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此不疲”说起
——读吴熙祿老师《原来,我也有半亩花园》
我刻有一章“文心共赏”,“文心共赏”应是文化圈子里的特有现象。的确如此,一位女士的美文《那片半亩花田》,引起了吴熙禄老师的共鸣,于是就有了吴老的另一美文《原来,我也有片“半亩花园”》。遗憾的是未读到那位女士的美文,却常常有幸拜读好友吴老师的美文,这美文常常带给我强烈共鸣和快乐。
“看似‘苦行僧’的日子,本人还是乐此不疲”。
看,多贴切的一个词,“乐此不疲”。那么,我就从吴老师这个“乐此不疲”一词剖析开来。
先说“疲”字,
“苦行僧”似的爬格子差使,的确是苦的,是“疲”的,更是值得称道的,因为他们给读者带来了精神食粮。如同农民种粮种菜可供我们食用,如同园丁种花可供我们欣赏,如同蜜蜂酿蜜,可供人甜醉心田。这正如鲁迅自述“我是牛,是头孺子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血”。我想,创作者对自己满意的文章作品搁笔时的感觉,如同女人生孩子一样的不易和珍爱,所以才有了“十年辛苦不寻常”。
但作家何来“不疲”呢?是因为一个“乐”字,写作者劳累着又快乐着,所以“乐而不疲”。我想起吴老师的同祖家兄吴伯箫大师来了,那优美的散文《菜园小记》给无数读者带来了快乐和力量。文章里说,种菜的活儿是很累的,常常“腰酸胳膊疼”,但看到那一畦畦鲜嫩的蔬菜时,心里总是甜的美的,更甭说食用时的脆香了。这就是作家所说的“乐此不疲”!
同样,吴老师《原来,我也有那半亩花园》,一是那优美的句子能让人分享,二是那创作的快感也同样带给我们快乐。
我又想起了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也。”句子,“六一居士”在“与民同乐”的同时,更有写作的快乐,同时也留给了后人可供玩味的美文。
那“搭理花园”的乐趣,那“花痴”的痴情投入,以致于无意识地把锅“烤糊”,把壶“烧黑”,也在所难免,在所不惜。
“老有所乐”,跳舞唱歌是乐,弄墨丹青是乐,雕章琢句也是乐。古人说“慎独”,老来要学会独处,独处是一种修行,写作更是心灵的净化。它可以使老翁独处书房而不孤独。
我想,这个文化圈子里的人,都搭理着自己那片心灵的“花园”,那是一片乐园。
吴老师古稀之年,儿孙绕膝,尽享天伦的同时,笔耕不辍,美文美评频出,活跃在这个圈子里,可谓古稀之年身,青春活力心。他的勤奋和才华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爱戴和钦赏,他堪为我们的榜样。真诚地为仁厚长兄吴老师祝福和点赞!

周传训,男,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口镇山口村人,曾用笔名丑牛,艺号听虚斋主人。生于1961年1月9日。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2年毕业任教至今已有38周年。曾荣获“莱芜市教学能手”、“莱城区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莱芜市“感动我们的‘十佳教师’提名奖”等荣誉称号。积极投身人文教育研究和地方文史实践,多次被《莱芜市报》和《联合日报》及莱芜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
酷爱诗文与书法创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书协会员、中国书协专业一级二级(证书)、市评论家协会会员。诗词获北京诗词大赛金奖。诗文书法作品散见多种报刊杂志。著有诗文集《虚斋散吟》。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zxq13910331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