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那年六月六
文/杨波

【作者风采】
几十年前的农历六月初六,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我们一行三人从县城出发,去一百公里外的苗家山寨——横坡村做贫困调查。
小车在蜿蜒崎岖的公路上吃力地行驶,两三个小时后,终于数完了最后一个里程碑,司机把车开回了县城。此时,我们离目的地还有十多公里的路程。等待我们的将是长安界(上七下八),长冲口,在乡镇领导的陪同下我们开始向横坡村进发。

好陡的山路啊!上坡时嘴巴可以接触到膝盖,走出那段笔陡的坡路,停下来休息时双脚不由自主地颤抖。一个出生在农村,平时还喜欢打篮球的我(三十多岁)都感到体力不支,何况当地的老百姓世世代代在这山村的小路上肩挑背负。
虽然是崇山峻岭,但大部分是草山,只有山谷处才长些零星的小灌木,好不容易发现路边有一棵松树。翻山越岭,汗流浃背,心想找个阴凉地方歇歇脚也好,正午阳光直射,树荫小得可怜。当我们气喘吁吁地走近树荫时,早已有几个挑担子的老农坐在树荫下了。只见他们不停地拭着汗水,身边重重的化肥担子,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挑上山来的。老农见我们到来,便连忙起身要让出那片树荫来……

我们想接过担子为他们挑一程,可老农说啥也不肯让我们代劳。在这荒山野岭,远处不时地传来几声山鹰饥饿地尖叫,汗水在老农的补丁青布衣上画满大大小小银色的地图。野山花懒洋洋地开着,小竹子的叶子晒得要卷起来的样子,只有知了不知疲惫,此起彼伏地唱个不停。
四五个小时后,我们才到达目的地,村民们居住分散,有的人户能看得见甚至也喊得应,但要相互来往就要大半天。我们走村串户访问了好几户人家,但却没有哪一家问起食宿之事。我们非常诧异:向来热情好客的苗家兄弟为何这般冷淡?
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庄稼地里的红薯叶少了许多,南瓜藤上一个小南瓜也没有留,青青的瓜把上还溢出水汁。想必那些小南瓜与红薯叶是人们用作充饥去了,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叫人怎么开口留客餐宿呢?

后来,我们发现一户人家升起了炊烟,便走了进去。那家人姓李,祖孙三代六口之家。两位老人八旬有余,一对中年夫妇和两个小孩,大的六七岁,小的四五岁。当时全家人正在用餐:红薯叶拌的南瓜粥。
李大爷得知我们是县里去的干部,好是激动。连忙用长长的铜烟斗装满烟丝,还将烟斗嘴巴放腋下擦了又擦(以示卫生)彬彬有礼的双手递给客人。我接过李大爷摸得发亮的烟斗,(竹根做得非常精致)我学着李大爷的样吧哒吧哒地抽了起来,才抽了几口,李大爷用他颤抖的手将烟斗拿了回去。只见他双手抱拳,热泪盈眶,说了好几句我们听不懂的方言,李家大嫂见我们听不懂,便在一旁翻译:“共产党好!政府好!干部们好!”
李大爷用方语向儿媳妇吩咐了什么,李家大嫂拿了个小口袋从后门出去了。

大约两个小时后,李大爷请我们用餐。当我们捧上香喷喷的米饭时,发现这饭是用好几种米拌煮而成的“七彩饭”,有红米、有糯米与粟米……可见方才那位贤惠的大嫂,不知跑了几户人家才凑来这一升一碗。尽管肚子很饿,我们每人只吃了一碗饭就不约而同地离开了席位。我是第一次端过这么“沉重”的碗,也是第一次吃这种“难以下咽”的米饭……
我发现饭菜做了多久,两个小朋友就眼巴巴地注视了多久。一道酸菜刚上桌,小朋友就靠到了桌子边,两双小手伸到碗边好几次又缩了回去。
“来,妈妈带你们买糖去。”李家大嫂叫走了两个小孩,很显然是主人担心孩子不懂事,怕影响客人用餐,有意逗走孩子的。在这穷乡僻壤哪里来的糖果店呢?
饭后,大嫂带着两个小孩回来了,只见他们手里拿着个尚未成熟的梨子,咬上去眼睛涩成了一条线……

几十年过去了,苗家山寨村村通了公路,普及了小学教育,架设了电灯,开通了网络……政府对贫困山区进行了重点帮扶,横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过上小康日子。
那年六月初六,曾经吃过酸梨子的兄弟俩,一个去了部队,一个考上了大学……
几十年过去了,我对李家大嫂那“七彩饭”一直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李大爷的那斗老旱烟将醉我大半辈子,至今还在半醉半醒中……

温馨提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谢谢!
本期责任编辑:柳柳
编辑监制:半醉半醒 诗茵若雨

作者介绍:杨迪焱(笔名:杨波,)男,苗族,中共党员。1953年元月生,湖南邵阳城步人,行政单位退休。

【精英金牌主播简介】
于艳华 昵称:喜洋洋。青冈县人,用声音传递真情,演绎人生百态!喜欢唱歌 跳舞 崇尚简单的生活 ,简单的快乐!在文字的海洋里畅享诗意人生。





