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我国十三朝古都,中原之中,建都史1500余年,盛于隋唐, 跌岩起伏五千年。然而洛阳和雒阳更换不定,那么洛阳和雒阳哪个名字更好呢?为什么多次更改呢?下面通过三个问题找答案。
其一,洛阳的固有名字叫雒,因为秦始皇灭周后发现雒和秦五行相克,五行相克古人认为必须有“破法”。为了镇住雒,防止周人死灰复燃,将雒改洛。古洛通落,洛就是物体摔下来的意思,带草字头的“落”是物体跌落在草地上。而洛是没有草的土地,摔下来就是毁。秦始皇不仅在五行相克上“破”了周的复兴,而且秦在灭周时也是屠城无数逢周即杀,最多一次屠城10万余人,秦始皇的目的就是把周人斩尽杀绝。
其二,历朝历代的帝王都知道洛的含义意思,明朝皇帝直接说洛字即“讳”。雒字远古指马,雒为形容词,形容伊洛区域的自然生态,表明伊雒流域古代草茂马肥,是游牧民族的根据地。从最近的考古陆浑戎墓葬分析,伊洛流域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还是游牧业的好地方,如果伊洛不是牧区,陆浑戎也不会在洛阳深根开花。雒象征着草茂马肥,伊雒流域是好牧地。
其三,从历朝历代更换洛和雒可以看出雒比洛好。秦始皇灭雒改洛本来就是一场灾难。到了东汉刘秀定都洛阳随即去洛复雒。三国时曹魏为了怕汉朝死灰复燃又将雒改洛。隋朝时直接去洛改“东京”。武则天登基后忌讳洛字,将洛改为“神都”。五代十国时期叫雒京。晋宋时期为了避讳洛字叫西京。明朝皇帝直接从元朝的洛阳恢复原来的雒阳,明朝用雒字300余年。清朝为了防止汉人崛起,直接参照秦始皇的做法以洛破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