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张氏出清河】系列文稿三
华夏张氏源自“清河”考辨
本文导读:中华张氏源于上古时期。由于年代久远,对于如何起源等问题,相关的文献有着不同的记载。本文依据已有的历史资料,试图对一些问题作一厘清:对玄嚣青阳和少昊青阳进行了辩析,认为挥公不可能为“青阳之子”,同时也指出了“青阳生挥”错误的由来;从历史学、谱牒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证,综合考证了挥公的封地青阳即是河北省清河县一带;同时也简单归纳了作为祖源地的清河从郡望发展为张氏共望的历史。
关键词:挥公 张氏始祖 青阳 清河 祖源地
张其伟
华夏张氏,历史悠久,起源于远古传说时代,现为中国第三大姓。根据各种传世的张氏族谱记载华夏张氏的始祖为黄帝第五子挥。挥因发明弓矢,被黄帝赐姓“张”,国封“青阳”,即以今河北省清河县为中心的地区。自古以来,广大张姓族人皆以清河为华夏张氏的祖源地;东汉以降,郡望盛行,“清河张”为诸多张姓郡望之首;唐代中期,“清河”又被广大张氏族人尊为“共望”。清河作为华夏张氏始祖挥公的始封地,作为华夏张氏的族源地已经成为众多张氏族人的共同心理的认知,是华夏张氏族人心目中的圣地。但因为上古历史过于久远而又缺乏系统文献记载的缘故,关于挥公的身份和“青阳”地望的具体位置的文献记载存着一些争议,在此笔者将通过文献考辨证明挥公为黄帝之子,“青阳”即是清河。
一、张氏始祖挥公身份考辩
关于华夏张氏始祖挥公的身份,有两种说法:一说挥为黄帝子(即挥公为黄帝第五子);一说挥公为黄帝孙(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那么挥公究竟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孙?史料文献与传世张氏族谱又是如何记载的?如何来正确区分这些史料中的不同的记载?让我们通过耙梳史料来还原历史的真实。
1.挥公身世考辩
挥公是远古传说时期的英雄,黄帝第五子,是华夏张氏的得姓始祖。《世本·作篇》记载“挥作弓,牟夷作矢”,汉宋衷注“挥,黄帝臣也”。
唐之前的史书皆认为挥为黄帝之子。东汉末年应劭著《风俗通·姓氏篇》记载“张氏,黄帝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唐天宝年间的《唐右龙武军大将军张登山墓志铭》记载“其先轩辕第四子,……,从居赵地,世为冠族”。唐武宗李炎会昌四年(公元817年),湖北蕲春县宽公系百忍堂《张氏族谱·宽公始修源流序》:“吾族原姬姓。自黄帝轩辕第五子挥,善制弓矢,命为弓正,主祀弧星,赐姓张氏,因国于青阳,故封青阳王。”始修于唐代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的巴县云篆山石马乡《张氏族谱》:“张本姓姬,出自轩辕黄帝第五子也。三妃彤鱼氏生挥,始造弓矢,正主祀弧星,赐姓张氏。”
关于挥公的主要事迹主要有三:其一,创制弓箭;晋代张勃《吴录》记载:“挥观弧星,始制弧矢。”《隋故贵乡夫人张氏(妙芬)墓志铭并序》记载“华胄承姬,挥弧命氏”。唐燕国公张说所撰《唐赠丹州刺史先府君神道碑》有“张祖曰挥,帝轩(轩辕)之胤(后裔),肇勋弦木,锡姓上矣”。《仓曹张休光墓志铭》有“昔挥为弓正,初开得姓之源。”其二,在涿鹿之战中射杀蚩尤;成书于金大定年间的《后土宝卷·禘祖经》对此有详细记载。挥公在在涿鹿之战中射杀蚩尤的故事河北、山西一带民间广为流传。在河北、山东等地的旧俗中张氏族人去世后棺木上须安放一张弓和三支箭以纪念祖先功绩。其三,黄帝合符于釜山,北方荤粥(xiǎn yǔ)族偷袭后山祖庙,姬挥与荤粥大战于洛平川外,射断了荤粥的帅旗荤粥大败。
此外还有大量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墓志铭和传世张氏族谱明确记载挥公为黄帝子,天下张氏皆出自挥公。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上述文献足以说明挥公为黄帝子,是中华张氏的得姓始祖被天下张氏所认同是有道理的。
最早提出挥公为“黄帝之孙,青阳之子”的说法的是唐代元和年间的林宝的《元和姓纂》,其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后经欧阳脩《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郑樵《通志·氏族略》所沿袭影响很大,但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首先,《元和姓纂》成书非常仓促“吉甫以命宝,二十旬而成”。仓促成书的《元和姓纂》对唐人世系的记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对唐之前的氏族世系记载错误很多,对此历代考据大家早有指出。其次,《元和姓纂》在流传过程中确实很多;黄伯思《东观馀论》称得富弼家本,已阙数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称绝无善本,仅存七八。
关于《元和姓纂》中“张氏,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的说法有人认为最早出自《世本》,但事实上是出自《世本》秦嘉谟辑本中“己出少皞”词条的注释,而不是正文。该注释明确说明来自“《秘芨新书》引《姓纂》”。《世本》的张澍辑本的记载却是这样:“挥作弓,挥自黄帝子也……挥以弧矢命世。”明显与秦嘉谟的辑本有矛盾。因此以《世本》秦嘉谟辑本为依据而认为挥公为黄帝孙是不可靠的。
《元和姓纂》因为是官修姓氏著作,影响巨大,后世许多姓氏著作沿袭了《元和姓纂》的错误,使人们对张姓始祖挥公的身世的认识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2.挥公与“青阳氏”关系考辨
仅从《元和姓纂》的角度分析“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是不可靠的,论据显然也不充分。我们还有必要弄清楚“青阳生挥”中“青阳氏”有关史料记载。
(1)“青阳氏”考辨
《山海经》、《史记》和《大戴礼记》都记载了玄嚣青阳为黄帝正妃之子。而《国语》却记载了两个“青阳”:其一为玄嚣;其二为清(或作契)。
《山海经·内经注》:“黄帝有熊氏,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纍祖。产青阳及昌意。”
《史记·五帝本纪》: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
《大戴礼记》卷七载:
“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国语》关于“青阳氏”的记载却出现了两个青阳:
“同姓为兄弟。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別为十二姓。
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 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黃帝,故皆为姬姓。”
《国语》记载的“青阳”有二,其一,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其二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黃帝,故皆为姬姓。孔广森的《大戴礼记》补注:“《三统历》曰,少昊曰清,清者黄帝之子清阳也。是方雷氏所出己姓青阳也。……。嫘祖之子,是姬姓青阳,即玄嚣也。也别己姓青阳为少昊,姬姓青阳即玄嚣,至为明确。其说亦有所本。姬姓青阳,即玄嚣,是帝喾之祖,与黄帝同姓。”
此处把《国语》中两个青阳解释的很清楚,玄嚣,黄帝与嫘祖之子,是帝喾的祖先,姬姓青阳与黄帝同姓;少昊曰清,也就是己姓青阳,也是黄帝之子。
(2)少昊青阳氏与玄嚣及帝挚之间的关系
“少昊”又作“少皞”,少昊不是黄帝族,而是东夷族鸟夷的首领,东夷族起源于河北燕山山脉一带,东夷族和西羌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华胥氏是华夏族最早的起源,西羌族的始祖为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东夷族的始祖是太皋氏和少皋氏。太皋氏情况比较特殊,太皋氏属西羌族团,他们由甘青高原最早迁到燕山、泰山一带,与当地的原住民结合,一部分演变为东夷族团,另一部分仍属于西羌族团下。“所以说从祖源的角度看,西羌族团和东夷族团是同宗共祖的双胞族。”
关于少昊青阳,《国语》记载是得姓己姓的“青阳”,东汉的张衡亦认为清即青阳也。黄帝平定蚩尤之乱后,任命自己的儿子清为鸟师(少昊)部落的首领。
《世本·氏姓篇》有关己姓的记载:
“巳姓,出自少皞”(《左传》昭公十七年《正义》)、“莒,巳姓。自纪公以下为巳姓。”(《左传》隐公二年《正义》)
“巳姓,出自少皞。(《左传》昭公十七年《疏》)莒,嬴姓。自纪公以下为巳姓。(杜预《氏族谱》,见《左传》隐公二年《正义》)”(雷本,第46页)
“己姓,出自少昊。(《左传》昭公十七年《疏》)莒自纪公以下为己姓。(《氏族略》、《左》隐公二年《疏》)”(张本,第50页)
“莒,纪姓。(隐二年《疏》云:“《世本》自纪公以下为己姓。”(王本,第22页)
《左传》昭公十七年杜预注原文为“少昊,金天氏,己姓之祖也。”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己,音纪,又音祀。”结合上述文献,“己音纪,故王谟本径谓‘莒,纪姓,’‘己’字又有祀音,祀、巳音同,故转写为巳”。由此,《国语》记载的己姓青阳和“己姓出自少昊”与“少昊,金天氏,己姓之祖也”相对照,己姓青阳,就是清,也就是少昊金天氏,已经是非常明显了。
将少昊氏、青阳氏和玄嚣联系在一起的人是东汉的皇甫谧。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
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
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将少昊、帝挚、青阳、玄嚣等同一人,认为少昊帝,姬姓,名少挚,字青阳,少昊即玄嚣。皇甫谧的说法与《国语》、《史记》记载均不吻合。此处的错误非常明显:其一,玄嚣是黄帝正妃西陵氏嫘祖之子,而非女节之子;其二,少昊是帝名,青阳是地名、部落名、氏族首长称号,同时还是春天的代称,少昊帝绝非一人,青阳氏也绝非一人,而历史上肯定存在不止一位青阳氏。
为了弄清楚其中的关系,在此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其他文献。《世本》记载:
“少昊,黄帝之子,名契(或曰清)字青阳,黄帝殁,契立,王以金德,号曰金天氏,同度量,调律吕,封泰山,作九泉之乐,以鸟纪官,”东汉宋衷注解,“青阳即少皞,(玄嚣青阳,即少昊也。本纪索隐)黄帝之子,代黄帝而有天下,号曰金天氏,少皞氏身号,金天氏代号也。”
袁珂《山海经校注》大荒东经注云:
“少昊名挚,古挚、鸷通,则此百鸟之王而名‘挚’之少昊,神话中其亦挚鸟之属乎?”挚鸟是少昊氏的图腾象征。《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皋鸡。”注云:“鸟有文彩者,皋鸡似凫,冀州谓之泽特也。”
《逸周书·尝麦解》:
“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蚩尤被任命为少昊部落的首领。
“乃命少昊清司马(孙诒让《周书斠补》疑‘司马’当作‘始为’)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今不乱”。
质、挚古通(《考工记 ·函人》郑注),在这里应读鸷。《慧琳音义》卷三二“鸷鸟”注引《通俗文》更称:“挚, 鹫之类,鹰鹯之属也。”少昊名挚,即鸷,正与其统领鸟师的地位相称
上述记载说黄帝升仙后少昊青阳代黄帝而有天下。如果此处的“青阳”指的是玄嚣,则与《史记》所记载的“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不符,显然玄嚣并不是少昊。对此东汉的宋衷作了这样的解释:
“太史公书,玄嚣青阳是为少昊,继黄帝立者,而史不叙。盖少昊金德王,非五运之次,故叙五帝不数之也”。“史记五帝本纪索隐,三代世表索隐引同,无而史不叙四字,也作耳。”
宋衷认为少昊金德王,非五运之次,所以五帝本纪不作记载。这种解释与司马迁“疑则传疑,信则传信”的著史原则是相违背的。
张澍依据司马贞作了按语:
“宋衷云,玄嚣青阳,是为少昊,继黄帝立者,今此纪下云,玄嚣不在帝位,则太史公意玄嚣非少昊明矣,而此又云玄嚣是为青阳,当是误也。”
可见,张澍认为司马迁之所以记载“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而不记载少昊青阳继黄帝而立,是因为司马迁不认为玄嚣是少昊,少昊青阳继黄帝而立是不可靠的,玄嚣为少昊青阳的论点是错误的。同时,《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以黄帝之妃“嫘祖生昌意及玄嚣,玄嚣,即青阳也”。索隐说“青阳非少昊”已经明确说明了青阳是姬姓,玄嚣青阳并不是少昊青阳。
3.对“挥为黄帝之子”说的肯定
经过上述辨析,我们可以确定黄帝子中有两个青阳:
其一,为姬姓“青阳”;姬姓“青阳”为玄嚣,为黄帝嫡长子,(玄嚣)青阳降居江水(有说曰“江水”为“泜水”之误,在此暂不作分析),不在帝位。玄嚣之子曰蟜极。因此《元和姓纂》所记载的“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不成立。“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产生的原因,应是将《山海经》中的“般”和《世本》中的“挥”混为一人的缘故。《世本》记载“挥作弓”,《山海经》记载“少皞(少昊)生般,般是始为弓矢”,《荀子》有“倕作弓”,三者中般和挥生活的年代较为接近,因此后世附会出了“挥为青阳氏第五子”的说法的。
其二,为己姓“青阳”;己姓“青阳”名清,名挚(或为质、契),黄帝赐姓为“己”,为“己姓”始祖。蚩尤战败后,黄帝任命清为鸟师(少昊)部落的首领,统领东夷,即少昊“金天氏”,又称“朱帝”、“白帝”、“西皇”、“穷桑氏”、“空桑氏”,在位84年,寿百岁崩,其后代郯子国尊为高祖(《春秋》),后人尊为祖先神帝。少昊青阳之子有:重、该、穷奇、般、昧祖等,其中并没有挥,可见挥并非少昊青阳之子。综合《世本·作篇》中的“挥作弓”、宋衷所注的“挥为黄帝臣”;刘向《列仙传》所记载的黄帝神弓“乌号”射杀蚩尤的事迹,《元和姓纂》“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不能成立。
汉应劭《风俗通义》有佚文“姓氏篇”:“张王李赵,黄帝赐姓也。”但是有学者认为应劭说法的不足为证。但宋代史学家罗泌在《路史》已经论述的也清楚了:
“胥臣曰: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为姓十二,姬、纪、祈、酉、滕、箴、任、苟、釐、佶、儇、依,盖皆以国而为氏。尝考之古之得姓者,未有不本乎始封者。其氏于事者,盖寡矣。而姓书氏谱一每为之曲,说至有弃其祖之所自出,又牵异类而为之,岂不悲哉!
余述路史,又起国名记而后天下之氏姓始大定矣。且以张王李赵易类是谋,谓皆黄帝之所赐姓,而世莫详焉,姓书则谓王出灵王,李因老子,张赵始周之中世,而乃不知商有李徵,夏有赵隐,王倪在唐尧之代,而张若者,黄帝之臣,黄帝子挥亦封于张,西广洞酋汔今惟此四姓为雄,《易》《传》之言未为无本而姓,书之不足证类,盖若斯,嗟乎!万姓同本,而岐其枝,百川派别而宗于海,君子之欲求其祖之所自出,舍路史国名记何以哉!”
综合上述文献,中华张氏的氏族挥公为黄帝子是应当肯定的。两个“青阳”与挥同为黄帝之子,是兄弟关系。“青阳生挥”的说法应该是将弓箭的发明权归于般造成的。
二、河北清河即青阳
“青阳”除了指人名,还是春天的代称和地名,而且地名出现应当早于人名。挥公因发明弓矢,被黄帝赐封于“青阳”。无论是挥公被赐封“青阳”,还是“国于青阳”,都表明挥公与“青阳”有着不解之缘。
1.上古时期的清河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东部,河北平原东南部,冀鲁两省的交界处。上古的青阳就是河北清河为中心的一带地区。
在上古时期清河处于邢台大陆泽东的二级阶梯上,非常适合古人类的生存。
邢台大陆泽周边各县市区非常适宜古人类的生存,因而这里文化遗址众多,既有仰韶文化遗址,也有龙山文化遗址,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丰富,具有遗址面积大,出土文物多,文化层深厚的特点,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张山江先生在他的《追寻大陆泽》一文中说:“河北大陆泽,是其荦荦大者,较小的薮泽沮洳不胜枚举。在低隰的平原中每有突起的孤丘,往往成为人们的聚居之处。这就是尧山、茅山为什么是尧建都之地、又是商族之源、最早产生一定规模的商品交换的原因。”环绕着大陆泽形成了诸多的早期人类文明遗址,上世纪80年代杜村遗址就是其中之一。杜村遗址证实了远古时期清河的土地上已经有中华早期文明的存在。
1980年在清河县的杜村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和早商文化遗址,距今天约在5000——7000年以上。1989年9月,在该处出土了多件文物,其中,石器有石斧、石镰、石钺、青石斧、青玉佩等;骨器有骨质甲片、骨镞、骨簪、鹿角化石、贝币等。另外,还有青铜器类文物,有双翼园铤镞、横栏直内戈、虁纹平底爵、虁纹直耳分档三足鼎、虁纹觚、虁纹平底三足斝等。根据青铜器的出土,“杜村遗址(商代)”于1993年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河作为政区名,地名出现较晚,其郡治为青阳。春秋时期为晋国地。战国时为赵国辖域。秦置清河郡,《汉志》曰:“清河郡,高帝置。”《嘉靖广平府志》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治在清阳县,即今清河县地),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但据北大辛德勇教授考证清河郡的设置在秦王政十四年,郡治在青阳。后世遂将“清河”与“青阳”混用。
2.族谱记载
历史上认同张祖源地为“青阳”和“清河”的族谱数不胜数,多达万部以上,现将文献价值较高的族谱记载简要列举如下:
唐代的巴县云篆山石马乡《张氏族谱》:“张本姓姬,出自轩辕黄帝第五子也。三妃彤鱼氏生挥,始造弓矢,正主祀弧星赐姓张氏,封青阳王,居尹城。”
唐代的湖北蕲春县宽公系百忍堂《张氏族谱》宽公始修源流序:“吾族原姬姓。自黄帝轩辕第五子挥,善制弓矢,命为弓正,主祀弧星,赐姓张氏,因国于青阳,故封青阳王。”
明永乐年间张君绍在闽南《张氏宗谱·序言》中的记载:“余固痛念祖庙之不可失,苗裔之不可疏。传至耄耋老成,及搜久远遗,又各执宗谱之序以对,凡星宇之下,无非清河公之派衍也。”
明代的两部影响巨大的《张氏统宗世谱》也明确指出了挥公的封地青阳就是秦汉时的清河郡。
湖南省图书馆收藏的善本《张氏南轩族谱》记载:“吾族本黄帝后裔,始祖为弓正,封清河,赐姓张,此郡所自始也。”
清道光九年抄录“积庆堂”内张氏流传征略世系“云:“张氏出自清河郡。黄帝第五子主祀弧,号为张氏,由来已久矣。”
世张资讯与文化发展委员会委员张华封先生致力于研究张氏文化多年,他曾在国家图书馆遍查张氏族谱三个月,得出的结论是“张氏宗谱及祖出的,绝大多数自认祖(始祖或始迁祖)出清河。因此清河为天下张氏宗亲所景仰。”
3.姓氏专著记载
诸多的姓氏著作记载也记载清河为天下张氏的祖源地。
记载张氏起源地的著作有:宋代的《百家姓考略》、 元代《氏族大全》、 明代杨明信《姓源珠玑》、 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 明代李日华的《姓氏谱纂》、 明代傅作兴《文竽汇氏》、 清代的熊峻运的《氏族笺释》。
作为姓氏专著,这些著作的开篇都提出的是各姓氏的得姓之地,这些著作中涉及张氏,皆以“张,清河”或“张,清河郡”冠首。有人认为“清河”或“清河郡”只是指的是郡望,其实不然,一则张氏有着诸多的郡望并不只是清河郡。二则姓氏著作当然是要把姓氏的发源地指出来。三则但是到了北宋后清河已不再是郡治,成为贝州,明代又降为清河县。因此综合考虑,以上诸多文献提出的“清河”和“清河郡”为张姓得姓之地。可以说以上诸多的文献皆认可张姓的祖源地为清河。
4.古天象学的证据
“弓力千钧东风劲,长空万里北斗明”。这幅广泛流传于天下张氏族人,并镌刻于各地张氏宗祠的楹联把张氏与弓箭、星象的紧密关系昭示给了后人。
古青阳最初不是指“清水之阳”,而是星象对应的方位,青阳是弧矢星对应的地方。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的《巴郡太守张纳碑》“其先□□之胄,立姓定氏,应文天象”。 北魏正光二年的《张猛龙碑》记载:“盛蓊郁于帝皇之始,德星□□曜像于朱鸟之间。”“氏焕天文,体承帝胤”。《张猛龙碑》的“氏焕天文”就是与张姓的姓同名的星宿张星在天空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和《张纳碑》“应文天象”就是张姓与天上的张星相应。唐天宝九年《唐司仓参军张贞眘墓志铭》记载:“天之张也,朱方列星之位;地之张也,黄帝少子所封。天宝十三年《张毖墓志铭》记载:“自黄帝之子能弦弧张罗,世掌其官,国以为氏。”天宝十四年《唐右龙武大将军登山墓志铭》记载:“其先轩辕第四子,受封关内侯,从居赵地,世为冠族。”
挥公观弧星,始制弓矢,弧矢星,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弧矢是中国古代星官之一,属于二十八宿的井宿,意为“(射天狼的)弓箭”。它位于现代星座划分的大犬座和船尾座,含有9颗恒星。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挥看到了“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宋史·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苏东坡在其《江城子》一词中著名的“西北望,射天狼”,指的就是位于天狼星西南方的弧矢星,“邢”通“井”,《易经》曰“井,德之地也。”以涿鹿为坐标核心,邢台对应的是井宿,青阳对应的是弧矢星。古代的天文学也指出了青阳为清河县。
5.古东张国为清河
关于古代的张国,东张亦为清河。东汉学者王符《潜夫论·志氏姓第三十王》:司邑闾里,无不有张者。今河东有张姓,西张城,岂解张之祖所出耶。”张华封先生认为今山西省西南部古汾州之地西张城,考证为古张国,为挥公受封之地。西张城为解张之出,解张也是起源于挥公,因此西张城不可能是张姓的祖源地。
罗泌的路史中记载了黄帝之后出自姬姓的小国有26个,其中有两个张国,一是解地张国,另一个是冀州东张国,赵杰认为它们不过是春秋和汉代的两个侯国,而决不是远古时代张姓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张华封认为晋张为今山西西南部古汾州之地西张城,就是古张国,是挥公的受封之地,赵福寿考证清河与任县相距很近,应为古青阳国之范围,所以应是挥公得姓之地。
关于解张说,解地张国是张姓的流而不是源,在此不作分析;南郑在今陕西的汉中,也不可能为张姓发源地,东张说在此展开论述:王博先生的《张氏以清河为族源地的文化渊源》一文中,论证了东张国为清河,大致内容如下: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先秦之前的邢台,中部为大陆泽,范围为北到宁晋,西至隆尧,南近南和,东临清阳,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湖泊。《史记》记载大陆泽南半部被汉高祖所封的五个侯国:广阿侯任敖(隆尧)、任侯张越、张侯毛泽、青阳侯王隆(清河)、南宫侯张敖所包围。张侯毛泽和青阳侯王隆的侯国位于大陆泽的最南端,因此这一片水域也被称为“张家泊”。《嘉靖广平府志》记载“张县在广平府东北”。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古张国并不在任县,而是在南和以东和青阳县相邻,即张县和青阳县都是古张国的一部分。
张氏源自上古青阳,在西周时期为古张国,汉代为清河郡治在清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清河县。可见数千年来张姓的族人认同河北清河为张姓祖源地,这个事实是被汉代以来张氏墓志铭,张氏家谱、族谱、宗谱牢记在案,铭刻在心。张姓祖源地是清河,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一种对清河张姓祖源地的情结。
清河为张氏的发源地与祖源地,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依据,对于上古时期清河地理状况,族谱,古代的天文学,姓氏的专著等现有的资料,我仍然可以从中得知张氏的祖源地为清河是无疑的。
三、河北清河是中华张氏祖源地和郡望之首
1.清河张氏的起源
挥公封国于青阳,张姓家族历经数千来的繁衍生息,族群不断的壮大,分布的范围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名人辈出。最早的是在西周时期影响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以孝友著称的张仲;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张氏人物已经较多的见于史籍,著名的有晋大夫张老、晋侯解张及魏国张仪。张君臣,张骼、张趯等人,战国末年,秦汉之际,张姓著名人物以张良、张耳、张苍、张说、张欧等人。西汉时期的名臣张良、张汤。
作为祖源地的清河(清河一带),清河张氏历代多显官名流,两汉时有传鲁诗的张长安、张游卿;传伏生《尚书》的张生、张山附;传施氏易学的张禹、京房易学的张鲂,均应属于清河张氏。
三国时有博士张揖,北魏时有籍贯清河的儒将张彝,张彝祖父张准之、父张灵真均仕北魏,张嵩、张晏,仲瑀子张台也都是北魏显官。
自北魏至北周,清河张氏名垂史册者有张谠一门、张烈一门,以及大天文学家张子信、大数学家张丘建等。
赵福寿认为张歆弟张协之子张岱可能出于叶落归根的考虑,奉祖祀把家从河内回迁到了张姓祖源地清河,需要明确的是,张岱这一支张姓,是清河张氏众多族脉的一支,张岱的回迁清河为清河成为天下张姓的第一郡望奠定了新的基础。
2.清河张氏郡望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我国春秋至隋唐时期,“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具有全国范围影响的名门大族,意指郡中望族。现今也指某名门大族最初的聚居地。
有关张姓郡望,历代史籍对张姓的郡望列举不一,其中以《元和姓纂》列举得最多,达43个郡望;《广韵》列举的郡望有14个。但总的来讲,张姓郡望主要有26处,清河郡望名列诸望之首。
秦汉时期的清河郡,郡治清阳(今河北省清河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县、临西县、威县全境、枣强县。南宫市、故城县各一部分,以及山东省夏津县、武城县全境及临清市、高唐。平原县一部分。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治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东南)。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
清河郡之所以成为诸望之首望,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清河为张姓祖源地,清河郡位列众多郡望之首,不仅是清河张氏名人辈出,既张姓族人对祖源地的一种文化认同,也是对始祖挥公的尊重:因为世人皆知中华张姓得姓祖挥公,清河是其得姓之地;再者,天下张姓各宗派的谱牒中,除记述本宗派的播迁祖外,总不忘记得姓祖挥公之圣德遗风,标注源于清河。这固然是宗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反映,同时也是张姓族人的共同记忆。这就是清河郡比其它郡望更具盛名的原因。
第二,清河郡张氏强大的政治力量,强化了清河郡的地位。
秦末,张耳被武臣任命为赵相; 项羽又封张耳常山王,理信都,辖恒山、河间、钜鹿、清河四郡;汉高祖封张耳为赵王,都于襄国(在邢台县境内),下辖清河、河间、邯郸、钜鹿、恒山五郡。
西汉富平侯张安世家族,地位显赫,其家族与留侯张良家族为同族。封地也在清河郡及周边。张安世的父张汤在汉武帝时期任御史大夫。张安世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生性谨慎,以父荫任为郎官。汉武帝时,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汉昭帝时,拜右将军兼光禄勋,以辅佐功封富平侯。汉宣帝时,累官至大司马卫将军、领尚书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以为官廉洁著称。其侯国在今山东平原县一带。东汉光武帝即位后改封富平侯张纯为武始侯。张安世家族九世封侯,武始侯封地是富平侯的一半,在武城县(旧址位于今河北清河县境内)。
西汉张良嫡系。张良子不疑,袭父封,后因参与谋杀楚国旧贵族,被削侯爵,家道中衰。不疑之子张典,字存敬,文帝时为清河太守,于是回迁清河祖源地,典公遂居清河里仁乡孝节坊。典公子张默,汉文帝时官御史大夫。张默子张金,汉景帝时任大司马。此支系留侯张良嫡系。
第三,唐朝时期,清河张氏再次显赫于世。张文瓘、张锡就都是清河张氏皆为宰相。张文瓘之兄张文琮官至户部侍郎。张文瓘和他的四个儿子张潜、张沛、张洽、张涉,父子兄弟五人皆至三品官而有“万石张家”之称。张文琮共二子,即张戬、张锡。张戬官至江州刺史。唐代著名诗人张祜、张玭、张众甫、张固等也都是清河张氏子孙。
张氏郡望以清河、范阳、南阳三望社会影响度较高,尤其以清河张氏为最。因为清河既是张姓祖源地,又是高官显宦的故乡,所以到了宋代清河郡望又被各支张氏尊为共望。元末明初,洪武年间流传的《千家姓》,直接称“清河族”,其他的张姓的郡望的影响已经完全看不到了。
四、结语
张姓作为古老的巨族大姓,源于上古时代挥公,清河是天下张姓的祖源地,已经成为天下张姓族人的一种共识,一种文化的认可,一种身份的认同,已经融入中华张氏的血脉当中。“天下张姓出清河”是数千年来张姓族人凝聚起来的共识,是张氏先祖维护亲族和睦思想的核心体现。我们不能随意否定这个共识,因为它承载着每个张姓族人的记忆,也是每个张姓族人的情感所属。正如尽管没有足够的文献考古证据,但是没有人可以否认黄帝和炎帝的存在一样。否定这个共识无疑是数典忘祖。
挥公生活的时代在远古传说时期,距离现在年代久远,其事迹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所以资料相当的匮乏,而且各种资料本身也有冲突,因此仅靠考古、文献资料是无法解决挥公到张仲之间1000多年张氏历史的空白。这也给后人探索祖源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是“天下张氏出清河”这一共识深刻的烙印在普天之下张氏族人的心中。四川的张远谋先生认为:“人类探索祖源的能力是有限而非无限,特别在有史无文和缺乏考古新发现的条件下,唯有已经形成的共识基础才是真正的权威文献,与之相悖的一切观点仅仅是各执一词的学术观点。”任何妄图改变“天下张氏出清河”这一共识的做法,必将损害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张姓族人对祖源地的皈依情感,造成张氏族人的族群族源认识的混乱,乃至族群的分裂,这对张姓来讲斯诚痛哉!
最后,后人修谱时不可埋没前人的苦心,不能“饮水忘源”。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指出“前人纂录,具有苦心,后人袭其书,而不著前人之序例;或仅存序跋,而不著前书之义例如何,则几于饮水而忘源矣。”本文正是本着上述主旨,从已知的文献和族谱的记载中来进一步考辩这一历史,来捍卫这一共识,从根本上维护宗族的团结。
作者简介:张其伟,河北清河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学历,历史学硕士。现为河北省清河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城市发展史、学术思想史、社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