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与业务相融,为医院发展提质增效
——以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北医院为例摘要:
作者:周少柏
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北医院(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
职务: 纪检监察室副主任
职称:助理级工程师
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如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将党建工作渗透到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为医院发展提质增效,引领医院发展迈上新台阶,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党建 医院 发展 管理
党中央强调:“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要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在协和医院托管的第二个周期里,党建工作进一步压实。本文是结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北医院(以下简称协和江北医院)工作实际,总结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实践。
一、党建刻画医院文化,激活医院发展新引擎。
营造“管理有力度,服务有温度,人才有深度”的文化氛围。医院文化是由医院价值文化、医院行为文化融合而成,是医院全体干部职工的共识与行动指南。党建工作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医院文化建设工作,建立引领医院发展的文化体系,为医院创造强大的精神力量。党建工作为医院文化建设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培养“忠诚”、“干净”、“担当”、“干练”、“感恩”的干部是为医院文化赋能的首要任务。中层是医院的脊梁,培养一批讲忠诚、有担当、有能力、守底线、讲奉献的干部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医院文化底蕴的外显表现,是决定一个医院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因此,院党委书记高度重视医院的党建工作,建立党员活动室,要求党建工作要常抓不懈,多形式、高频次开展党员活动,让党建工作刻画入医院管理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医院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内涵。党员干部,时刻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在平实之中见高度,细微之处显担当。
语言、手术和药物作为医务人员的“三把刀”,要使用得恰到好处。就像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语言就是安慰的处方,医生善意而又充满关爱的语言更是特效药的处方,少一些冷漠,多一些耐心,用心服务患者,让语言这把手术刀总能锋芒毕露。治愈是指我们的医疗技术这把手术刀,需要勤加磨砺、不断钻研精进,达到手起刀落病痛除的奇效。帮助是指我们的处方,切实针对患者的病痛,对症下药,开良心处方,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负担,彰显医者仁心。这是我们不断努力践行对患者的承诺,是医院发展引擎的内驱力。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三把刀”的支持下,外妇党支部全年接诊门诊患者95497人次,收治各类患者10359例,完成各类手术6275台,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38项939例,受到社会一致好评,填补区域诊疗技术空白,在疑难重症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创建三甲医院打下坚实的基础,被评为“武汉市五星级基层党支部”。
医疗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新技术、新业务总在不断涌现,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不断加强学习,才能适应新事物的发展。加强学习,增加人生的密度,是每个江北人的基本素养。
二、党建引领制度建设,促进科学规范管理。修正、完善了党委会议、院长办公会等议事决策制度。坚持高站位,强化党建引领,打造团结坚强的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各环节,使党建工作要求得到充分体现,推动医院发展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规范岗位职责,参照协和医院,调整医院组织架构,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打破党群“孤岛”效应,让优质人才去到更需要的地方,优化医院管理效能。
深化“清廉医院”建设工作。与全院干部职工签订《廉洁行医承诺书》,与40多家合作商签订《廉洁合作协议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以党建开展警示教育,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哨”预警作用,打好廉洁“疫苗”。立足医院发展全局,把监管的篱笆扎紧,建立“事前有调研、事中有监管、事后有督导、问题有整改、违规有问责、全程有记录”的闭环监督体系。纪委对人、监督对事、审计对财、督导贯穿始终,尤其是重大事件、重大项目,加强时间节点、关键环节把控,全程监督,防患于未然,出现问题及时整改,对违纪违规人员严肃问责处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监管成为业务发展的保护伞,而不是绊脚石。同时建立党员干部医德医风廉洁档案,作为干部考核参考指针,提升预防能力,筑牢拒腐防变的廉洁防线。
在人才管理上,以行政总值班制度为依托,将行政后勤人员全部纳入到总值班。以老带新传帮带,让青年职工能快速熟悉自身业务以外的医院概况,了解学习医院运营管理模式,业务发展情况;以新促老导学相长,让高年资干部
职工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去思考、去审视自己的工作,发现自身不足,改进工作方式。出台《职工外出学习人事管理办法》激发外出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升医院整体服务能力;《过渡性住房管理办法》为人才引进提供环境保障,充分体现医院有温度的人文关怀;《返聘人员管理办法》既留住了名医名家,又为青年业务骨干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招聘和引进工作,多措并举确保医院老中青人才梯队结构趋于合理,保障医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才储备。
群策群力,让高学历、高年资的职工分批分次参与周会、中层干部会等医院管理会议,了解医院发展状况、阶段性目标任务,对标三甲医院建设标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查摆问题,为医院发展建言献策。建立健全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党支部书记作为“双带头人”,发挥桥梁作用,上传下达畅通政令。
通过《院前急救管理办法》打破行政后勤和临床部门之间的壁垒,明确科室间协作方式,让院前急救流程更加科学高效,“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一体化救治,让救治成功率显著提升,开辟医院急救发展新纪元,标志着我院急救水平迈上新台阶,区域人民健康又多了一道强力保护伞。
增强后勤保障,全力服务临床发展。对院内水电气、医疗设备、补给物资等每日完成两次巡查并记录,遇到极端天气、重大事件,增加巡查频次和备勤人员,对薄弱环节进行加固。学习协和医院先进理念,与兄弟医院交流经验,结合工作实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未病”巡查管理制度》。
三、党建提升业务能力,业务能力反哺党的建设。
重业务轻党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的高度融合增益显得尤为重要。统筹负责区域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等一体化连续医疗服务,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兼顾专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我们也做了积极探索。
协和江北医院自被协和医院托管以来,始终将创建三甲医院作为医院重要的发展战略。全面搭建医疗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医疗技术,努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夯实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填补蔡甸区医疗领域的空白,极大地提升了蔡甸区的整体医疗水平,充分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区”的发展目标。
党建工作进一步压实。全体医务工作者理论武装不断强化,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作为,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向优秀代表看齐。在科研、教学方面取得跨越式发展,与湖北科技学院达成医教研合作意向,健全科研、教学相关制度,弥补在科研、教学上的短板,标志着协和江北医院向集科研、教学、医疗于一体的三甲医院迈出坚实的一步,同时也与医院的终身学习文化相得益彰。
组建由院感科、医务科、护理部及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和质控员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团队,全面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把好门急诊关口、入院关口、病房关口,并坚持每日深入医院各个区域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自查自纠,持续排查漏洞,补齐短板,确保各项感控措施有效落实,医院感控无死角。对所有住院患者和陪护实现“实名制”和封闭式管理,住院病区饮食生活用品均采用预订配送服务,让患者少跑路。在院内疫情防控、医疗服务不松劲的同时,从休息和备班的工作人员中召集百余人完成紧急核酸采样任务,一天完成近10万人次的采样,充分展示了“尖刀”队伍的大局意识和职业素养。
上海疫情牵动每个人的心,接到上级部门援沪通知后,我院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职工报名。一呼百应,一支由18人组成的援沪抗疫医疗队迅速集结,带着院领导的殷切嘱托和江北人的担当奔赴战场。
着力推进党委委员下沉到各个支部,协助整合医疗、教学、科研资源,以患者为中心,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与协和医院学科共建,把专家教授请进来,把业务技术留下来,将神经内科、显微手足外科、重症医学科、儿科、妇产科等一系列强势学科建设成品牌专科,打造医院拳头产品,增强区域口碑效应。借名医名家名科为医院发展提质增效,促进全院各学科全面发展,遍地开花。行政后勤全心全意为临床部门服务,临床部门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党建工作与医院快速发展同频共振、互促互进。充分发挥协和江北医院在区域医共体中的龙头作用,将协和江北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镇,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统筹管理,发挥区级医院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团队的技术支撑作用,提升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为实现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曾钊,刘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32):5-20
[2]王晓文.新时代加强公立医院党建工作的思考[J].吉林农村报,2019-03-20(003)
[3]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2018-06-25]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