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苗家木梆
杨进文(苗族)
2021年的“五一”小长假期间,我特意拜访了文学朋友杨光清。他家住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新铺里。相互见面一阵寒暄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爬往其家木板楼上参观农家古物收藏馆。只见林林总总,大大小小有近百样(项)。我对其中那木梆大感兴趣,于是拍了个照片,存入手机。

(杨光清家收藏的木梆)
古时的梆,有竹制与木制的。木制的要大一些,一般由直径20多厘米的榆木或枣木竖直锯开,用凿子掏空中心部分制成的。有的还安上手柄,这种木质木头,坚实而又有韧性,敲打起来声音浑厚,极有穿透力。
“梆、梆、梆梆……”带着节奏和韵味地传向远方,甚至在2华里之内都能听到梆声。
旧时的苗家木梆用途甚广,人们敲着木梆驱兽;打着木梆放牧;老百姓轮流在夜间里打着木梆巡逻院落,防火防盗,并报“平安无事”。
且说敲木梆,是有规矩和节奏的。犹如学校里打的“预备铃、上课铃、集合铃与放学铃”,表示的意思各有不同。敲驱兽梆时,得“从重从快”;打放牧梆时,每连续打三下(次),稍作停顿,以此类推;而晚上看家护院巡查敲梆时,则是“梆梆、梆梆”………(暗示平平、安安)。
见到木梆,我奶奶生前给我讲述过“敲梆驱兽”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解放前,我地不仅有野猪出没破坏庄稼,还有老虫(虎)伤人。在一般的情况下,人可以避开老虫,“井水不犯河水”。但是野猪糟蹋地里的苞谷(玉米)、红薯,田里即将成熟的稻谷,就伤透了脑筋。于是,寨子里的人们联合起来,自制木或竹梆来吓唬野猪。
敲梆驱兽者,一般是男性青壮年。可是,我爷爷被伪保长抓去当“壮丁”了,我家敲梆驱兽之事自然而然落在奶奶的身上。
我奶奶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她与唯一的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里里外外一把手,养家糊口。我家在相距2华里之外靠近山脚的岩鹰边(地名),种了一亩多田的水稻。那几年,每年接近收割季节,就有野猪出没。于是,奶奶勇气百倍,夜间打着灯笼火把,孤身一人,左手持木梆,右手操梆棍,“梆、梆、梆梆”地在岩鹰边猛敲起来,比男人还敲得响亮。每当奶奶将敲木梆的故事讲完了就情不自禁唱起她自编的歌谣:“手拿木梆敲起来,驱赶野猪快离开。木梆声声似哀曲,富人酒肉我‘吃斋’(喻贫穷人家没有荤腥食品可吃)!”
见到了木梆,我还记得岳父大人(张公讳荣峰)曾经对我讲《敲梆驱日冠》的故事:“1945年5月的一天晚上(岳父当时15岁),日本残兵10人从大古山那边窜到我威溪乡杨家铺来了,非常狡猾的藏匿在对门深山中,我与长辈们就使劲地敲打着木梆,像驱逐野兽一样的驱赶日本鬼子。日本兵被吓得屁滚尿流,一直躲在深山里不见踪影,被李井化、肖焕然率领自卫队进行围剿。待到天亮时分,我们配合自卫队不得不点(放)火烧山。烧死日军9人,缴获步枪8条(支),轻机枪一条(挺)。在放火烧山时,有一名日兵迫不及待地从山里逃出来了。此刻,‘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被我身强体壮族叔张如兰一把扭俘。”
其时,大家高兴地唱起来:“手拿木梆敲起来,日军闻梆吓破胆。苗民放火驱豺狼,十有九死残兵败。”
2006年春天,我参与西岩镇江南村(张家寨)农田改造、车渠配套工程时,得知其寨子里的几家养牛户为了省时、省劳力,就联合起来,轮流野外牧牛,只见放牛赶牧者乐悠悠地敲着木梆,哼着民间小调:“手拿木梆敲起来,小曲好唱口常开。山道弯弯赶牛羊,苗家村民喜开怀。”木梆声声,久久地回响在山路上,是多么的悦耳,又是多么令人惬意!
时过境迁。“敲梆驱兽”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事情。但是,那悠远的敲梆声,声声如雷。当年,那梆声驱逐了野猪;那梆声驱赶了日寇,而时至今日,那梆声,成为我砥砺奋进的战鼓声。(2022.4.10)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杨进文作品
作者简介:杨进文(笔名先进文化),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城步作家协会会员。常在《中国绿色时报》、《湖南林业》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