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扣林山位于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南部的猛峒地区,在中越边界骑线点的我方一侧。扣林山其主峰海拔1705.2米,整个山势崎岖险要,坡陡路窄,沟谷纵横,蒿草茂密。占据扣林山,即能俯视麻栗坡一带纵深20余公里的中越边境。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后,越南吃了亏,想办法要找回面子。除继续向中国境内开枪开炮外,还越境占据边界骑线点,有更大的报复企图,扬言“要消灭中方 100公里境内的侵略据点”,来一次反“还击战”。于是,在广西方向侵占法卡山,在云南方向占据扣林山和罗家坪大山,控制了相当一段地方的边境纵深。为了维护边境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我军发起拔点作战。这就是扣林山之战的历史因源与背景。
扣林铁骨九勇士,四位光荣牺牲,五位英勇负伤,阵地寸土没丢。

1981年 6月18日《国防战士》报1版头条消息,刊登出来的李文义稿件,是对扣林山“九勇士”的第一篇报道,标题为《铮铮铁骨九勇士——记三连七班奋勇打退越军四次进攻的事迹》,摘要如下:
6月11日,守卫在扣林前线某阵地上的35215部队三连七班九名战士,顶住了越军炮火的狂轰滥炸和数十倍步兵的轮番进攻,如九颗钢钉铁铆,紧紧地钉在阵地上,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这天凌晨,越军以两个连的兵力,在107 火箭炮、160迫击炮,105榴弹炮等大口径火炮掩护下,趁着浓雾,沿着山梁分八路向七班猖狂进攻。顿时,阵地上火光闪闪,炮声隆隆,硝烟滚滚,弹片横飞,班长韦力仕,沉着指挥,待敌人离阵地只有20米时,大喊一声,狠狠地打!全班机枪、步枪、冲锋枪一齐开火,打得敌人丢盔弃甲,死得死伤得伤,连滚带爬,滚下了山坡。敌人不甘心失败,又打来了一阵更猛烈的炮弹,七班掩体、堑壕遭到破坏,韦班长手臂、腿、腰部四处负伤。战士祝云华、何如空也负了伤。没有工事,战士们就伏在一个个炮弹坑里坚持战斗,负伤的同志也端着枪,握着手榴弹,严密注视敌人的动静。越军的十几个敢死队员端着枪嚎叫着往上冲,为班长咬着牙关,忍着剧痛,以共产党人特有的钢铁意志顽强战斗,右手不能打枪,他就用左手投弹,接连炸死 4个敌人,最后昏倒在弹坑里。战士李明刚端着一支冲锋枪堵住敌突破口,一阵猛烈扫射,枪管打红了,他又换一支枪打,一直到中弹壮烈牺牲。
战斗越打越激烈,七班多数同志都负了伤,但仍然顽强战斗,寸土不让。这时,韦班长从昏迷中醒来,鼓励大家坚守阵地。共青团员祝英华当即表示,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一定要守住阵地。四个敌人冲上来了,小祝忍着伤痛,抓起手榴弹,两颗两颗地投向敌人。又有 5个敌人弯着腰从炸毁的堑壕里摸了过来,副班长韦国吕待敌人走近,突然开火,将敌击毙。一伙敌人从前沿冲到他们眼前,机枪手宋兆成端起轻机枪把他们打倒。新战士李继华两处负伤,担架队前来抢救,他怎么也不肯下阵地。
在仅50平方米的阵地上,顶住了敌人 200多发炮弹的狂轰滥炸和步兵的 4次进攻,毙敌14名,牢牢地守住了阵地,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歌。
“九勇士”中的 4 位在当天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是:韦力仕、韦国吕、何运胜、李明刚,均记一等功。其余 5 名战士何如坤、祝云华、李继华、李忠才、宗兆存,均负轻、重伤,经过治疗都重返前线,都记二等功。
△胡耀邦题词鼓舞全国人民大干四化
《解放军报》同时头版以题为《扣林山九勇士》并配勇士照片作了详细报道,胡耀邦总书记看到了关于“九勇士”的内参报道,他写下一段批示:“用九勇士血战卫国精神,鼓舞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大干四化的决心。”
不久,胡耀邦总书记亲临法广西、云南前线视察作战部队,前线部队将士受到巨大鼓励,胡总书记为昆明军区题词:“国威军威看西南。”在学习胡耀邦总书记的批示期间,全国各地报纸纷纷刊登来自扣林山前线“九勇士”的消息,人民群众被英雄们事迹所感动,纷纷表示要学习英雄们忠于祖国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四化多做贡献。

△国防话剧团的《战友之歌》剧组的战友们把英雄九勇士的战斗事迹搬上舞台。
昆明军区国防话剧团编剧项日槐是杭州人,得知扣林九勇士的作战事迹后,立即到其战斗部队采访,回团后苦干一个月,完成了四幕话剧《战友之歌》的创作。全团上下决心以勇士保国为榜样,以英雄事迹为动力,投入紧张排演。
著名曲作家杨非(《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词曲作者),著名词作家建丰为该剧谱写了同名歌曲,国防歌舞团副团长赵延善配器,团长谢兆英乐队指挥。
一群可爱的青年战士,他们个个身怀武技、生龙活虎,在保卫祖国扣林山的战斗中,熔炼成为钢铁整体,谱写出一曲新时代的《战友之歌》。
舞美队烟火设计师孙东风,刻苦研究出冲锋枪喷火震响不伤人的方法,又设计出人体自控枪炸点的技法,把电子鞭炮、电池、薄铁皮缝在服装上,用联接线通过袖子把开关设计在演员手中,听见枪响就按开关,做出中弹动作,音响、炸点、烟火、灯光成一体,在舞上出现作战歼敌的乱真实效。给观众带来话剧新感觉。每次演完,服装郑重用备用的补丁把敌军服上炸点修复好,重换电子鞭炮,保证下一场演出再炸时不出问题。
在给九勇士所在部队演出中,战士们看到被九勇士击中的敌人身上炸点四起,全场拍手贺彩叫好!
在另一部队演出中,因木板舞台年久虫蛀腐烂,饰演九勇士之一的蔡向亮作战动作有力,右脚陷卡在腐烂木板洞内,脚踝受伤,一时被住卡,观众还以为是戏中“陷进了越军的竹签坑”的特效,还有的战士说“越军地雷质量出了问题,没炸?”台前幕后一时稍动。为了不使演出中断,蔡向亮忍痛拔出脚,用九勇士精神,一瘸一拐坚持演到战斗结束。演出完后,该部队长亲自看望受伤的蔡向亮,并表示向剧组道歉,安排卫生队治伤,并立即修复舞台,保证下一场演出不出问题。
在演出《战友之歌》前,先演了一个讽刺小品《越兵自述》,由喜剧演员杨维新饰演越兵,孙言铭手风琴伴奏,幽默精彩的表演给战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演《战友之歌》时,杨维新又饰演九勇之一,一上场战士们全场轰动,一个战士当场指认:“那个是越军!”也许是入戏太深,提醒剧组与观众“反奸抓特”; 也许是台上台下互动幽默逗乐,引起全声共鸣。都证明战士们认真看戏,战士的眼睛是雪亮的,不管你怎样“化妆更衣”,都会被警惕的战士“一眼识破”。
手绘的迷彩服掉色,把“九勇士”脖子上的妆染深了当时侦察部队中首次使用了迷彩服,为增强舞台作战效果和色彩变化,与平时 “65式”青一绿形成对比,作战戏改用迷彩服。当时此服太缺,在后勤没有搞到,布料也没有,到云纺染印,用量少成本高。服装郑重用最便宜的生白布为“九勇士”做出茄克衫款式,用染布的染料手绘出迷彩交易,舞台效果非常出色。但由于缺少高温印染设备,只是用电熨斗温度定色,温度不达标,色牢度不稳定,“九勇士”作战出汗时,服装掉色,把“九勇士”脖子上的妆加深了,虽然观众与演员看不出来,但服装郑重感觉对不起“九勇士”,于是在贴近脖子的衣领处,全部用军装布做了补丁,“九勇士”出汗时就不会掉色啦!舞台效果仍然出色。

△国防歌舞团创作大型歌舞《南疆颂歌》的战友们
国防歌舞团将战斗中先后涌现出的“李海欣高地”、孤胆英雄陈洪远、失明英雄史光柱、战斗英雄张大权、马平、周在才、排雷英雄杨再林、与敌同归于尽的康玉明、通信英雄杨朝兴、扣林九勇士等事迹,创作编入大型舞蹈《南疆颂歌》。
《南疆颂歌》热情歌颂了英雄们胸怀祖国,心想人民,舍身忘死,英勇杀敌的动人事迹,艺术地展开出他们丹心献祖国,碧血写青史的英雄风貌。在全区巡回演出中,受到我区参战将士的真情爱戴与热烈欢迎。
国防歌舞团参加创作的人员有:团长赵延善、曲作家杨非、杨正仁、乐队指挥张伯雄、词作家张东辉、刘琳。
舞蹈队演员有:魏永祥、贺音娴、朱桂珍、廖大昆、张守和、陶铬钢、方杰、秦建中,刘明水、范恒、朱红、大刘莉、小刘莉、刀健美、刀丹芳、玉万、李红、任珂、傅媛、周祥华、杨蓉、古明芳、李丹秋、周群、陈静等。
乐队人员有:王崇海、杨慧明、张冰、黄维龙、董阳、秦尚修、尚泽三、王震、骆乐、张钦、刘希圣、张强、戴维、陈祖希、王佩芬、荀永俊等。
舞美队人员有:李学斌、李德全、柴光智、吴礼宽、王中定、杨战生、胡晓钢、郑重。

中央军委、昆明军区在昆明国防剧院隆重召开“云南边防部队老山、者阴山地区自卫还击作战庆功大会”
庆功大会上,杨得志总参谋长对两山战斗作了重要发言,总政颜金生副主任宣读了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发布的《嘉奖令》,总后胥光义副部长宣读了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发布的《给六个连队十名个人授予称号的命令》。
配合庆功大会,国防文工团上演了话剧《战友之歌》、歌舞《南疆颂歌》。带着军区首长的委托,把《嘉奖令》《八一慰问信》带到扣林山部队战士手中。
在庆祝建军55周年的前夕,以张伯雄为队长的国防战区文化服务小分队,奉军区首长之命,代表军区党委、首长,带着军区党委给扣林勇士们的《嘉奖令》、《八一慰问信》、节目慰问物品与文艺节目,满怀爱心奔赴麻栗坡战区,与日夜祖国边防线上的指战员们共同欢度“八一”佳节,把党与人民的温暖送到守卫边防的英雄们的心上。
我们这支“战地文化服务队”,是在军区国防歌舞团为主体的基础上成立的,共30人,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15岁,7 月24日离开春城昆明,前往麻栗坡前线,在完成了麻栗坡猛洞地区几个点的慰问演出后,于8月1日来到了扣林主峰阵地。
通往扣林主峰的山间小道上,勇士们用松柏树枝装饰了一个欢迎彩门,彩门两边写有对联,让我们为之振奋,上联:“四面巡逻同守关山要塞”,下联:“八方警惕共筑铁壁铜墙”,横幅:“热烈欢迎军区战地文化服队”,无数面红旗悬挂在高岭,迎风飘扬,看到彩门与红旗,军区战地文化服务队全体队员为之感动,前线的英雄官兵们在这样艰苦的作战条件下,还为欢迎我们做出如此佳作,
对联中映出了勇士们为保国土勇于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也是对我们的最高奖赏。实际上我们是来向英雄们学习的,服务的,他们忠于祖国奉献人民的高贵品质,正是我们要学习的,要宣传的。这就是学习扣林勇士的第一课。

指战员们热情地抢着替我们背背包,扛演出的道具乐器,用军用口缸给我们送上一缸缸热茶。阵地欢迎饭会上,我们代表军区党委、首长宣读了对收复扣林山的军区《嘉奖令》和《八一慰问信》,勇士们深受鼓舞,振臂高呼:“感谢党和人民的亲切关怀!”“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
我们用喝完热茶的军用口缸,将带来的茅台酒一一斟上,代表军区党委首长,敬给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为捍卫国家主权英勇战斗的勇士们,不少壮士双手捧着中缸,饱含着激动的泪花:“祖国人民的八一酒,什么都别说啦!都在酒里啦!”一饮而尽。
在这高山峻岭、弯弯曲曲、泥泞难行的边防线上,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人民幸福安全的战友们、英雄们、亲人们敬上一缸八一酒,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和荣幸,这种动人心弦的场面,怎能叫我们不与之去宣传?去欢歌?去献舞呢?
○雨中演出扣林山,荡涤征尘润心田
天空不作美,节目演出了一半,突然下起小雨,我们不忍心让战士们淋着雨看演出,阵地上只装备了一顶军用帐篷(8 米见方),是给战士们晚上住宿的,演出时这顶帐篷临时给我们化妆和换装使用。
当时我们三位领队(吴思贤、王明耀、张伯雄)立即商量,果断决定将帐篷让给战士坐着看演出,我们在帐篷外演出。可战士的意见完全相反,只听排长一声令下:“穿雨衣”,战士们立即把当坐垫的雨衣打开穿起,“向前三步走!”“坐下!”让我们在帐篷内演出,他们在外面冒雨观看。双方坚持相互让帐篷争执不下,最后是互相都退了一步,一方一半,一顶帐篷内,一半坐观众,一半当舞台,演员每演完一个节目,就只有退到帐篷外。排长一声“脱雨衣”,帐篷内的战士们将雨衣全部脱下送给了在帐篷外候场的演员。
雨水啊!你冲刷着我们鞋上的泥土,荡涤着我们军装上的征尘,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你在萌育万物,更在浇灌着我们革命军队中深厚的战友情谊。
我们每场准备了两个小时的节目,但每场战士们都觉得少,没看够。邓德英、杜桂珍、吴世鹰,沈慧琴四位独唱演员,为了满足战士们的“再来一个”的要求,她们共带来30首部队流行流行歌曲,有《部队就是我的家》《年青的朋友们》《知音》《布谷鸟飞到战场》《柳絮飞扬》------这些歌曲,今天唱起来格外亲。

乐队的雷少渠,陈忠,尚泽三、王震、张强、骆乐,张钦等战友,带来的手风琴、小提琴、巴乌、单簧管独奏。阵地上的战友们,对这些节目都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发出激情的欢呼声,这些掌声和欢呼声是战士们发自内心,对党给予他们的关怀和温暖折射出的感激之情。
为了减轻部队接待上的困难,8月3日,我们30人分成两个小队,每队15人,化整为零,分别到各哨所节日慰问。每天连续走2-3个哨所,演出2-3场,睡眠不够,就在大卡车行驶途中,坐着背包靠着车栏闭眼休息。

△80代“上甘岭”上的演出
8月5日,我们赶赴扣林偏马山边防15团,这里的1175高地,因缺水被称为“八十年代的上甘岭”,战士的用水需要从很远的山下背到山上,为减少我们给战士们带来的麻烦,战地文化服务小分队为此制定了《临时纪律》:“在山下喝足水,并把每个人的军用水壶装满水,上山后不允许喝战士们的招待茶水,战士让水时举军壶以示有水谢绝,演完后下山卸妆洗脸。”
因敌炮轰炸造成公路出现大坑,卡车无法通行,我们在坑前下车背上行装准备步行,此时15团派吕江增副营长带20名战士赶到坑处接迎我们,战士们接下我们的演出物质和慰问物质,与我们一起上山。
刚胜利收复的“80年代上甘岭”阵地上,没有一颗完整的树木和青草,全是烧焦发黑的树木、红土、岩石,堑壕里还散发着丝丝硝烟,这儿距离敌人阵地有100多米,现在驻守有两个班的官兵。
山上修建了一个20平方米的蓄水池,靠老天下雨储蓄雨水用的,再加上山下背来的水,就这样来解决喝水问题。有位演员问:“那你们洗澡怎么办?”一位战士风趣地说:“山上全是露天浴池,老天下雨就是我们天然的淋浴呀!”战士们有这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这样战胜困难的豪气,令人疼爱,令人敬佩。
○蓄水池顶顶上当舞台的慰问演出
山上没有一块平展地方能演出,只好选在20平方米的蓄水池顶上。但蓄水池顶有两个面下边是悬崖,不小心就有掉下去的危险,尤其是舞蹈中的连续腾翻动作,让人耽心,我召集全体演员共同协商,演员们一致说出:“学习战士们不怕流血牺牲,勇于战斗的精神,我们决不害怕这点困难与风险!” 协商后,我要求全体演员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舞蹈中的连续腾翻减掉,其他表演动作不变,认真为战士们演出。
陪同协商的吕副营长对我说:“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条件不好,就减少一些节目吧。”我的回答是:“不能辜负军区党委与首长的重托,不论到哪个哨所演出,不能降低演出标准,不能减少节目。”为了确保演出安全,吕副营长让战士们把蓄水池临悬崖的两个面设上木桩,将全营的背包带找来,编织成了一个坚固的安全网。战士们的这一“临时工程”,直接感动、鞭策、激励着全体演员,表示一定向战士们学习,完满完成演出任务。
○战士轮流巡逻,都能看到演出
因距离敌人阵地 100多米,为保证正常巡逻与看演出都得到兼顾,副营长将两个小时的演出时间内,调整为四个班次轮班巡逻,每个班两位战士巡逻,这样每个战士都能看到慰问演出。
独舞演员张守和的独舞《鸿雁》,是以“80年代上甘岭”阵地战士英勇战斗的事迹为创作主题,以高难度舞蹈肢体语言,展现出战士形象与英姿,憧憬着“人在边陲四海风云俯空瞰,身居哨所九州春色鸿雁飞”的美育美幻。演员刘莉与张守和的另一个节目《追鱼》,是表现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的风趣幽默的双人舞,这两个舞蹈节目因场地有限,事先已协商好,为了安全演出,减掉几个较大的托举、腾翻动作。使我没想到的是,演出中演员忠于职守、敬岗爱业、追求完美,一个高难度动作都没减,全部认真地表现出来,迎得到战士们的阵阵贺彩,出现了慰问以来罕见的舞蹈节目反复谢幕还再欢迎动人场面,他们是我军文艺战线上德艺双馨的优秀的舞蹈创作员与演员。 歌唱演员罗文豹、杜桂珍同志演唱的男女二重唱,特别受战士们的欢迎,战士们情不自禁地三次高喊:“再唱一个要不要?”“要!”。戴唯同志的手风琴独奏,王崇海同志铃鼓伴奏,用耍霸?王鞭的方式演奏,逗得战士们笑得前仰后翻。
距离我阵地不远处的越军阵地上有两个班的士兵,我们的锣鼓、器乐,舞声、歌声与笑声,他们听得很清楚,用望远镜可看到演出动态。因当时双方都处于对峙防御状态,暂无战事,双方阵地活动都看得见听得到。
越军士兵在国境线外远看我们的演出,从反面给我们增添了士气豪情,我们的演唱声、乐器声与舞蹈音乐声,通过扬声器更加铿锵响亮,我们的斗志更加高昂,这场有敌我两军士兵观看的不寻常的演出,突显着我党和人民对边防战士的热情关怀;突显着正义之师誓死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决心与意志;突显着人民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优良传统与军队素质。我们作为这支军队的一名中国军人,此时倍感国威军威自豪。
历时两个小时的演出都是在高昂雄壮的氛围中进行的,演出结束时,演员与战士们发自肺腑地共同高唱《歌唱祖国》,歌声响彻山谷,回荡在边境线上。
○沈彬如歌颂九勇士 泼墨挥笔《九骏图》
与国防战地文化服务队到扣林山慰问的同时,还有一支苏州国画院画家沈彬如带领的战地慰问队到达前线。
沈彬如(1915—2008)浙江吴兴人,曾任江省吴门画派研究会副会长,苏州书画研究会顾问,苏州国画院画师,吴门画苑工艺师。
沈老从报纸上读到 6月11日扣林山九勇士英勇击退十倍之敌四次进犯的报道时,衷心钦佩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领土,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沈老说:“我一家三人都在吴门画苑工作。我的心愿引起了全家的兴趣,大家都帮我出谋划策。最后,女儿乐平提醒了:‘爸爸不是擅长画马吗?还是画战马好,战马性情驯良,象征勇士对人民的忠贞;战马形态雄健,象征勇士奔驰战场,所向无敌。’创作《九骏图》的决心就这样下定了。”
《九骏图》,画面由九匹高头骏马组成,昂首天外,放蹄奔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充分展示了他对边防战士的精神气质的真实写照和高度赞扬,深得大家钟爱。
《解放军报》按该报发行量
随报发行大幅的《九骏图》
《九骏图》在全军发行,号召学习英雄事迹、发扬英雄精神,为保卫祖国立新功。
《九骏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拥军新高潮,激发了全民族的团结斗志,实现了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宿愿。党和人民给了他极高荣誉,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曾分别接见了沈彬如,他曾先后被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南京军区、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授予“拥军模范”光荣称号。《人民日报》1981年 7月13日4 版刊登题为《边防九勇士战绩振奋人心,江南老画家挥毫寄深情》报道。
画家沈彬如挥笔画出大幅九骏马图,赠给了“九勇士班”,为更好地永久保护此历史佳作,扣林山三连七班“九勇士班”决定:将原作《九骏图》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事博物馆收藏。
英雄部队保存的大型演出用的《九骏图》是请国防话剧团舞美队队长段庆伟、美术师胡晓钢、赵军按原作临摹复制的。
在拥军高潮中,出现了“九骏热”,凡是画国的大师与学国画的学生,都学画各种风格姿态的《九骏图》,本文选用的是画家杨书华、王迎秋、刘院明、贾永林、孙臣、鸿蒙志等画的《九骏图》。
中央电视台特邀我团录制国庆35周年歌颂作战英雄的民族歌舞。 ”中央电视台策划录制国庆35周年专题中,突出宣传保卫祖国战斗英雄的节目,到昆明军区部队现场拍摄。其中特邀我团在石林录制歌颂英雄的云南民族舞蹈节目,我团以《南疆颂歌》为原本,改编为云南民族舞蹈节目,为中央电视台与全国人民献上新的《南疆颂歌》,受到观众的好评。
撰文:郑 重、张伯雄/图:白 炬、项日槐、邓德英、张 钦 )
202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