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是有益当代 造福子孙的千秋大业,我们中华民族素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传统道德风尚,历代有识之士,在林业上有所建树者不乏其人。
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非常重视林业,他有一句名言:“为人君 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菜,不可以为天下王。”他提倡奖励人工造林,他注重保护森林,防止火灾。他还主张少建宫室,制止滥伐,限制葬地,少占山林。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 尽人皆知,但秦始皇不烧种树之书。在那次全国范围的烧书运动中,只有几种书不烧,其中就有“种树之书”。
南北朝时期,北魏 孝文帝 取消山泽之禁,给百姓分田植树;宋太宗赵光义,选拔懂种树技术的农师指导种树造林;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农桑为 立国之本,他首创 农桑学校和园林场。这个场 在南京孝陵卫东面,现在还是 有名的风景区;
清朝左宗棠 任陕甘总督时,东起潼关,西到新疆,沿途种植树木,而且布告周知“有毁树者,即军法从事。”
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 也热爱林业。1883年他从美国檀香山 带回来一株酸豆树,亲手种植在自家的庭院里,现在这棵树依然生机勃勃,吸引着过往行人和游客的注意力。
在公开的演讲中,他曾精辟透彻地说:“近年的水灾为什么一年多过一年呢?古时的水灾为什么很少呢?原因就是由于古代有很多森林,现在的人民采伐森林过多,采伐之后不补种,遇了大雨,山上没有森林吸收和阻止雨水,山上的水便马上流到河里,河水便泛滥起来。所以,多种树木 便是防止水灾的根本方法。”同时,他认为 挽救旱灾的根本方法,也是种植森林,而且要造 全国大规模的森林。因此,规定清明节 为植树节.
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 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因为这一天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为了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植树节 是为了保护、倡导人民种植树木,鼓励人民爱护树木,提醒人民重视树木。 树木对于人类的生存,对于地球的生态环境,都是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 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
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和植树日...
大家知道,我国土地面积居于世界第三,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气候也多样多变,南方已是鲜花盛开之时,北方还是白雪皑皑,因此,每当春季到来,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倡导和进行植树活动,北方则根据事情,团省委、团市委、少工委,要求各个县市地级的学校在4月12日这一天,在学校及时召开,团会、班会、队会,大造声势,来增强青少年的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思想意识。因此,有4月12日 为北方植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