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英总编:涓子(美国)
海外華英主审:apple张平(加拿大)
海外華英编审:雅诗兰(日本)
【作者简介】张亚明,安徽萧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学会理事。著有报告文学集10部,长篇报告文学《探秘第三极》《中国牌矿工》《信仰与使命》《权利与良心》6部。曾获中国新闻奖、报告文学奖、散文奖及政府嘉奖等20多次。滇西北纪行——张亚明散文系列
虎 啸 天 地 间
——记虎画家马新华其人其画
作者:张亚明
“百虎”傲啸英雄城
早就想写写刘开渠纪念馆馆长马新华了。
在中国画界,大凡有艺术成就的画家们,总有一种公认的艺术形象作为各自艺术王国的图腾象征,如石涛擅长的山水,郑板桥擅长画竹,吴冠中擅长画桥;还有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李可染的牛,李苦禅的鹰,吴作人的熊猫,黄胄的驴等等。
淮北煤矿走出的马新华呢,则学着张大千的样子,将“百兽之王”老虎作为自己作品的图腾标志,他以擅长画虎而著称,以传播虎的精神而名世,又以一代宗师刘开渠的守墓人为荣,进入我的新闻视野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然而,尽管他在一次次的全国画展中屡夺大奖,在全国10多个省市的个展中屡屡轰动,尽管他的作品一次次入选《世界当代名家作品集》、《中国美术家书法家作品大汇》,《中国艺术家作品大汇》等大型专业作品集,尽管他的众多精品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送给朝鲜、德国、美国,苏联等国家的政要,也尽管他的作品已成为海内外收藏家聚焦的目标,但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我的多次采访均被他以“盛名之下,其实难负”为由婉言谢绝。
“每次展览前发个简讯,有人来看画我就很满足了。你这作家一写就是长篇大论的,没那个必要吧?我的好画也许就在下一幅,到时再写怎么样?”每次他总微笑着这样说。
这次我却不能不写了。
这是缘于我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的一次展览,一种氛围。
2005年11月16日。江西省英雄城南昌。
位于市中心八一广场的江西省展览中心门前军乐齐鸣,鲜花如海。只有盛大节日才会出现的红地毯从几十米长的台阶下一直延伸到展厅的每个部位。展览中心的门楼上方,悬挂着堪称当代美展之最的巨幅宣传牌——长25米、宽8米。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力舟题词的“马新华中国画展”每个字都足有两人高。
上午10点,江西省政界、南昌市艺术界名流汇聚开幕式。随着江西省、安徽省、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的政要人物大剪挥动,总想先睹为快的二千多名观众手持门票冲开了武警防线,前簇后拥直奔展览大厅……
江西日报、南昌日报、江西都市报等十多家报纸、江西电视台的四个频道、南昌电视台的三个频道等众多媒体展开了激烈的新闻争夺战,纷纷在黄金版面、黄金时段争先恐后发出报道:
“‘华东虎王’马新华中国画展盛况空前……”
“马新华百米巨幅《双百虎图》首次亮相南昌……”
著名文物鉴定专家、中国文博系统高级评委谢天锡在《百虎雄风》的撰文中写到:“走进展厅,千百只老虎扑面而来,姿态动人,神情各异,宏伟的气势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弦,使人立即精神振奋,艺术的力量当即见效……”
“马新华以人文精神赋予虎以真情性,在威猛与柔静之间,整体气势与精微表现之间,达到了形神合一的境界。他的‘虎’威中不失含蓄,猛中带着端庄,勇中带着智慧,谋中带着磊落,表现了人类所共有的、奋发向上的、美的精神与气度……”
独竖中华大写意虎艺术旗帜的我国“百杰画家”、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林剑冲高度评价:“这是一次高水平的画展,以‘百虎图’为主题,兼有人物、花鸟、特色鲜明,气韵生动,中西合璧,开创新意,表现出马新华独特的艺术风格……”
江西省原美协副主席、省文艺家协会会长胡敬修则这样告诉记者:“这次展览规格之高、场面之大、观众之众、影响之广,在江西美术界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
如此“轰动效应”,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马新华的作品已受到艺术界的充分肯定,意味着他的艺术造诣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意味着他的艺术风格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承认!
“笔墨苍劲、造型生动、画风独特、大气传神”。 艺术界对马新华的评价一点也不为过。
中国画之其一精髓,便是毛笔的运用技巧、既以浓淡干湿、疏密聚散、轻重缓急、顺逆中侧的用笔在宣纸上产生笔触轨迹,有效而恰到好处地描写物象,不仅要达意、且要传神、并且具有不可修改的难度。马新华的“虎”作品正体现了中国绘画这一精华;而在他的笔下,虎的造型丰富多变,虎的各种生活动态、情感变化在他笔下都有生动的刻画,其中更注重表现“虎”形态的透视关系,便给画中运用的传流笔墨注入了强烈的现代意识,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故当观众欣赏他的作品时,都被其笔墨节奏、生动的气韵和丰富的造型所吸引,并留下深深的印象。
因此,对于马新华来说,这样的轰动效应就不是第一次了,北京、南京、上海、广州、兰州、海口……哪一次展览不是如此轰动呢?当人们享受了他那绘画艺术的盛宴之后,哪一次又不回味无穷呢?
假如人们看到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军委委员王克、军委副总参谋长熊光楷、国防大学校长邢治中等近百名将军为他“百虎图”题词的一个个场面,是否会在惊诧之余再次产生新的“轰动效应”呢?
从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马新华创造的一次次“轰动效应”中,人们看到了一个走向成熟的艺术家在艺术殿堂留下的坐标!
丰富多彩的艺术盛宴
中国人爱虎,因而有人就说,中国的文化图腾,真正是一部虎文化的延续过程。
这次画展,就是马新华以虎画为主打基调的综合艺术展示。
我跟随络绎不绝的参观人流向前挪动,刚入展厅,便觉一股虎气雄风迎面扑来,上山虎、下山虎、独虎、群虎、黑虎、白虎、斑虎、站虎、卧虎、笑虎、醉虎……千姿百态呼之欲出的猛虎,传递出一种浩然正气,一种奋进精神,一种豪放美感。
一幅《群虎图》面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支林教授正在向学生点评说:“画虎关键要画出虎神。这幅画除了把虎头、虎斑处理得极为精到之外,尤其重要的是眼画活了,深沉内敛,形神兼备,气贯韵永,雄秀并得,因此每只虎才会栩栩如生,威风八面”。他又指着几只赤虎、蓝虎、黄虎说:“虎斑是虎的外衣。这些虎纹这么漂亮,是因为作者既采用了传统的笔墨,又以过渡的色调和化学的方法进行了处理,这是艺术技巧上的一种创新。”
北京来的一位美术评论家评论:“马新华放笔直写,工写相兼,一气呵成,落笔大胆,雄秀并得,迅捷中见沉着,雄放中见精致,既有笔墨的酣畅淋漓,又有苍润的点线组合……
我对绘画艺术是外行,对这些专业的评论少有兴趣,于是便步入第二展厅。在这里,我看到了马新华历时十年精心创作的作品——百米长卷《双百虎图》。从这幅曾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的巨制中,我看到了人虎对话、人虎交流以及“山君”们丰富的感情世界。
从古至今,画虎的画家虽然很多,但画出上百只虎的尚不多见,何况在一幅画面上跑出了198只形态各异的老虎?时下画虎的人仍复不少,遗憾的是,照抄前人虎皮、面目雷同者居多,有形无神流“俗”的也为数不少。如何突破“惟妙惟肖”的虎相,将艺术的触角渗透到虎骨,从虎的腾挪跑跳中人格化地表现出虎的情态?
马新华的《百虎图》就跨过了“画虎画皮难画骨”这道坎。他从虎的或怒或静、或凶或亲、或行或卧等骨架、肌肉、线条等姿态变化的准确把握中,活生生地表现了虎的“仁兽之风”,有的虎视眈眈,有的憨态可掬,有的神情傲然,有的沉思茫然,有的活泼戏耍,有的柔情相偎……既有傲啸山林的王者风范,又有母子相依的天伦之乐,既有伟岸丈夫的风吼雷鸣,又有含情脉脉的怜香惜玉……人心与虎心的合一,善良与宽容的品质,高贵与自尊的气度,虎的神韵、虎的情感、虎的灵气,都在诗化的形象中得以表达,都在炎黄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对接中充分显现,从而给人一种视觉的情趣和美感。
注重神韵的表达,着意价值的追求以及形象美的表现,从艺术的角度给“兽王”以旺盛的生命力和主观意识,达到“物我合一”、“形神合一”、精神境界和笔墨情趣的和谐统一,这难道不正是马新华虎画创作的精神理念以及走向成功的魅力所在吗?我这样想。
第三展厅,一幅巨作吸引了我的目光。这幅画实在是别开生面——依稀可辨的一龙一虎各居一角,中间大片区域黑色。这算什么?这也叫国画吗?这构图大胆的叫人简直难以接受。
大概是看到我直皱眉头,一旁看画的江西省著名文物鉴定专家、画家谢天锡笑着对我说:“这幅《龙虎斗》一般人看不懂。画面中间大面积黑色是乌云,这是国画处理中的一大难区,往往下笔就会成为一块僵硬的‘黑板’,让人压抑的透不过气来。马先生处理得却出人意料,他把空间色彩的浓度作了加强,把龙腾虎跃的激烈搏斗置于乌云密布的朦胧状态中,不仅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这种虚实相生、动中有静的神秘色彩,也使主题得到了强化,不失为一幅好画!”
谢天锡接着说,“我看马先生的画,除了强调传统的笔情墨趣,他还运用了很多特殊的技法,使背景部分丰富多彩,烘托了气氛,也填补了许多的空泛。你看这三只幼虎,黑、白、灰三色相互衬托,层次分明。但背景用的却是特殊技法,这就产生了令人捉摸不透的妙趣……”
写意,在马新华的作品中是传统和造化的统一,是主观和客观的神交,是东西文化的融合,既是对意象造型的继承,又是对传统表现的超越。这次展出的10幅墨虎,就是运用泼墨写意的成功体现。马新华大胆探索,凭胸中逸气,遒劲泼洒,时而笔锋跳跃,时而高低晕染,在潇洒中求严谨,在偶然中求必然,因此,现代意识也就包蕴其中。
我看到一幅被我国著名青年虎画家林剑冲称道的“写意虎佳作”。马新华通过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简洁点线的勾勒,使这幅“金睛王者威、竹林起雄风”的构图产生了既有空灵之洒脱、又有完整之气韵的效果,鲜明生动的虎态描写与自然环境的静态融为一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人心的深邃美感,从虎的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过程中,人们看到了作者对瞬间客观图象的高度概括力和对含蓄神似的表现力。
几幅各具神态惟妙惟肖的仕女图也是如此。在构图线条与色彩上吸取了我国民间壁画、连环画的手法,通过人物舒展的眉梢、微眯的眼睛及侧眸而视的动作,少女神采飘逸、衣裙飘动的形象和脉脉含情的丰富内心世界都表露的淋漓尽致。
以墨求气,以线求骨,以点求神,成为马新华绘画艺术的三大支撑点。不论是他的百米巨制长卷《双百虎图》,还是20幅扇面之作的写意小品,他都以自己的个性、气质和修养,矢志寻找自己的艺术之魂——水墨精神,他画虎,虎势轩昂;画荷,荷趣横溢;画梅花,意境开阔;画人物,个性鲜明……
在第四展厅,人们围着一幅构思精巧的《冰清玉洁》图发出了啧啧赞叹。这幅画为《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书画展》而作,也是马新华心灵和精神的充分反映。几茎蓬勃茂盛的荷叶中,两朵红白相间的莲花亭亭玉立,如镜水面中,两只洁白传情的鹭鸶沐浴着春光;凝重浑厚的笔墨散发出一种自然的灵气,疏密有致的构图又深藏着生动活泼的闹春诗意……他以热情奔放的笔触,真实强烈的个性感受,抒发了对周总理无限崇仰、爱戴及怀念之情。这幅作品从全国数万幅征品中脱颖而出,和他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创作的《映日荷花别样红》分别被收编在《东方红》大型画集、《人民的好总理》画集,并被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大会堂收藏。
《三友图》表达的也是作者浓烈的个性感受和情感色彩。它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景物,更在于把遒劲、古朴的线条色彩变为奔放感情的渲泄和赞颂。山石之上一枝饱经风霜的老梅,盘结虬曲的苍干横贯画面,枝条上朵朵怒放的红梅给人以热烈醉人的芬芳,岩缝吐出的片片绿叶又显示着春天的勃勃生机。梅花的铮铮铁骨和甘于报春的品格跃然纸上,马新华为人的“热情奔放、豪侠壮气”也由此发出了轰响……
这就是我在南昌看到的《马新华中国画展》,展出的近百幅作品,件件都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件件都展示了作者扎实的绘画功底。
“国画之乡”蕴灵气
面对面地坐着,我和这位时代的画手在零距离交谈。
深邃的眼睛炯炯有神,智慧的额头宽大光亮,过早的谢顶而恣意披散着的几缕发丝,无时无刻不在闪耀着艺术的灵光和饱经风霜的风骨。
每当我读马新华,都会想起《孟子.告子下》的那句名言:“故天将降大任子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马新华对我侃侃而谈:“绘画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产生。传统的西方绘画以素描为基础,以油画为正宗,与东方绘画偏重于情感表达、写意传神相比,更偏重于再现现实和重视绘画的思维、理智、认识作用。”
马新华就是脚踏在现实的大地,一边学国画、一边学油画的双轨线上起步的。而这“双轨线”,一是缘于家乡绘画艺术的悠久历史传承,一是来自生活现实的需要。
马新华出生在“国画之乡”安徽省萧县。早在1500多年前南朝宋时,做了武帝的萧县人刘裕书法便摘其冠,儿子文帝刘义隆书法有“若大鹏之击空,九天之鹤唳”之誉;明清时期“扬州八怪”崛起的乾嘉时代,萧县的“龙城画派”就以“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为特色,在徐、淮地区享誉空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萧县书画名家更是“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以王子安、欧阳南荪为主的萧县画派名流达30多人,如西安美院老教授王子云、全国美协副主席刘开渠、广州美院教授王肇民、天津版画家吴燃、北京画虎名家卓然、安徽省美协副主席萧龙士、郭公达,以及朱德群、刘梦笔……这些画坛精英饮誉海内外,但画风无不受到家乡传统书画的熏陶,故尔萧县就有了“藏龙卧虎”之称。
几乎与新中国同时诞生的马新华,学生时代“王冕学画”的课文强烈地触动了他幼小的心灵,元朝著名的画家、诗人王冕因家里贫穷,10岁时母亲含泪把他送到本村一家地主家去放牛。王冕聪明伶俐,特别喜欢学画,经常是一边放牛一边用树枝在沙地上画荷花、青蛙、小鸟。经过艰苦磨砺,王冕终成一名大画家。
抑或家乡太多艺人、大师潜移默化的熏染,也或许幼时父亲的木雕艺术使他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亦或是深受王冕故事的感染?小学时代的马新华钻进了色彩与线条的丹青世界。他经常用树枝当笔,大地为纸画画,日积月累,他的画画天赋显现了出来。家乡的山水人物,原野的花鸟鱼虫,父亲雕刻的飞禽走兽,全成为他素描、速写的对象。
然而,最能吸引马新华的莫过于家乡马井集市上的店铺小摊,那各种式样的儿童玩具布老虎,小孩喜欢的虎帽、虎鞋,武松打虎、钟馗驯虎的年画,还有家乡艺人创作的与虎相关的幻灯游戏……虎的威武与力量的壮美,在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极为强烈的震撼。因此,每天放学路过集市,他总要在这些店铺小摊前徜徉一番,回家后一副副形态各异的虎画草图和速写就出现在他房间的墙壁上……
一颗对艺术执着的爱好与追求的种子就这样在古老的黄河故道南岸萌发了。高中毕业后,繁重的农活没有磨去马新华学画的意志,一有空闲,他就不停地画画,在画画中找寻属于自己的快乐。马新华成了家乡颇有名气的“小画家”,乡亲乡邻纷纷登门,请他画虎猫财神求吉祥,画观音钟馗求避邪,画寿桃牡丹装厅堂……
生活之路并非笔直,博大精深的绘画艺术殿堂也并非易进。1965年,报考中央美院的马新华高考落榜了——专业课顺利通过,文化课没过关!
这是对他人生的一次沉重打击。
眼看着曾朝夕相处的同学有的进了高等学府深造,有的招工成了工人,自己却名落孙山,前途在哪里?苦闷、烦躁萃于他的一身。
后来成为江苏徐州国画院院长的著名画家欧阳龙当时是马新华的老师,他以艺术家独具的慧眼发现马新华,鼓励马新华,“跟着时代走,反映工农兵,多画人物画。”
马新华没有想到,正是这次鼓励,使他走出了失望的阴影。当年11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他的人物画“女饲养员”,并配以欧阳龙的画评。这幅处女作在国家党报上的发表,给马新华莫大的安慰,给他人生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动力。当年他被选入安徽省美术工作队,任务是深入工厂、农村反映火热的生活。他们住农家、进车间、睡通铺,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喜、同乐,虱子臭虫加身,跳蚤蚊子共舞,马新华创作的激情不减;白天现场写生,晚上精心构思,马新华在生活的富矿中积蓄着灵感。一年半的时间里,他背回了整整一大包素材和画稿,《沸腾的矿山》、《农家乐》、《庆丰收》等一个个富有个性特征、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从他的笔下孕育和诞生。
正是这次鼓励,使马新华进入了国画、油画并行的“双轨线”。在“文革”初期那个特殊年代里,他主攻写实风格的油画创作,以色彩的饱和运用、极佳的视角效果、生动的艺术感受创作出《毛主席去安源》、《毛主席在北戴河》、《毛主席在中南海》等百余幅神形兼备的伟人巨幅画像。尤其那幅悬挂安徽省学大寨典型——郭庄的6米宽、16米长的大型油画《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上方三个工农兵代表个个栩栩如生,工人头戴石油帽,女农民怀抱黄麦穗,解放军战士手握冲锋枪;画幅下部是迎着朝阳昂首迈进的56名身穿不同民族服装的人物群像。场面广阔宏大,准确的构图造型,逼真的形象神态,极佳的空间效果,反映了马新华的综合实力和艺术修养。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遇却使马新华创作的题材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1971年,马新华经著名书法家赖少奇引荐,师从著名画家孔小瑜习画动物。1980年,中央电视台为弘扬“国粹”来“国画之乡”萧县拍摄对外文化交流专题片,全国美协副主席刘开渠、著名画家许麟庐、李苦禅为评委。审片时,评委发现了不足。
刘开渠说:“萧县是我的家乡,文化底韵博大精深,只有花鸟的画面,不足以全面反映萧县国画艺术的历史传承和弘扬”。
许麟庐接过来说:“能增加一些人物、动物的镜头就不会这么单调了”。
萧县国画院院长欧阳龙无可奈何地回答:“那些画观音、菩萨、仕女图及三国、水浒好汉的画家文革中都受到了批判,多年都没人再画人物画了。画动物的也不多。”
李苦禅想了想建议:“那个马新华的虎画的还行,让他来几幅改改口味,如何?”
时为皖北矿务局孟庄煤矿工会职工的马新华迅即召来。现场泼墨,十几只傲啸山林、大小不一的“猛虎”跃然纸上。现在看来,那几幅画似嫌粗糙、稚嫩,但当时却也受到了国画泰斗李苦禅的称赞:“有情有趣、有质有形,中西合璧。”
就这样,马新华的“虎”随着央视传媒跃出了国门,马新华的名字也随之传到了海内外,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友人纷纷来函求“虎”,国内索“虎”信件也犹如雪片飞来……
有道是“冷门出人才”。这次偶然的机遇,使马新华获取了意想不到的快乐,他把主要精力都投入了“虎画”创作。1983年,雕塑大师刘开渠和中央美院油画系主任罗尔纯教授看到马新华的灵气和潜力所在,欣然将其引荐给我国画虎名家刘继卣、许麟庐、卓然。名师点拨,马新华深得精髓,当年10月,他的年画《虎啸林泉》由辽宁丹东出版社发行,畅销全国。次年,安徽美术家协会接纳他为会员。
如果说,马新华初始的“虎”以浓厚的平民化色彩、作为一种除暴安良、驱魔降妖、崇拜英雄的化身深受百姓喜爱的话,因“虎”扬名之后,虎则作为一种艺术图腾进入了他的生命,虎画创作,也就成了马新华艺术情感的归宿与终极追求。
攀登艺术的“高地”
马新华以不辍劳作的勤奋与坚韧,在艺术道路上不停地走着,画着……
然而,越走,他越感到艰难;越画,他越感到迷惘。他的虎画创作陷入了“重新寻找方向的郁闷期”……
中国画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而马新华由于条件限制,只有靠收集的烟盒包装、“虎头牌”蚊香商标图片凭借想象、凭借虎皮来描摹,虎画姿态缺少变化,动态生硬,形走而神失也就在所难免了。因而有人评论“马氏画虎”构图“很象某某画家。”再加上他虽然自幼酷爱美术,但缺乏系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理论指导,技法上也就难有明显的创新和突破。因此又有人说,马新华画虎因自幼受父亲木工雕刻艺术影响,较强的装饰性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客观地说,这些评论不乏公允的态度,也并非挑剔苛求。但我那发散性思维却使我产生了另类视角。
我想起了那些遍布全国村镇、倚徙艺坛内外的小人物,那是木工、泥瓦匠:在各种建筑物和日用家具上都有他们的作品——丹凤朝阳、孔雀开屏、八仙过海……古朴的色彩、精细的雕刻、工笔彩绘、构图优美。这些从传统中走来的能工巧匠美化了现实生活,增添了人生乐趣不正是“为人民服务”的最忠诚的实践家吗?他们虽然大多没有资格参加各级美术家协会,不象艺术家追求到至圣空灵的高远境界,也无缘参加一流的艺术美展殿堂,但他们多彩的劳动,平稳的岁月,清茶淡饭,无荣无辱,淡泊情性,乐在其中,在喧嚣浮躁、云诡波谲的社会,岂不是令人歆羡的人生一境?而大名鼎鼎、自谓“恨不早生三百年,为青藤磨墨理纸”的齐白石,不正是从木匠人群中走来的磐磐奇才吗?!
但马新华并不以此为由开脱自己。他在以理性的目光审视自己的不足,他要在否定自我的痛苦中完成艺术上的蜕变,他要在超越自我中寻找美的真谛,他要在理论的提升中冲破传统桎梏,他要在拥抱大自然中与活虎“交流”……
1989年,不惑之年的马新华成了中央美院国画系的学生。
在美院,他在新的起点上扫瞄着绘画艺术的高地。白天,黄润华、姚有多教授悉心点教,他用系统的艺术理论充实认识上的空白。晚上,他用色彩、结构、线条、肌理构成二维空间的视角元素,探寻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提升自己的审美意向。夏天,大地如蒸,他用毛巾垫在手底下写画,汗水滴透了宣纸;冬天,寒气袭人,他用盐水瓶装上热水,温暖一下冻的发麻的手指…… 除了自己,谁能知道他对时间的“贪婪”、对自己的苛刻和对艺术的迷恋呢?
有人曾调侃说过,在生活中,马新华是个具有喜剧色彩的角色――不是吗?深夜,他伏案草拟画稿,案头泡着杯浓茶。可他目不斜视,盯着草图,竟一次次把蘸着颜料的笔探进了茶杯;构图告一段落,他长长舒了一口气,顺手便把涮过笔的茶杯送到嘴边……类似的小插曲,不知出现过多少次,这难道不是对他“成功秘决”作出的注释吗?
古人画虎,有的“结屋深山,观虎以得其神”,有的则“独行入山,偷看虎势知其机理”。为做到“胸中有全虎”,马新华学岭南画派高剑父、高奇峰到动物园写生,他学当代画虎名家张善孖、刘继卣与虎直接交流。南方的酷热,北方的寒流,西部的孤烟,东部的喧哗,一个“虎痴”的孤独足迹留在了西双版纳、深圳、长白山……一个个野生动物园里,他一呆就是十天半月,体察老虎神态,揣摩老虎心理,体味形态变化。
写生本用完了,他又去拍虎照。一次抓拍近景镜头,惹得虎性发作,差点闹出凶险。于是干脆托人找到央视主持人赵忠祥,要了一套“动物世界”老虎的录像天天看……他被老虎的健美迷住了,太神奇了!凝视中,分明日光月华集于一身,天地灵秀妙不可言。造物主居然打造出这样一件作品,它那亮灿灿的毛发;条分缕析的纹理;脸部极其生动、威严的结构;走起路的姿势,龙行虎步、威风凛凛;跑动时的骨架张力、启承转和,矫健无比。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绘画中的虎常常与“虎虎有生气”、“虎虎生威”、“虎啸雄风”等英雄气概相联系,往往会描绘成“王者”风范,雄视万方,神圣霸悍;同时又具有正气凛然,驱恶避邪的精神象征。
马新华还偏爱表现小老虎,在创作中将小老虎耳朵变大,爪子也放大了,以局部夸张实现艺术上的二次处理,由极度写实转向适度变形,看上去愈加顽皮、好玩、亲切、温馨,和谐、逼真、深沉的感染力,更具有了人性化。技法上由工写结合,采用湿法作画,以墨充色,毛色越发显得绒绒乎乎,用以强化小老虎的憨态拙朴。他之所以钟情小虎,不仅因为它天真可爱,像玩劣的儿童,更主要是呼唤环保意识,引发观者的怜爱之心、恻隐之心,切莫暴殄天物,以期人类真正做到与动物为友,与大自然为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美术——这历来重师承、重专业、重技法的领域,象马新华这样一个循着自学之路步入美的殿堂的人,凭着他对生活、对事业锲而不舍的追求,那似乎比金石更为严峻的艺术之门,到底能否为之洞开呢?
实践在微笑作答——两年过去,马新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的目光深沉了,他的笔力老练了,他的技法变化了,他进入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艺术创作天地。画家从环境生态美学的审美视角结构画,创造出未被污染的一片净土,一幅幅都蕴涵着呼唤保卫地球家园、珍惜生态环境的强烈意识。老虎生活的多侧面,老虎性情的多元化,雄浑与精微,阳刚与阴柔,动物性与人性,都和谐地走到了一起……
1992年,马新华以成功的北京“个人画展”交出了一份让美院满意的答卷;
1992年,《五雄图》获“国际中国画展暨大赛”二等奖;
1992年9月,《卷去残云》获“中国海南椰风杯国际书画大赛”金奖;
1992年9月,《双虎图》获“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大型画展”一等奖;
1992年,《接天莲叶无穷碧》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入选大型画集《东方红》……
自由是必然的结果,自由是艺术突破客观和主观限制后的升华。
人们对中央美院毕业的马新华刮目相看了,对马新华其人其画的评价褒奖有加了:“做汉子,浑身是胆;绘虎时,威风八面;生命本灵动,走笔如神助……”
一年之中,马新华连续而集中的获得如此众多的高档奖项,无疑是对他艺术追求“厚积而薄发”的最好诠释。然而,作为马新华引荐恩师的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却在欣尉之余,对马新华担心起来――艺术无涯,这位家乡后学能否经得起荣誉的考验?“人生是可以雕塑的。”响鼓还要重锤敲。于是,寄寓着一代宗师殷切厚望的条幅放到了马新华的面前:“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
马新华深谙恩师的良苦用心,卧薪尝胆,悉心钻研。1993年6月25日刘开渠不幸病逝,马新华怀着对一代宗师的无限深情,为筹建“刘开渠纪念馆”四处奔波,跑批文,购材料,殚精竭虑;资金不足,他又苦守孤灯抹墨勾线,以画化缘。
刘开渠的不朽业绩,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遗产,融进了古朴典雅的“纪念馆”;作为馆长的马新华不忘恩师的教诲,在满布荆棘的艺术王国苦苦追求,向奇险峻峭的艺术“绝顶”登攀,衣服刮破了,不管;鞋子失落了,不顾;绊脚的石块,踢开;因袭的重负,甩掉……
终于,他领略到了“无限风光”的滋味。
从1999年至2001年,马新华的《母子安乐》、《雄风》和《双雄图》连续三届获得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亲笔签名的世界和平大展金奖,《我在哪里安家》荣获国土资源部“保护国土资源大展”金奖……
金牌耀眼,光彩轰动。美术界权威人士分别对此作出高度评价:
“马新华画虎追求刘继卣的造型、朱文侯的设色、冯大中的工细、卓然的‘以一代十’,融众家之长为我长,归雄奇放姿于妩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那些被赋以流动的色彩、生命的律动和崇高的自尊的‘山君’形象,既无阴森狰狞、险怪诡异之气,又无神秘叵测、使人惶然之感,既有虎虎生气的威严,又有浓浓情愫的关爱,既表现了‘马氏’气质、性格、理想的艺术创造,又浓缩了画家的审美意识和共享生态环境的心理……”
“马新华追求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大局墨气雄浑,细部笔力精道,重在‘神似’而不否‘形似’,重在‘表现’而不斥‘再现’,重‘气韵’而不轻‘法规’,所以无论虎的形象还是环境气氛,都具有典型性,也更富有生活气息,更具有艺术性……”
2000年,由中国美协副主席杨力舟、程允贤联名推荐,马新华成了荟萃中华美术精英的中国美协会员。
于是,马新华的作品再次走出了国门,2003年,《中华英才》发表的专访在海内外再次掀起强烈的冲击波:“虎啸生威震华夏……”
2003年至2004年,《王者之风》、《天长地久》、《华夏雄风》、《水滴石穿》等分别被国家主要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苏联前总理普里马科夫、德国前总理克尔和美国前国务卿黑格及布热津斯基的珍贵藏品……
尾 声
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形式、技巧,艺术家的感情、灵感,无不来源于生活,只有对丰富、生动、多变的生活认真地观察、认识、分析、研究,理解了生活的特殊性,才能形成艺术家独创的形式与风格。30多年的苦苦追求,马新华为虎消得人憔悴,对老虎细致入微的观察,如痴如狂的投入,他所追求的,正是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正是这真实,把他推向了一个又一个艺术的峰巅。
30多年后,马新华笔下的虎发生了变化。他一改以往对虎的程式化表现方式,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他神来之笔犹如泉涌时,创作的欲望折射着创新的火花,笔下的老虎便绽放出了智慧与艺术的灵光,件件作品也就闪烁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巨大的尺幅和充满表现力的画面使他的作品具有史诗般的美,而画面中老虎沉静、安详、不怒自威的神情,也更加生动地传达出了慑人的王者风范。老虎沉静而威严、细腻而敏感,将人格赋予虎的形象,马新华也因此在画坛成就了画虎名家的美誉。
面对荣誉和鲜花的簇拥,现在的马新华又在想些什么呢?
他已为自己设计好了一个人生目标, 70岁之前,他要突破自我,再上一个新的艺术人生台阶。
他这样告诉记者:“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前面的风景妙不可言。如果 ‘美’是一切艺术的核心和灵魂,那么,‘真’就应该是艺术生命的本源。我以前的一切努力都是积累和探索,真正的创作过程才刚刚开始。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上不断创新,不给民族文化留垃圾,就是我对艺术的准则和心愿!”
我自知没有能力全面论述马新华其人其画,但我坚信,实践检验着真理,也检验着为真理而劳作的人们。
“人生是可以雕塑的。”伟大的人民艺术家刘开渠生前的这句名言,轰响在马新华艺术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马新华面带微笑,又默默地走向新的艺术实践!
(2006年8月10日于开渠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