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河文学》征稿
《兰河文学》是一颗闪耀的明星,在豫东大地冉冉升起,
《兰河文学》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欢迎各位有志之士加入《兰河文学》编委。《兰河文学》以“高雅,唯美,国风”的理念,精心为正能量艺术爱好者提供抒发情怀、展示才艺、学习的交流平台。
《兰河文学》微刊与纸刊同步进行征稿,主要收录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
《兰河文学》杂志社征稿,不收取版面费,只需要作者订刊支持就可以。同时可享受三种福利,一是纸刊留存纪念,流芳百世,二是可以上公众号,三是可以上都市头条,处处展示风采。
对稿件要求:
一、作品立意要新,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杜绝政治敏感问题,一旦发现,永不录用。
二、《兰河文学》微刊开辟如下栏目:(诗苑天地) (古风清韵) (小说园地) (散文花絮),现代诗每首限制20行以内,力求精简,思想健康,富有意境、内涵和跳跃性;格律诗平仄押韵符合要求,用新韵要注明。
欢迎各位文学爱好者、作家踊跃投稿。本刊暂无稿费。
另外招募主编、副主编,诗策划若干名。
联系电话:13283719267(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1760277215@QQ.COM
投稿须知
一、作者在投稿之前认真检查作品,对错字、句进行修改后方可投稿。
二、投稿可以通过邮箱投稿,也可以在《兰河文学》交流群贴稿。投稿时标准“投微刊”或“纸刊”字样。以便老师收稿。
三、稿件要求原创首发,禁止一稿多投。

◎榆钱情未了
文/许刚(山西)

榆钱,是榆树的种子。因其外形园薄如钱币而得名。榆钱产于我国,在高温带、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榆钱属药食同源,具有健脾和胃、安神助眠、止咳化痰等功效。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大跃进浮夸风的盛行,全民大闹钢铁,加之连年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人们缺吃少穿,瓜菜汤,榆树皮,野菜,都被端上了餐桌。人们为了填饱肚子,把能吃的,甚至难以下咽的树皮野菜,都搜寻尽了,但还是一个饿,大多数为此而患上了浮肿病。在那个忍饥挨饿的日子,村后山坡上的一片榆树林,槐树林,可算救了不少人的命,让村民度过了饥荒。

记得那时候,生活物资匮乏。父亲总是托人买点玉米面,让母亲跟野菜掺和在一起,蒸馒头,发拌汤。那时的白面是稀罕之物,是凭粮票定量供应的。父亲还是把仅有的白面省下来,带回家,让我们姐弟改善改善伙食,打打牙祭。那个年代,洋槐花、榆钱、苜蓿草、蔓菁、玉米芯、棉籽壳,都成了香饽饽。

每到槐树、榆树开花之时,全村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齐上阵,满坡沟峦都是捋洋槐花和榆钱的人。为了争夺到有利的地形,多捋一些洋槐花和榆钱,村里人真可谓是急疯了眼,互不相让,常常为此而闹的不愉快。在那个槐树和榆树花开的季节,母亲总带着我们姐弟四人去捋洋槐花和榆钱。如果一时吃不完,母亲就把它们晾晒干了收拾起来。等到青黄不接时,母亲便把它们拿出来,用温水淘干净,弄些肉末或者猪油做成臊子,浇到面上,那滋味至今难忘。那时候隔三差五,母亲就把洋槐花和榆钱做成麦饭,让全家人填饱肚子,洋槐花和榆钱可算派上大用场了!

如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不再为吃穿犯愁了,衣食无忧,日子过得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尽管如此,每当看到了槐花和榆钱,还是忍不住要买一些尝尝鲜。过去被村里人不稀罕的槐花和榆钱,现在身价倍增,到超市购买一斤槐花和榆钱,也要好几块钱。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和保健了,返璞归真,过去不看好的槐花和榆钱,却因为原生态,无污染而备受青睐。

我时常怀念和留恋那个年代。那个年代人心思进,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一颗红心,两袖清风,社会安定和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随处可见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干部清正廉洁,干事创业,热情高涨,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日新月异,凯歌捷报频传!

作者 风采
★作者简介:许刚(神采飘逸),笔名亦复,山西芮城人。自幼爱好文 学,喜欢写作。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精短文学学会会员,在《市场信息报》、《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报》、《农民报》、《运城日报》、
《中国乡村》发表小说、诗歌、散文3万余字。

★《兰河文学》编委:
顾问: 华 晓 春 姚 化 勤
主 编: 一骑红尘
副 主 编: 罗传保 范友军 小石
小说.散文编辑:在路上
古诗词校对:长思瀚宇
古诗词编辑:蓝天白云
美术编辑 : 冰清
执行编辑: 兰 子 刘均生
校园征稿:小石
宣传部: 雨 寒
发行部:范友军 小石
企业广告部:刘 均 生
编 委:雨寒 一骑红尘 蓝天白云 小石 长思瀚宇
刘均生 兰 子 高山峻岭 在路上 冰清 冰波
雪 儿 长思瀚宇 冬 雁 范友军
(以姓氏笔画为序)

点击二维码 关注兰河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