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植咸宁千载荣
——贺《桂花吟卷》出版
陈汝定
由咸宁市委书记任振鹤先生撰写《序言》、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诗联学会会长王胜弘先生撰写《后记》的《桂花吟卷》一书,现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标志着咸宁的桂花文化建设又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对于曾参与该书编辑的我来说,该书的出版,使我倍感欣慰和振奋。为此我写了一首七绝《贺《桂花吟卷》出版发行》:
桂植咸宁千载荣,
不争春日靓秋风。
古今多少骚人赋,
尽在桂花吟卷中。
这里仅就该书出版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作用谈点认识。
咸宁是一个桂花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方。正是由于有了这片沃土,因而才孕育出了《桂花吟卷》这朵奇葩。
众所周知,咸宁是举世闻名的“桂花之乡”,桂花是咸宁的市花。咸宁植桂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咸宁植桂是千年不衰、欣欣向荣。据1982年版《咸宁县志》记载,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4),县衙、庭院和文庙等处,都种有桂树。由此推算咸宁植桂已有500年左右的历史。但是,这里记载的仅是官家种植“官桂”的历史。而实际上民间植桂的历史要远比”官桂”的历史长得多。据1988年1月省、市两级林业部门的调查,生长在桂花镇桂花村六组葛藤坪后背山上的一棵“金桂王”,其树龄已达604年;桂花镇明星村夏家垅的一棵“产桂王”,树龄已达607年。而且至今树干苍劲,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一般年景可产花400余斤。咸宁之所以能在2000年6月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桂花之乡”,不仅是因为咸宁植桂的历史久远,而且,更由于咸宁在全国五大桂花产区(咸宁、苏州、杭州、成都、桂林)中,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并且创下了品种数量、植桂面积、桂花产量、桂花质量和古桂数量等五个全国第一。据统计,全国15个省市百年以上的古桂有2200余棵,而咸宁就有2000余棵,占总数的91%。
人们称咸宁为桂花之乡,真可谓是名不虚传。现在,咸宁的桂花树不仅遍布山野,而且还正在大步地走进城镇,走进街道、社区、庭院、机关、校园、公园、广场等场所,构成一幅人与桂花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图画。难怪人们总是从内心里唱出《桂花开放幸福来》这首优美动听的民歌。
由于桂花不仅具有美化、绿化、净化、香化环境的观赏功能和巨大的、多方面的经济价值,而且她还具有许多中国文化所涵盖的美好的意象和品质,蕴含着深刻的做人哲理。比如,桂花不与百花争春,而是在萧瑟的秋天绽放,王绩说她:“桂树何苍苍,秋来花更香”(《古意》);由于桂花具有昂首傲霜的高尚气节和品格,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她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白居易说她:“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有木诗》)著名学者王利器在下放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时曾写过一副对联:“汀泗桥头英雄不死;向阳湖畔丛桂飘香”;桂树对生长的条件从不挑肥拣瘦,无论是在穷乡僻壤,还是在都市宅院,都能安家落户、生根、开花,具有不求闻达,不慕荣利的高尚品质;尽管李清照称赞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清幽、高洁、占尽秋光,但她却从不恃强傲物,而是谦虚包容、胸怀博大。“有风香十里,无风十里香”。 无论你是官是民、是穷是富,还是老弱妇孺,她总是毫不吝惜地把芳香奉献给人们,默默地为咸宁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康乐做出自己的贡献。
由于桂花具有这么多的优良品质,所以人们深深的喜爱她、赞美她、甚至神化她。石宏希说她“根孕银蟾,来自遥天”(《行香子·香城咏桂遐想》)。宋之问说她“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将他们对桂花的景仰形诸笔端,泼墨纸上。清康熙四年(1665),咸宁知县何廷韬为了以桂明志,亲自主持在衙内修建了“桂花堂”,并刻挂自拟的抱柱楹联和颇富文彩的《桂花堂赋》。邑人章云海也写了一首七律《桂子楼》。由于何县令等人的风雅举动,就使得乡野之桂走向了官绅府衙的庭院,从此历史上也就有了“官桂”一词。
由此可见,《桂花吟卷》的问世,决非偶然。她是在回顾历史,深入发掘和宏扬桂花文化,进而为实现鄂南经济强市梦的大形势、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桂花吟卷》是一本集古今咏桂的大型诗词集。“古今多少骚人赋,尽在《桂花吟卷》中”。她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诗词界无桂花专集的空白。该书共收录了古今183位著名诗人和诗词爱好者的183首咏桂诗词。其中古人的有77首,这是市诗联学会的编辑先生们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遴选出来的,他们使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习 近 平)。为了便于阅读和鉴赏,书中还附录了编者对每一首诗词所作的“简评”。虽然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难免有遗珠之憾和不足之处,但仅就目前来看,其年代之长、作品之多、收集之广,实为咸宁首创。她是人们认识桂花、品味桂花的形象教材。因此,《桂花吟卷》的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市委书记任振鹤先生在《序言》中所说:“此书的出版,为咸宁深入挖掘深厚的桂花文化、传承中华诗词、创建“中国诗词之乡”、“楹联之乡”提供了极好的读本,打下了一块坚实的基石,也为我市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即将承办的中国第十届(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咸宁分会场准备了一份文化厚礼。”
2015年4月8日
——原载《咸宁周刊》2015年5月14日第20期第17页;《湖北诗词》2015年第3期第77页(摘要);《湖北诗词》2015年第5期第66-68页(全文)。
作者简介:
陈汝定,1936年生,湖北大冶人,副主任医师。原咸宁地区精神病医院副院长、调研员。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咸宁市诗联学会筹建人之一,原常务副会长、顾问等。著有诗文集《为生命留痕》三册,《向阳湖诗文随笔》《陈汝定诗文评论集》各一册。2014年获“湖北省诗词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6年获“咸宁市诗联界耆宿”荣誉称号,2018年获所在医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