,即使在旧社会,村里也没有地主,不存在村里人剥削村里人的现象,纵使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村里人的生活也还过得去,没有大面积挨饿。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上无需大量的劳动力,但村中仍无闲人,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创业务工,60多岁的刘明堂说:
我们村里的人挣的钱不论多少,只要能挣钱就干!也正是凭着这股干劲,村里90%的人在县城买有房子。就拿刘明堂来说,57岁时还远赴福建务工,直至60岁,返乡回村后一直为村集体效劳至今。现在,他家仍有三人在福建务工,月收入近两万元。
目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单一的夏麦秋豆种植传统种植结构已经改变,以烟叶种植为主的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为乡域经济和家庭致富做出了贡献,涌现了刘栓民、杨盛锋等一批烟叶种植专业户。
勤劳的人们在农闲时文艺生活也相当丰富,特别是集体时期,由韦发顺领导的戏班子有十几个人,他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在丰富本村业余生活的同时还到底张、山底各村巡回演出。

耕读传家的好传统
深山出俊鸟,乡村出人才。这话用在侯峪村很贴切。虽说侯峪村,地多人少,常年劳作,但历来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
早在1932年前后,村里就办起了私塾性质的学校,建国后创办了侯峪小学,刘孟溪(建校人)、刘文昌、刘书喜、郑磨、刘林喜、刘应周等乡贤在村教书数十年,使文化在这个闭塞的村庄得以传承,用他们的汗水让知识在村庄沿续。
出生于1941年的刘振中就是在村里接受了启蒙教育,1960年在洛宁高中毕业后考入郑州大学并留学,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教学和精细有机合成及化学物合成研究,先后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4项,研发的科技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担任国家卫生部药物评审委员会委员,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的优秀专家,目前定居郑州,十分关注家乡发展。
曾在二炮某部任团长的刘建喜,转业后任某军工厂厂长,大女儿刘春荷是博士生导师,军医,二女儿刘春玲是清华大学后勤处处长。新时期以来,考入北京交大的刘玉龙,毕业后在一家光学研究所工作,刚刚新婚的他就以过人的业绩成为业务骨干,经常到重要单位讲学授课,指导研发。韦海锋,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深圳一知名律师事务所。2021年,村中就有4名学子考入二本以上院校。

紧跟党走的好作风
作为革命老区的一个村庄,候峪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事迹永存史册,在剿匪中牺牲的刘庭芳,当地人为了纪念他,政府以其名字命名他牺牲的村庄为庭芳村,一直沿用至今。庭芳村现隶属于济源市王屋镇。据《洛宁党史》记载,在党的领导下,当年村农会在减租减息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个小村庄涌现出刘应太、刘应六、刘根喜、刘庭芳、韦保贤等五位烈士。建国后50年代,担任村支部书记的刘培堂,还曾担任过李先念的警卫员。
据村中老人回忆,无论在那个时期,侯峪人都坚决响应党的号召,一心一意跟党走,多年来,村庄没有发生过上访、违法犯罪的现象。侯峪在1952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8年进入高级社,在人民公社期间,村庄是一个独立的大队,1984年改队为村至今。
脱贫攻坚以来,村委在支部书记刘跃武和驻村书记金宏光的带领下,在县文广旅局和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庄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的政策真好!这是村里人的共同看法。



位于村头的刘家祠堂,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村中刘姓老人说,据老一辈传言,当初建祠堂所用木料是从卢氏拉回来的松木,建筑十分坚固,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矗立。
前年,村里人在对祠堂修缮的基础上建成了家风家训馆,除记载家族历史外还体现了村庄变迁,旨在提醒村中下一代和在外的务工的侯峪人要时刻听党话感党恩,一心一意跟党走。
同时,村中众多的典故传说又拓展了这个小村的内涵,如马泉,当年王莽撵刘秀时,刘秀一路狂奔,至侯峪时人困马乏,饥渴难耐,刘秀说你不会弹一踢子弹点水?马儿就地一弹,一股清辙甘甜之水立现......…
至今,马泉的水依然很旺……
现在,务实重干、耕读传家和紧跟党走已成为新一代侯峪人的共识,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这个有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必然迸发出时代的活力,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侯峪的明天会更美好!
(底张乡/刘丰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