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革命根据地散记
作者║孙建民
2022-04-09-星期六
三原县张家窑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距今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2011年“地坑院落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原县古称“池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因境内有孟候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自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县,迄今有1576年历史。三原县是中国书画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教育强县,境内现存各类文物423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闻名遐迩的三原城隍庙、古龙桥、兼具南秀北雄之美的李靖故居、雕刻精美绝伦的周家大院、造型奇俊的文峰木塔、琳琅满目的出土文物等古建史迹享誉海内外。三原历史名人辈出,唐卫国公李靖、明吏部尚书王恕、清代“天下第一长联”作者孙髯、近代著名诗人、草圣书法大师于右任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彰显着三原深厚的文化底蕴。
清明节后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和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山水画画家李斌驱车参观三原县北原的张家窑地坑院落。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是地坑窑院落生动形象的写照。热情好客的三原籍导游用纯正的三原方言给我们讲解北原地坑窑院落的当地民谣。
“百闻不如一见”。小汽车从西安出发,沿西延高速行车半小时,抵达三原县城已是午饭时间,我们一行三人品尝了“香满”美食后,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仅半小时车程就抵达三原北塬张家窑地坑窑院落。
这里地势高,举目南望,三原县城赫然在目,“八百里秦川”是聚宝盆,我们脚下的三原北塬恰好是展聚宝盆的盆沿子。在张家窑地坑院落的西侧,西延高速南来北往穿梭不断。春日的阳光下,几株泡桐树竖立在停车场周边,紫色的泡桐花汪洋恣肆的花开满树,仿佛紫色铃铛笑容可掬地迎接我们。
在三原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最为著名的“渭北革命根据地”地坑院落,目睹一件件实物、照片和介绍文字,让思绪追溯到90多年前激情燃烧的岁月。据介绍,渭北革命根据地始创于1928年2月,形成于1931年5月;1932年,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党政军群组织全面发展,在三原、富平、耀县、泾阳、高陵和淳化等县交界地区形成了武装割据局面,总面积750平方公里,人口4万多人。在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贾拓夫、汪锋、赵伯平、习仲勋、黄子文等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历尽艰险、浴血奋战,坚持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1933年8月,渭北革命根据地遭受到国民党重兵“围剿”严重受挫后,实施战略北移,开辟了陕甘边南区革命根据地。
张家窑地坑窑院落,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功能。呈四方形,镶嵌在厚厚的黄土地里,地坑院中间地面可以种植蔬菜,在中间地面还栽植1—2棵果木树。由人们人工挖掘出来的窑洞,冬暖夏凉,有着独特的居住价值和文化内涵,坚固耐用。在当地有“有百年不漏的窑洞,没有百年不漏的房屋”的传说。干净整洁的地坑窑院落,朴素和谐,在建筑美学上别具匠心,而且居住特别惬意,是开展乡村体验式旅游的好去处。一座座地坑窑院落,承载着多少代勤劳勇敢的三原北塬人民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这里不愧是渭北革命根据地的摇篮!是闻名全国的“红窝子”!地坑窑院落,仿佛是隐藏在大地母亲怀抱的镜子,时刻提醒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永远前进!久居西安城市高楼大厦里的人们,可携家带口驱车参观张家窑地坑窑院落,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让后代子孙明白,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光荣牺牲的革命先烈!
春天的落日余晖,将张家窑地坑窑院落涂抹成金色,古朴自然美丽温馨。返回西安途中,我的脑海里反复思考三原北塬地坑窑院落带给人们的深刻启示。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