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朝乾隆年间,上海有一家老字号小酒馆,店掌柜本姓朱,五十左右的年纪,不高的身材,略显微胖。一头有些花白的大辫子垂在脑后,戴着一副老花镜,逢人总是笑眯眯的,一脸和气。朱掌柜的小酒馆每天人来人往,生意很是红火。
一天朱掌柜外出办事,回来的路上,看见一个大约十三四岁的少年昏倒在路旁,他急忙走上前去,俯下身子,把手指放在少年的鼻子底下,感觉还有微弱的呼吸,看样子他是病倒的。
朱掌柜赶紧用手去掐少年的人中穴,不一会,少年睁开微弱的眼睛,看见眼前正有一位老先生注视着自己。
朱掌柜见他苏醒过来,关切地问道:“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家在哪里,为何一个人昏倒在路旁?”
少年听老先生这么一问,禁不住眼泪顺着枯瘦的面颊流了下来,有气无力地说道:“我姓王,叫来顺,来自外地,父母双亡,我这是打算去远在异地的姑姑家投靠,不成想半路上没了盘缠,又累又饿,再加上遭遇了一场大雨,染上风寒,走着走着,不知道怎么就晕倒了。”
朱掌柜见孩子可怜,把自己身上的外衣脱下来,给孩子穿上,温和地说:“孩子,如果你不嫌弃,先跟我走吧。看你这样子,身体需要调整一段时间,我家就在那里。”朱掌柜顺手指着前面不远处那个小酒店。
少年感激地点了点头:“我当然愿意,谢谢大叔您的救命之恩。”少年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跪在地上给朱掌柜连连磕头。
就这样王来顺在朱掌柜的精心照料下,身体逐渐康复起来。王来顺在朱掌柜的小酒馆里,每天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朱掌柜见这个孩子勤劳朴实,又无家可归,怪可怜的,就把它收留在店里当打杂伙计。
一晃,五年的时间过去了,来顺在朱掌柜的照顾下,已经长成了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朱掌柜膝下无子,只有一女,对待王来顺像儿子一样疼爱,而王来顺也知道感恩图报,一直对朱掌柜视如再生父母,每天忙里忙外,帮助朱掌柜打理生意。
一天,店里来了几个凶神恶煞的外地人,吃完饭后,其中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男人对身旁正在招呼客人的王来顺说:“店小二,把你们掌柜的叫来,我有话要说。”王来顺答应了一声,急忙把朱掌柜叫到客人面前。络腮胡子蛮横地对朱掌柜说:“我家在很远的外地,今天路过你们这里,吃了你家的狮子头,感觉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狮子头,把你的手艺传授给我,我不会亏待你的。”
朱掌柜急忙和颜悦色地说道:“客官,实在对不起,我家这是几代独传的秘方,不对外传授,就连自己家人,都是传男不传女。”“老家伙,你这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啊!你也不打听打听你大爷我是什么来头。今天你遇见我,你是不传也得传。不乖的话,看我手里的家伙答不答应。”一边说着,一边从身上掏出一把刀子,在朱掌柜面前晃来晃去。
朱掌柜开这么多年的酒馆,还从来没有碰到这么蛮横的主,一时间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怎么样啊?掌柜的,想好了没?再想一会,小心你的手指头不见了啊!”说着,从椅子上站起来,手里拿着寒光闪闪的刀子,向朱掌柜一步一步逼近。
就在这关键时刻,王来顺抄起一把菜刀,趁着络腮胡子不注意的刹那,一个箭步窜到他的身后,一手紧紧抱住络腮胡子的身体,一手将菜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大声喝道:“谁再敢乱来,看我要了他的狗命。”络腮胡子完全没有想到,半路会杀出这么一个不要命的,菜刀架在他的脖子上,还是保命要紧,只好说到: “大爷饶命,大爷饶命,小的再也不敢了!”
王来顺对着络腮胡子厉声喝道:“你给我听好了,再敢来我们酒馆胡闹,我让你站着进来,躺着出去!”
“不敢了,小的再也不敢了。”
王来顺一脚把络腮胡子踹倒在地上,大声喝道:“赶紧给我滚。”
络腮胡子连滚带爬地从地上站起来,领着三五个随从,灰溜溜地跑了。
从此后,再也没有人敢来朱掌柜的小酒馆闹事。朱掌柜更加器重这个有胆有识、知恩图报的王来顺。
几年后,朱掌柜年事已高,把狮子头制作秘方传授给王来顺,又把自己的独生女儿许配给了他。
从此后,朱掌柜的小酒馆在王来顺的经营下越来越壮大,发展成为名盛一时的大酒楼。而朱掌柜在女儿女婿的悉心照料下,安度着幸福的晚年。
若干年以后,那个曾经流浪街头的孩子王来顺,成为当时富甲一方、远近闻名的风云人物。

作者简介:
于艳秋,女,笔名:笑弯的月亮。心理咨询师,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长春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在《关东诗人》《2016 微信诗词精选》《松原诗词》《松原日报》《汉江诗歌》《四平日报》《今科学》《五月》《北斗诗刊》《澎城诗派》《吉林名人》《现代营销》《花开的声音》《我们一起走过》《艺点文化》《诗情“化疫”致敬英雄》《黑土地》《相思红豆》《中国战役诗》《女人坊》等纸质刊物以及网络公众平台上发表诗歌、散文、科普童话、纪实文学百余篇。尤其是近两年来,先后采访25多位高校校(院)长,撰写人物报告文学发表在吉林省级期刊《现代营销•信息版》杂志头题,数十万字。作品多次获全国、省、市文学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