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锋
昨日,春阳高照,美丽的春色撩起了封开文学协会几个作者的兴趣。因为受疫情防控期间“不宜远游,不宜聚集”的影响,几个文人“骚”客又苦于笔下无题可写,便相约游览县内古迹。
境内名胜古迹甚多,此前,曾在县文联的带领下游览过南丰镇侯氏宗祠,李氏宗祠,金装碉楼,明朝双子桥等等古代建筑,回来后,四十多位文学爱好者对先辈们的智慧更是敬佩有加,有关诗歌、散文等有关作品在省市有关刊物铺天盖地,“狂轰滥炸”,得到了领导和读者们的一致好评。
文人喜欢写,喜欢去刨根挖底,当灵感出现时,“废寝忘食”四个字用在他们身上绝不为过。哦,必须在此声明,我是医生,并非文人,只能算是一个凑数的“兴趣”者而已。
话又说回来,下午三点,文学协会的五个会员手又痒痒的了,决定去离县城十多公里的平凤镇找写作题材。行程从走马里休闲广场开始,欣赏村里的香樟古树群,那些遮天蔽日的古树,经历了五百多个春夏秋冬,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整个树冠又长满了新芽嫩枝,每棵树覆盖着近百平方米的树荫,为村民和游客们遮挡着烈日、风雨。真的感慨,感慨大自然中植物们坚强的生命力。假如它能说话,肯定能创作出一部部原汁原味的乡土历史小说。
游览了古树群,五个人又驱车向平岗村进发,十多分钟后,车进入了平岗街,此时,整个街上正在大规模地重建路面,开车的坚哥只好将车停在街口。大家行走在凹凸不平的街道上,去参观那座见证我们先辈们在建筑史上的奇迹。
“啊,到了,我们先看看碑文吧。”秘书长敏敏开心的小跑几步,脚步停在桥头的碑文前,笑嘻嘻地仔细阅读。看完碑文,照片是免不了的,那是美女们的共性。
绕过石碑,要经过十几米的露天石桥才能进入桥屋(亭),石桥由三条方形长石合成约一米宽的桥面。
“天哪,这么长的石条,这么重的石材,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运过来的?他们要费多少工夫才能凿出这些一样大小的石料?”我们的会员兼司机坚哥赞叹着。
“这座古桥,我曾经来采访过几次,所以也知道一点有关方面的记载…”大姐大坚姐是电视台记者,她一个人先进入了桥屋,坐在桥屋的长木凳子上,一边用那顶有点像葵花的紫色遮阳帽扇着凉风,一边不紧不慢地看着大家,解说着泰新古桥的前世今生。
泰新桥位于广东肇庆市封开县平凤镇平岗管理区新村,始建于明代,据《封川县志》记载:明嘉靖十二年(1534年)由邑人陈时用等募缘修建此桥,桥长十余丈、阔一丈,上覆以亭。
清嘉庆年间(1812年)重建。现桥屋梁底仍有重建时的题记:“大清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十一月十七日王辰日癸卯时东西社众缘信等重建”。
该桥为梁柱式廊桥。桥长10.89米,阔3.4米,桥上有桥屋(桥亭)涵盖全桥。桥屋面阔三间。歇山式屋顶,屋脊饰灰塑卷草吻,脊身看面灰塑浮雕卷草花纹。
该桥屋盖瓦方式为蝴蝶瓦。桥墩为方形短石柱,共4列16根,每列相对于桥屋的各缝梁架,柱顶有媚梁,梁上铺桥板。柱可以穿仿相连,各柱列中穿仿与媚梁之间置蜀柱承接。
石柱脚以较平整河床石垫承,未施斧凿。梁架为抬梁式,结构为“八架椽屋前后乳袱四柱”,乳袱外接挑梁承托檐擦出檐,柱头隐刻圆护斗直接承托擦子,次间梁架比明间梁架增高,以使屋檐形成缓和曲线向两边生成。梁架间以驼峰斗拱承托,上刻如意纹,明间两侧驼峰上雕刻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丹凤朝阳”、“膜磷献瑞”和卷云纹等图案,并铺金描彩,平梁正中置驼峰,驼峰亦隐刻护斗承一斗三升拱,上承三角形枕木和脊搏及顺脊串,题记写在顺脊串下。脊搏截面为圆形,顺脊串砍作腰鼓形,其两端雕刻花纹。
坚姐的讲解头头是道,连坐在桥屋长凳上的几个古稀伯伯也听得入了神,或者,连那些老人也不一定完全清楚这座见证自己和祖辈成长的泰新桥曾经的流年岁月。
“大姐大,邑人是什么?”我摸了摸脑壳问坚姐。
“邑人就是本地人,这个都不知道?嘻嘻。” 坚姐抿嘴一笑,将一口洁白整齐的玉齿给“爆光”了。
泰新桥建筑精巧,造型古朴,桥下部分保持了我国唐宋时期木结构梁柱或桥梁的古制,堪称南粤古桥中之奇葩。
经历过将近五百年风霜岁月的泰新桥,默默地在山村乡野里挺立着,为当地十数代百姓遮风挡雨,防洪渡河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离开时,队友们依依不舍地数次回望着泰新桥,感慨古人超强的智慧,感谢泰新桥默默奉献的精神。
2022.4.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