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478)
一一穿越时空的呼唤
文:杨忠敏
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央红军自告别江西瑞金,经云贵高原、川西高原,终于踏上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站在岷山之巅,向西远眺,千里莽原,万里雪天,这就是横空出世的昆仑山。 
毛主席以独特的眼光写下了独具风采的著名词章《念奴娇•昆仑》。无疑,这是一首蕴含深邃、意境开阔、韵味隽永、震古烁今、而又耐人寻味的政治抒情诗。
尽管诗评累累,至今仍有诸多未尽之意。甚至显而易见的诗意,而为人不道一一这就是这首词里有关“大同世界”的展望和呼唤。
昆仑山,是中华文化的基因、脊柱。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巜山海经》的迷离叙述,再到当代的科学定位,足以说明昆仑山系是中华民族赖以生息的厚土,也是哺育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横空出世莾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几千年间,几大文明都衰落式微,惟有三江孕育的中华文明,万代不去其脉,万变不离其宗,鸟瞰环宇,尽阅人间春色。老人家以学贯古今的底蕴,以革命家的气概,以诗人的情怀写下如下诗句:安得倚天抽宝剑,将汝裁为三截?伟大的中华文明的特殊性寓于世界文明的普遍性之中。不得不承认,某些文明因异化而滋生出扩张性、掠夺性和残忍性,就因为自损阴德而走向灭亡。中华文化要汲取历史教训,倚天抽剑,自我裁量,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别开生面,立意高远,开阖广袤,独见此番宏图大展一一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留东国”。闭国锁国没有前途,称王称霸没有前途,固步自封没有前途。与世界交流,与世界交朋友。让朋友多之愈多,使敌人少之愈少。帝国意识与昆仑文明的相遇与碰撞,此时此刻已见分晓。昆仑文明若三江奔流,入海入洋,走向世界,容入世界,这就是昆仑文明传递的信息和理念。
诗人回望之后的展望,已经将人们的视野和思绪带入一个广阔而又明媚的境界。诗人在此处又浓墨重彩地勾勒一笔:“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大同世界的理想跃然而出,太平世界的企盼感天动地。诗人的眼光、襟怀、气魄、抱负犹如昆仑山上的雷震滚滚而来,震撼全球。诗言志,伟人之志,穿越时空,撼动古今,映照环宇。
人类经过万千年跋涉,终于迈入信息时代。经历无尽的艰难困苦,曲折坎坷,终于看到全球化的曙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长征路上的呼唤一脉相承,薪火相传。中华文明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中,前人昧旦丕显,后人踵事增华,不断发扬广大。 
不可否认,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与反全球化的抗拒力量正处在白热化的较量之中,进还是退,正在角力。伟人百年政治诉求,不就是一个民族的良知和愿望么?我们应当重温伟人 西望昆仑发出的“当惊世界殊”的召唤,承担起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使命。
作者简介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