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江电大圆我大学梦
胥全迎
从小就听大人讲:那某某是个大学生呢,真不简单啊……羡慕夸奖之情,溢于言表。
于是,我也觉得,长大后要力争上大学!
我小时候对两所大学有些感性的认识。一所是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何呢?文革前,我们清江市没有大学,我常跟父亲的客车去浦口,这南京气象学院的大门口是进入浦口的必经之路。
我问父亲:这就是大学吧?
父亲说:是的,你能上吗?
我笑着回答:可以的!
望着气象学院的美丽而又神秘的天文观测台,我萌发过长大报考这个学院的念头。
但是又想:这气象台都是在设在郊区,难不成要在这郊区小小的气象台工作一辈子?心里好像又在打鼓……
我老家的堂叔,名振华,是沛县1963年考上名校的为数不多的才子之一,考上的是武汉大学中文系。1967年春天,武汉大学文革闹腾地厉害,振华叔来清江市我家小住。从他那里,我略知些武汉市及武大的一些事。他还说:武大在全国名气很大,武汉风景也挺美的。你以后可报武大。
我动心了,因为武汉长江大桥那时全国闻名,其人民币都印有大桥的图案,应该是很美丽的大城市呀。

就武汉大学吧……
随着文化大革命浪潮一浪高一浪地发展,基本上停课闹革命了。实际上1967年小学毕业时,我们只完整地学习了小学四年级的课程。直到1968年秋才开始初中学习,学工学农斗批修……1970年底,我们初中毕业直接分配了。学习到了多少文化课?我们自己最清楚。
那时候的大学梦离我们远远的,想都不要想。
1970年至1976年,国家实行的是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制度。那名额少之又少,条件限制一条又一条,象我们这样的工人家庭出身的初中生,与大学基本无缘。那几个上了高中后来下放,从农村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的同学,凤毛麟角也……
我们都知道:大学生分为大学本科生和大学专科生。而工农兵学员的学历如何确定呢?1993年国家人事部和教委行文规定:1970~1976年入高等学校的工农兵学员,学制2-3年,已颁发了毕业证书,为大学普通班。进入高等专科学校的,学历自然为大专。这部分学员全国约94万。
1976年初~1980年初我在部队期间,我们全团上千人也就是个把两个高中学历的被推荐上了军校。
虽然不能上军校,自学还是可以的。我写信给我的淮师张玉波老师求援。张老师多方寻找,为我邮寄了两本他的母校——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的有关现代汉语与写作方面的基础培训教材,我自学。但是,紧张的又高强度支配你24小时的连队生活,又能给你留下多少的学习文化的时间呢?
1980年初退伍后,让我这个离开学校十年的初中生去参加高考,无疑天方夜谭。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邓小平于1978年批准建立,于1979年正式开办的属教育部管理的高校。她承载并解决了中国无数有高校愿望,却没有机会参与高考的社会成员获得相关学历的问题。
1982年1月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首开文科(语文类)专业,面向在职人员招生,入学考试合格发录取通知书。学制三年,半脱产。学完全部课程,学满学分,经考试合格,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大学专科毕业证书。这对我们这年龄段的人,简直是“量身定制”。我又燃起大学梦。太好了!
我记得是2月底或者3月初参加的入学考试。因为我的女儿是3月4日出生的。在这前几天,刚刚考过试。
我当时在清江石油化工厂政工科任秘书,那个时候的政工科,涵盖了党委与厂部办公室以及干部人事、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内容。开始,厂里是不同意我去报考的。后来录取通知书到了以后,何寿凯书记出于关爱,提出了每周上学4个半天的方案(那时候是每周六天工作制),既不耽误上学,又能兼顾工作。我高兴得不得了。我永远忘不了何寿凯书记对我的关爱和培养,他是我敬爱的老领导。
虽然说是4个半天,但是,实际上能上2~3个半天就不错了。因为石化厂属市重点骨干企业,各方面要求报的材料很多又很急,所以文字工作量很大,经常加班加点写材料。我有时候还要出差,平时还需要帮助照料刚刚出生的女儿……电大课程只能抽空学,常常是熬到深夜。
那是我一生中最繁忙、最紧张的阶段。
有付出,就有回报。电大课程全部一次性考试通过,1985年毕业,获得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证书,圆了我的大学梦。
在1984年11月份厂里机构改革,我电大还没有毕业,就被厂里提拔为厂办公室副主任、政工党支部书记。如果我是全脱产学习,这个时候有被提拔使用的可能吗?即使能提拔,那时间肯定要推迟。
1993年,江苏电大成立15周年。我当时在淮阴热电厂任党委副书记、副厂长。淮阴市电大选派5名校友前往省电大参加庆祝活动。承蒙校领导的厚爱,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上学时,我们属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清江市电大管理站;1983年地改市后,我们属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淮阴市分校,这一天,我到了位于南京市的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见到了校长,见到了属于我的大学。
1998年,市电大成立20周年,在淮海影剧院举行庆祝大会。其时我已经调淮钢集团任宣传处长。在我的联系帮助下,淮钢艺术团在庆祝大会演出了一场节目,深受学校领导和同学们、校友们的好评,为庆祝活动增了光,添了彩.
2005年,我的女儿从中国矿业大学毕业后,有幸成为淮安市电大(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一名在编的老师,延续了我的电大情缘。
电大的学习,使我们学到了系统的专业知识,一生都受益匪浅。虽然我又先后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证书和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课程班企业管理专业毕业证书,获得副高级职称,被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聘为企业文化特约研究员,但是我依然以电大毕业生为荣。
市电大从东大街都天庙巷迁到深圳路,现在又迁到开发区徐杨路,学校又有了很大发展。
2012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大学,成立新的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继承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衣钵,继续为已经工作或没机会参与高考提升学历的社会人士提供学历提升渠道。
我为母校的成长与发展而高兴。
现在,东大街口的电大教学点依然存在,大门面西而立。我路过时总不由自主地朝里望一眼。因为这里有我们82级、85届电大生一生中难忘的美好时光。
我的大学梦,从美丽开始。艰辛,玉汝于成。
2019.3.12发表于《淮安文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