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送别》与李叔同
作者:炳玉君
朗诵:大梅

一首《送别》唱百年,经久不衰今依然。一字一句一幅画,一腔离愁盼聚欢。
1983年,电影《城南旧事》开始上眏,从此《送别》这首电影插曲在演唱会上,在朋友的聚会上,在校园歌曲大赛上,在大街小巷唱响。那歌词中撞击心灵的真情流露,在人的心中生成无限的惜别寥寂忧伤,在人的心中生成别离后再相逢的渴望。
《送别》是李叔同1914年填词于上海,为送别挚友许幻园所作。歌中唱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短短数句写尽人生悲欢离愁。

每每听李叔同这首经典之作,每每唱起这首歌,脑海中就出现离别的画面。
长亭、古道、芳草、柳笛、一壶浊酒,这是一首歌,这是一首诗,这是一幅画,这是同挚友别离的一腔真情抒怀。我几乎搜遍中外所有送别的歌曲,唯有李叔同这首《送别》当属歌中经典之唱。《送别》这首歌不管现在和将来,永远是无法超越的歌中经典。
所有人都通过《送别》这首脍炙人口的歌知道了李叔同,但是又有谁知道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新文化的先驱、中国话剧开拓者之一那?就像都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篇《岳阳楼记》名著扬天下的范仲淹,又有多少人知道范仲淹是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武双全的一代名臣那?就像都知道唐朝诗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王维。一首写阳关的诗词,千百年来无数的墨客文人都走进阳关,有无数人去寻找阳关遗址而万千感慨。又有多少人知道王维不但是著名诗人,而且是擅长水墨山水派画的名家那?

今天,让我们轻声唱着《送别》这首歌走近李叔同。去感受李叔同的诗,李叔同的歌,去感受李叔同的人生传奇。李叔同是歌者,他的代表作《送别》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每次听这首歌,每次唱这首歌,心中都是那样的百感交集。《送别》意义深长,是文化和音乐的完美结合。《送别》感情真切,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深沉感叹。《送别》是作者的人生感悟,也感动着陌生人。人世间的事本无常,花开花又落,潮起又潮平,生死无常。李叔同说:“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送别》如一杯清茶,淡中有香,香中有情,情中装着悲欢离合。《送别》虽充满了离愁,但又藏着人生哲理。李叔同又是一位诗者,一生挥毫写下了三十多篇经典之作。许多诗句都成为后人喜欢读 经典格言。如;“春风吹面薄如纱,春人妆束淡如画”。“愿将天上长生药,医尽人间短命花”。“千秋功罪公评在,我本红羊劫外身。自分聪明原有限,羞将事后论旁人。“一霎光阴,底是催人老。有千金,也难买韶华好”“杜宁声声归去好,天涯何处无芳草”“晚帆轻似箭,落日大如机。风倦旌旗走,野平车马驰”“劝君莫把愁颜破,西望长安人未还。”等等。李叔同的诗 句句经典,字字有音,行行清新,段段哲理。读李叔同的诗,从心中真实的感到每一首都是那样的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

李叔同,中国话剧的奠基者。周恩来曾对曹禺说:你们将来要编写《中国话剧史》,不要忘记天津的李叔同。他是传播西洋绘画、音乐、戏剧到中国来的先驱。赵朴初曾评价李叔同有诗吟: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李叔同的诗词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许多作品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深切关注。李叔同,中国近代史上作词作曲仅此一人。他曾写过:《夕歌》、《春游》、《南京大学校歌》》《送别》《归燕》等几十首歌曲。

李叔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引入国内。他是中国油画的鼻祖。李叔同集书法、绘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演艺于一身。在各个领域,首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这就是名扬四海的李叔同,这就是名至实归的李叔同,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李叔同。
李叔同,一生最好的活法,前半生拿得起,拿得起是一种能力。后半生放得下,放得下是一种修行。李叔同的一生走过了从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到完善自己的全过程。当你读懂了李叔同,就读懂了人生。当你听懂了寥寥数语的《送别》,就会悟出许多人生路上的哲理。

一首传世佳作,《送别》的无限魅力将世人感动了百年。《送别》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首离歌,必将感动到永远。
这就是中国的李叔同,这就是李叔同的《送别》,这就是中国经典《送别》。
最后,还是将《送别》的精采诗句作结尾吧: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壶浊酒尽余欢,《送别》唱在天地间。柳笛声中夕阳下,长亭相送古道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