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宁县王范清真寺
王范清真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回族镇王东村。该寺坐西朝东,东为道路,南、北、西三面均为群众居宅区。清真寺现存正殿、献殿、南北讲堂。正殿内面阔三间为硬山式砖木结构,透雕斗拱,昂首呈龙首形施彩绘,檐下额、枋比较宽大,有精美木雕饰件。献殿为面阔三间的歇山式砖木结构,有飞檐,额枋上附加透雕彩绘花纹,雀替透浮雕。正间为龙首绕牡丹,两稍间为荷花水禽、缠枝花鸟,四角有垂花柱。正中挂有一匾,楷书“开天古教”四个大字,为清光绪二十八年遗存。南北讲堂为硬山式砖木结构,保存比较完整。

该寺又称王范礼拜寺,始建于明末,具体年代不详。当时仅有瓦房3间,至清初人口繁衍,财力亦及,始新建大殿3间,面积117平方米,为单檐卷棚歇山式建筑,飞檐高举,单挑斗拱,龙脊瓦兽,沥金绘彩,显得典雅庄重,气势非凡。同期还建有南北讲堂、门房各3间,成四合院格局。
清真寺,也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信徒礼拜的地方,词根为"拜倒"的意思,因为穆斯林礼拜时需要拜倒叩拜。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群体的型制之一 。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穆斯林举行宗教功课、举办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动的中心场所。亦称礼拜寺。系阿拉伯语"麦斯吉德"(即叩拜之处)意译。《古兰经》云:"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们应当祈祷真主,不要祈祷任何物"。中国唐宋时期称为"堂"、"礼堂"、"祀堂"、"礼拜堂",元代以后称"寺"、"回回堂""礼拜寺",明代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遂将"礼堂"等改称"清真寺",沿用至今。西北地区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族穆斯林,至今仍沿袭原称"麦斯吉德",或称"哲马尔提"即寺坊)。

伊斯兰教初兴时,未有专门礼拜的场所,只是选择一洁净之处供叩拜之用。622年9月,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迁徙麦地那时,在城东南3公里处的库巴,修建了第一座简易的库巴清真寺。到达麦地那后,才建造一座正式的清真寺,后称"先知寺",营建时穆罕默德亲自参加劳动,随后率众在寺内礼拜。637年,第二任哈里欧麦尔雅下令远征将领,凡开拓一个新地区,首先要在该地兴建清真寺,作为宗教活动的中心。据此,欧太白·伊本·盖兹旺于637~638年在伊拉克巴士拉兴建了第一座营地清真寺,638~639年,赛尔德·伊本·艾比·瓦戛斯在库法城兴建了清真寺,642年阿慕尔.本.阿斯在埃及弗斯塔特(开罗)兴建了非洲大陆第一座清真寺;670~675年欧格白·本,纳菲尔在突尼斯凱鲁万兴建了欧格白清真寺。
从此,兴建清真寺被视为穆斯林神圣的宗教义务和信仰虔诚的体现,哪里有穆斯林,哪里就建有清真寺。后 历经伍麦叶王朝(661~750)和阿拔斯王朝(750~1258),政府拨巨资修建规模宏伟和华丽壮观的寺院群体建筑,使清真寺遍布亚、非、欧各地。据历史学家伊本·拉斯塔统计,891年仅巴格达地区就有清真寺3万多座。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期,埃及亚历山大城及周围地区有l万多座清真寺,致使阿拔斯王朝时期成为清真寺建筑的鼎盛时期。此后伊斯兰国家将兴建清真寺作为宗教制度和国策之一。
清真寺世界上第一个穆斯林礼拜的地方是麦地那的先知穆罕默德的故居,当时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在这里做礼拜,一个相当大的院子,中间只有一座小房屋,是穆罕默德的住宅,院子一边树立着一排枣椰树干做的柱子,在柱子和墙之间,覆盖着用枣椰树叶做的凉棚,穆斯林们可以在凉棚荫影下做礼拜,防止曝晒的阳光,穆罕默德在站在房间的门廊里领导做礼拜。以后清真寺都是仿照这种方式,世界上第一座清真寺是麦加的库巴清真寺,据说是穆罕默德亲自率领人们用四天时间就建成的,《古兰经》中称这座寺是"从头一天起就以虔敬为基础而修建的清真寺"。
清真寺内不得供奉任何雕像、画像和供品,只有围绕的柱廊,中心一个大拱顶,主要的墙要向着麦加的方向,墙中间有一个凹下的龛,叫做米海拉布,是指示穆斯林礼拜方向的。龛中有一座带阶梯的高台,是在主麻日时,为伊玛目站在上面带领诵读《古兰经》用的,叫敏拜尔,诵读古兰经时不得有音乐和歌唱。地下一般铺有地毯,因为穆斯林需要赤脚礼拜。清真寺外面或一进门地方有自来水或喷泉,要求穆斯林净手洗脸后才能礼拜。有的清真寺有木隔壁或隔间,以前是为参加礼拜的领袖防止被暗杀,使他们能在其中礼拜,现在有时作为男女分隔用。以前清真寺不允许女性入内,现在比较开明的国家也允许女性参加礼拜,但一般所有的清真寺都不允许非穆斯林入内,因为他们认为是不洁净的。
清真寺是穆斯林群体的中心,唐、宋时期的"蕃坊"和明、清以来的"教坊",都是以清真寺为中心,聚合周围村庄、街巷和居民点而形成的社区。
每个清真寺在经济上、管理上自成一体,一般互不隶属。有的门宦在某一地区某个寺内派驻"热依斯"(即教主的教务代理人)行使管理,下辖若干寺坊,有的教派有"海乙寺"(即中心寺),下辖"稍麻"小寺,形成较大的教坊。撒拉族地区历史上实行总寺,形成教坊统辖制。唐、宋、元、明、清时期,有的大寺实行"卡迪"掌教制,明、清以来实行伊玛目掌教制,民国以来实行阿訇掌教制,在管理形式上设"学董会",当代则设"民主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寺务、财务,聘请阿訇执掌教务。

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坊,把分散的穆斯林凝聚为自然的整体,成为一个坊的宗教、教育、经济、文化中心,凡有关该坊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经济大事或教育、文化、民事纠纷、婚丧礼仪、欢庆节日等等,都离不开清真寺。清真寺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神圣的地位,成为伊斯兰文化的象征。清真寺的经济主要来自教民的捐赠及亡人遗嘱捐献的地产、房产作为宗教基金,用以支付阿訇、经生的生活费、日常寺务的开支和节日的用度。
王范清真寺始建于明末,寺内现存古碑两通:“清真义田四至碑”立于中华民国五年即1917年,“创修南讲堂碑记”立于清末。整体建筑结构稳妥庄重,富丽堂皇,是一座十分罕见的清真寺。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