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篇:泰 伯
民主的幻想
我们说这一篇讲述的核心是“官德”,而且,这个“官德”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公天下”。因此,开篇第一章就为我们树立了泰伯这个政治人物的典范,并围绕这一中心,重点论述了为政者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及为政的操守、人品的追求,接下来的四章,是通过孔子对其极力推崇的历史上所谓的尧、舜、禹“三代圣王”的道德及其政权形态的评价,对本篇中心意思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进一步表达了儒家 “公天下”的社会理想和企图通过为政者的道德自觉来实现民主政治的幻想。

【原文 8·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巍巍,即崇高、高大的样子;舜,即传说中的圣王。传说远古时代,尧将王位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禹,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政权——夏朝的第一个国君。
与,本意应当是动词“给与”的意思,这里引申为“争取得到”的意思,可当“夺取”来理解。“不与”就是“不是自己争取得到”之意,即“不是争夺”的意思。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多么崇高伟大啊!舜和禹的王位,不是自己争夺得到的!”
“不是自己争夺得到的”哪是靠什么取得的呢?不言而喻,是靠自己的道德获得天下人的拥戴而取得的。 孔子的这句话,应该是针对当时社会混乱,各诸侯国普遍政局动荡,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的现实状况而说的。

现在的问题是,有道德的人就一定能获得统治地位(包括各级治权)吗?当然不是的,必须要有一个能使有德有才者获得为政之权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由圣王尧所开创的政权“禅让制”,所以,接下来的一章就重点赞扬尧的伟大:
【原文8·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尧,是远古传说中的圣君。被孔子极力推崇标榜的“三代之治”始于尧。尧以前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尧的王位又是怎么获得的?这虽无确凿历史文献记载,但从 《史记·五帝本纪》中,我们大约可知,尧的祖先黄帝的王位是从神农氏手中夺过来的。司马迁说,当时神农氏统治日渐衰落,蚩尤氏作乱,轩辕就率领部族帮助神农氏评定了蚩尤氏,后被诸侯(氏族部落)拥立为王,是为黄帝。此后又不断有部落叛乱,都被黄帝一一平叛。现代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尧以前的社会是一个氏族部落社会,部落的首领大约和我们现在看猴子等高级灵长类动物世界一样,是靠“力”的征伐来取得的。黄帝成为部落的首领以后,在王位的继承上实行了“血缘世袭制”,解决了统治权的归属问题,结束了人类为争夺统治权而进行的血腥杀戮的残酷局面,这无疑是人类政治史上的一次文明进步。尧就是靠这个世袭制获得了最高统治权——王位。
前面,我们讲过,世袭制虽然解决了政权的归属问题,但却将天下归于一家一姓所有,并不符合人类的愿望。到了尧的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天下”的愿望和要求更加强烈。尧的伟大,就是顺应了这个潮流,建立了选贤禅让的政权传递制度,将王位不传于子而传给了具有圣贤之德的舜,将人类引入了理想化的“大同”社会。这种政治制度虽然是原始朴素的,但却是真正的民主制度!孔子认为,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而这种进步主要源自于尧的圣德,因此他说:尧,是多么伟大的一位君主啊!并且一连用了“大哉”、“ 巍巍乎”、“荡荡乎”、“ 焕乎”四个形容词来赞美尧的伟大和圣德。
“则”是效法的意思,可翻译成“象……一样”,“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意思是说,自然界最为崇高、胸襟最为博大的就是天,只有尧的圣德才象天一样崇高、伟大。 “荡荡”是形容词,无比广大的意思,“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是说他无比广大的圣德,百姓都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赞美他。“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即:他建立的功绩是多么的伟大啊! “焕”,即光辉。“焕乎!其有文章!”就是说最光辉的成就是他建立的以“公天下”礼仪制度开启了中华文化的文明历史!所以,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多么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最崇高、伟大的莫过于天,只有尧的圣德才象天一样的伟大!他无比广大的圣德,百姓们都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赞美他!他建立的功绩是多么伟大,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又是多么光辉啊!”
这一章集中反映了孔子的社会理想和对民主政治的幻想。在孔子看来,世袭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倒退,礼乐崩坏则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践踏。只有重新构建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公天下”的价值理念,才能拯救春秋的病态社会,结束诸侯攻伐的混乱局面,使天下归于仁道,因此,他才不遗余力的周游列国,鼓吹仁道、德治,自觉担负起了文化复兴先驱者的角色,栖栖遑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作者简介】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